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开创者

2015-04-29 05:56包心鉴
邓小平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现实启示中国道路思想方法

〔摘要〕 邓小平的历史性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伟大的贡献莫过于领导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创造性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于毛泽东,始于邓小平、成于邓小平。把实践作为逻辑起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规律作为根本依据,在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发展基本规律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人民作为主体力量,在实现人民利益需求和创造精神的有机统一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领导开创中国道路所鲜明体现的认识路线、思想方法和根本立场,对于我们今天深刻把握中国道路的精髓和真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道路开拓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关键词〕 邓小平;中国道路;认识路线;思想方法;根本立场;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5)01-0097-14

〔收稿日期〕2015-07-01

〔作者简介〕包心鉴(1949-),男,江苏淮阴人,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

邓小平是20世纪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三位伟人之一,他的历史性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伟大的贡献,无疑是领导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创造性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下简称中国道路)的果断选择和不断拓展,给人民带来了福祉,给国家带来了富强,给民族复兴带来了希望。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中国发展的实践证明,当年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英明的、正确的,邓小平同志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1〕

一、中国道路:源于毛泽东,始于邓小平、成于邓小平

深刻认识邓小平在中国道路形成、巩固和发展中的创造性贡献,首先需要搞清楚一个基本问题,即:中国道路究竟形成于何时?

深入研究和准确回答这一问题,毫无疑问,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的科学结论和习近平的重要讲话为根本依据。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的高度,系统总结了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各自特殊的历史贡献: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

这几段精辟论断,突出几个关键词:毛泽东——“提供了……”;邓小平——“成功开创了……”;江泽民——“成功推向……”;胡锦涛——“坚持和发展了……”。这几个关键词,无疑是我们科学认识和正确回答“中国道路形成于何时”的最直接依据。

通过以上的科学回顾与简明总结,党的十八大得出明确结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中国道路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内涵丰富、一以贯之,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十八大报告的有关论述。其中最重要、最具典型指导意义的是这样三段论述:

中国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4〕

中国 “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宽广”〔6〕。

将十八大报告有关论述和习近平有关重要讲话联系起来加以完整准确地理解,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道路的产生,应有一个“起源”与“起点”的区别。所谓“起源”,即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为中国道路的形成开辟了实践之源、提供了理论之源。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这次历史性飞跃,主要是在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进行的;这次飞跃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这一根本问题,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初步展开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然而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毛泽东并没有明确形成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源”,但“起源”不是“起点”;中国道路的起点包括“逻辑起点”和“实践起点”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邓小平领导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成功开创的。

所谓中国道路的“逻辑起点”,就是邓小平领导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是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日渐形成并深入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进行的。这次历史性飞跃所解决的首要的核心问题,是在和平与发展时代条件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究竟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次历史性飞跃的鲜明特色,是强调“走自己的道路”,把现实的社会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合”之点;这次历史性飞跃所形成的基础性、架构性伟大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科学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道路的成功开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和理论依据。

所谓中国道路的“实践起点”,就是在邓小平直接领导和推进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突出标志的新时期改革开放。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8〕中国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而在实现“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有机统一过程中,新时期改革开放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实践起点”作用。搞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但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多年来我们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从而重蹈了从“本本”出发、从抽象原则出发、甚至从某些过时观点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教训。深入总结历史经验,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鲜明指出:“多年来,存在着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9〕邓小平特别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0〕我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正是在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背景下开始的。当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以能提出改革开放的历史任务,我们党所以要带领人民义无反顾地走上改革开放之路,从根本性的历史原因来说,正是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迫切要求。正是通过短短几年初步的改革开放实践,我们认清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重要原则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认清了中国的最大实际就是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而有效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有机结合,成功选择了通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也是不断拓展中国道路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无古人,又无成功模式可以照搬,因而这条道路的不断拓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着困难与曲折、也伴随着争论与交锋。在姓“社”还是姓“资”、姓“公”还是姓“私”、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等等重大关节问题上,中国道路曾屡遭诟病。如何澄清模糊认识,统一人们思想,将中国道路不断开拓前进?我们党面临着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回答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问题,澄清人们在中国道路上的疑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归根到底仍然靠改革开放这一重要法宝。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特别引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一段话:“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此举意味深长。习近平紧接着指出:“回过头来看,我们对邓小平同志这番话就有更深的理解了。所以,我们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三十多年来的历史性巨变,雄辩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必须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正路。

综上所述,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简要结论:中国道路,源于毛,始于邓、成于邓;邓小平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开创者。

