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彦松
古今中外有很多的教学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又会有更多的教学方法被发掘使用,而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否正确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方法的应用也有新的要求,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锻炼其发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应该考虑的因素。在众多方法中,讨论法是当前教学实践中人们关注较多的方法之一。作者在阅读了有关讨论法部分论文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讨论法部分相关视频的研究与实际调研期间对课堂教学中讨论法的关注,对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尝试做出自己的分析。
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是最佳教学的关键,知识的感知、获得、消化及学以致用无不依赖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1]讨论法最独特的特点是,通过学生团体合作的方式来理解所学内容,在讨论的过程中参与人员能够各抒己见、相互协作,从而多角度解决问题。其最大的优点在于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讨论法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一、课堂教学实践中讨论法存在的问题
(一)讨论时间的安排
在观察几个视频教学和实际调研中对有关课堂讨论时间的记录分析,最长时间一般在5~6分钟之间,短的则将近1分钟,用仅仅1分钟的时间来讨论一个问题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是非常难的。观察中发现大部分老师在组织小组讨论的时候,小组人数都在4~6个人之间,试想一下,小组内几乎每个成员都要发言、提问、争辩、有时会再次进行发言、提问和争辩,到最后达成结论。在没有充足时间的基础上,是很难完成一次完整的讨论的。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对教学时间的控制,忽略了个别存在疑义的学生,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错失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讨论小组的成员组成
在课后与相关的一线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中了解到:课堂中的讨论小组大多数都是随机地由学生的座位临近编排的,而不是在充分发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