二、认识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好“结合”文章

邓小平所以能够领导党和人民创造性地选择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除了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人民的诉求以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等客观因素外,他本人所一贯坚持的正确的认识路线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是决定正确认识路线的基础和关键。列宁曾指出:马克思学说所以正确,所以“完备而严密”,所以“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12〕。今天我们可以说,邓小平所以能领导党和人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创造性地开拓出一条具有独特科学内涵和巨大时代价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因为邓小平具有决不同任何迷信和偏向作妥协的科学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最为珍贵的思想财富。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华民族许多仁人志士和英雄儿女,为寻求一条能够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道路,上下求索,英勇奋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走了许多弯路。历史反复表明,英美国家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苏联模式”道路,在中国不管用;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不合适。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明坦途,才是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的唯一正确道路。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3〕这一精辟论断,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选择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指南。中国道路选择的精髓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有效实现这一“结合”的真谛在于始终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道路选择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如何理解它和如何对待它的争论以至斗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既存在着企图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从而悖离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的倾向,也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本本化”、“教条化”,抽象地谈论、搬用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理论原则或具体结论,从而扭曲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生命力的倾向。在同这两种倾向特别是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复提醒人们: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5〕

在经历了种种曲折和错误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的极端重要性。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旗帜鲜明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在这部不朽著作中,毛泽东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6〕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纲领。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成为夺取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的根本法宝,而且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根本选择。20世纪50年代,我们党在实践中逐渐发现苏联模式的弊端,为此,毛泽东明确提出搞社会主义不一定全照搬苏联那套公式,不能教条主义地学习苏联经验。在这一正确思想指导下,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可惜这一探索未能长期坚持下去,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生了严重失误,以至形成了严重悖离社会主义本质的“左”的理论和“左”的路线。产生这一挫折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这一时期,尽管毛泽东也不断地强调要继续做“结合”的文章,但是这种结合更多的是从本本出发、从原则出发,企图在马、恩、列、斯书本中和社会主义抽象原则中寻求理想化社会的方案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严重地忽视了中国国情,由此导致关于社会主义的理念期待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强烈反差,导致脱离具体的现实条件加快社会主义进程的路线和政策,乃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陷入了迷惘和困惑。

失误和挫折教育了全党,使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更加成熟起来。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原则问题上,邓小平的独特贡献在于,明确强调必须改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社会主义答案、把“本本”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的倾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这是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解决的首要的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把实践作为逻辑起点,就要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放到特定的时代条件下和具体的实践中加以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邓小平精辟指出:“多年来,存在着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特别强调,“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7〕

在着眼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邓小平为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做出了光辉榜样。一方面,邓小平非常重视对冷战之后世界新格局的梳理和时代新主题的揭示,透过纷繁芜杂的国际事务现象,抓住世界格局新变化的本质,寻求当代中国发展的契机和基点。由此精辟指出,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格局,给中国带来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不仅提供了加快发展的宝贵时间,而且扩大了对外开放的空间。考虑和把握当代中国发展道路问题,必须始终立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另一方面,邓小平非常重视从时代变化的高度对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从中透析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政策。由此得出结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同时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上述两个方面──提炼时代主题,把握发展方位,一个是认真地分析“世情”,一个是深透地研究“国情”,也就是马克思主义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也就是以实践作为逻辑起点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正是邓小平这种科学的认识路线,领导和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创。

三、思想方法:着力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不断探索和运用规律的过程。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要经验和最根本依据。

当年毛泽东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时候,就明确强调必须注重规律的探索。他指出:“当前的运动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规律性?如何指导这个运动?这些都是实际的问题”,“运动在发展中,又有新的东西在前头,新东西是层出不穷的。研究这个运动的全部及其发展,是我们要时刻注意的大问题。如果有人拒绝对于这些作认真的过细的研究,那他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18〕。从探索和把握规律出发,毛泽东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他要求全党尤其是党的高中级干部,“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19〕。毛泽东所反复强调的 “实事求是”,洋溢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渗透着对事物发展规律不懈探索的求是精神。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正是牢牢把握住了“实事求是”这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并且作出创造性的发展,才领导全党在教条主义长期横行的思想荒漠中重新举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旗,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局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邓小平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基本点,我们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针对影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彻执行的各种思想障碍,邓小平精辟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首先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符合,就是实事求是。”〔20〕这样,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新的阐释、丰富和发展,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内涵。

邓小平坚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突出体现在系统揭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由此形成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基本理论,从而不断丰富了中国道路的科学内涵。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论。这是对中国道路根本任务和价值目标的科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1〕邓小平的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指明了中国道路的本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中国道路必须始终坚持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关系改革,创造公平、公正的生产关系,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必须始终确立使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这是对中国道路发展步骤和阶段性目标的科学揭示。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邓小平高瞻远瞩地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形成实现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现代化目标。“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在于,把中国道路的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全体人民既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际利益,又不断朝着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理想而奋斗。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动力论。这是对中国道路发展动力和鲜明品格的科学揭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种改革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种革命性变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仅要通过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而且要通过生产关系的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坚持改革,社会主义就没有出路。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不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还有相应的其他领域的改革。改革引发开放,要求开放,开放也是改革。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一系列精辟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依靠什么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也深刻指明了中国道路是一条改革之路、开放之路,改革开放是中国道路的内在品格和鲜明特色。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这是对中国道路经济建设规律的科学揭示。市场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经济市场化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主要依托,而且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经之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市场经济发展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上。同时加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克服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一个伟大创举,它不仅解决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效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路径选择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建构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形态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南。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论。这是对中国道路政治建设规律的科学揭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我们党长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制度问题更带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发展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不行,没有健全的法制也不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不断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邓小平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思想,为如何全面拓展和推进中国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这是对中国道路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揭示。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思想。他反复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都要超过资本主义,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于发展教育和科学。这些重要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的原则,是开拓中国道路不可忽缺的重要内容。

上述六大基本理论,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系统构成了中国道路的基本内涵。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雄辩证明,这些基本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

四、根本立场:始终把人民作为主体力量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主义的主体。“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22〕坚持以人民为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是邓小平领导开创中国道路的根本立场和出发点、落脚点。

建立在以人民为主体基础上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克敌制胜、排除万难的根本法宝。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就是群众路线。毛泽东反复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任何敌人都可以战胜。他还强调指出,进行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这就是说,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在群众的行动中检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如此循环往复,就会使领导的认识更加正确、更加生动、更加丰富。正是毛泽东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确保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领导全党认真总结在如何对待人民群众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开创中国道路确立了根本立场、增添了新鲜内容、提供了持久保证。

第一,把生产力的基础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有机统一起来,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邓小平坚持人民立场、领导开创中国道路的鲜明特色。一方面,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邓小平一贯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首要本质出发,邓小平对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给予了非同寻常的重视。他非常善于概括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并将之上升到理论上来指导实践,根据人民群众的主体愿望和实践指向,敏锐地捕捉和把握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契机,不失时机地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武器直接交给人民群众,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积极性火山般地迸发出来,是邓小平坚持人民立场、领导开创中国道路的独特创造。依靠人民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使广大群众从陈旧的观念和僵化的体制中解放出来,确立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思想解放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程度,从而决定着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程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关键在于尊重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邓小平对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高度尊重,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充分吸纳,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坚决维护,对人民群众进步愿望的热情支持,充分体现了他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科学世界观和高超方法论。

第三,把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融为一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人民群众实际利益不断满足的基础之上,是邓小平坚持人民立场、领导开创中国道路的重要方法。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体而深刻地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他在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时候,几乎无不同时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群众实际利益的实现,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价值标准,作为判断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作为选择中国道路的根本价值尺度,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愈益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参与而生发了持久的生机与活力。

五、现实启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

在邓小平之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邓小平遗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邓小平领导开创的中国道路上继续开拓前进。邓小平的认识路线、思想方法和根本立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进一步丰富发展,正在不断转化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的基本经验和基本原则。

第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必须牢牢把握时代主题和时代潮流。正确判断时代变化的实质和特点,把握时代发展的主题和趋势,是正确探索和开辟革命与建设道路的重要前提。在如何分析时代变化、把握时代主题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这一根本问题上,毛泽东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成熟的经验,也遭遇了沉重的曲折和深刻的教训。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继承列宁主义学说,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世界格局新变化,牢牢把握战争与革命这一时代主题的新发展,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革命胜利道路。然而,在革命胜利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在世界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对时代主题的认识未能跟上时代潮流,依然运用“战争与革命”的思维观察世界、指导国内,从而选择了一条“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道路。

正是在深入总结正反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对世界格局新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时代主题新内涵进行了深入提炼,逐步形成了“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这一新论断,对中国道路的形成和拓展具有前提性重大意义。正是由于依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实现了由“战争与革命”的思维向“和平与发展”的思维转变,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正是由于以“和平与发展”的宽广眼界和时代视野认识世界和把握大局,我们党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路,成功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进程雄辩表明,对时代主题和时代潮流的判断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本质的界定。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我们必须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更加自觉地将中国发展融入世界文明潮流,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社会主义,更不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因而具有同传统社会主义许多不同的本质特点,不能简单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全等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深刻认识、科学把握中国道路本质的基本视角。

第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必须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一种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由不成熟阶段到比较成熟阶段的循序演进、逐步提升的过程。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在探索我国建设道路过程中,虽然毛泽东也曾提到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阶段,但遗憾的是这一正确认识未能很好坚持并形成共识,在很长时间内,我国重蹈了苏联企图“超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的错误。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正反历史经验,邓小平明确提出“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依托这一基本国情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反复重申: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必须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拓展具有基础性重大意义。符合中国国情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是对中国道路本质的最准确、最精辟揭示。

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道路的本质联系作出进一步规律性揭示。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4〕这三个“没有变”,是我们科学认识、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中国道路的根本依据。实践昭示我们,在中国道路不断拓展的过程中,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第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谋求人的解放道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精髓。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本质和目标,决定了社会主义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以人为本是对“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和“以权为本”价值观的根本否定,赋予社会主义以全新的价值意义。事实上,以人为本不仅是社会主义独有的价值品质和价值追求,而且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普遍性的价值意义。在中国古代,有识之士很早就提出“民为邦本”的思想,一些精明的统治阶级也曾把以人为本作为修身治国的价值追求。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潮则更是高扬人道主义旗帜,把“人权”和“民主”作为核心价值。当然,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观念,还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思潮,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人性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才赋予以人为本以真正科学的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内涵。由此,以人为本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融入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成为社会主义的最本质规定。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道路的最本质特征,也是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的最根本要求。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25〕从“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出发,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对全国各族人民负责作为重大政治担当,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把加强权力制约、坚决惩治腐败作为对人民利益的根本维护……这一切治国理政的重大举措和实际效果,有力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使中国道路的本质得到了生动有力的展示。

第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必须时刻坚持“五位一体”。邓小平历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的。这样一种科学认识,指导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五位一体”的科学道路观。中国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等五大基本道路,是这五个方面发展道路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这一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在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之路;这一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路;这一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就是社会和谐发展之路;这一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就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路;这一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切实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除了这五大基本道路外,中国道路还包括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农业现代化道路、现代信息化道路等一系列具体发展道路。这些基本道路和具体道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整体推进,使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包容有机统一。中国道路的形成与拓展,首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主选择和自主创新的产物,同时又是积极借鉴和吸纳人类文明成果和各国成功经验的结晶。在不断进行中国道路探索过程中,我们党带领人民坚持以时代的视野和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品格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化竞争,在积极学习借鉴中不断探索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握世界格局变化大趋势和时代发展大潮流,从而引领中国真正融入了世界,不断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包容性和国际竞争力,在开放包容中不断地完善了自己、发展了自己、壮大了自己。这一固有品格,正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谷、各国社会主义面临严峻挑战与困境的历史条件下,唯有中国道路生机勃勃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更加鲜明地坚持了和平发展、包容发展的战略思想。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秉持“多彩、平等、包容”的世界文明理念,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战略,实施“一带一路”的新型战略格局,着力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大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为中国道路的不断拓展创造了愈益优化的外部条件和国际环境。也正是在愈益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与发展实践中,中国道路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人民认同,愈益展现出巨大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道路正在不断拓展,愈益释放出凝聚亿万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巨大正能量;在世界各种道路的竞争比较中,中国道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与人民的认同,愈益展示出其内涵的普遍价值与指导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雄辩表明,邓小平的认识路线、思想方法、根本立场是完全正确的。在沿着中国道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上,邓小平的名字永远是一座高高耸立的历史丰碑!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3.

〔2〕〔3〕〔23〕〔2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11,12,47,13-16.

〔4〕〔6〕〔25〕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6,28,27.

〔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9-40.

〔7〕〔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248.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89.

〔9〕〔10〕〔13〕〔17〕〔2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63,3,291-292,373.

〔1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12〕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9.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112.

〔1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535.

〔1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2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4.

〔22〕中央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9.

(责任编辑 谢 静 王丽娟)

猜你喜欢
现实启示中国道路思想方法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东北抗联精神对我军改革强军实践的现实启示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整顿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例谈高中数学中“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
把党的宗旨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研究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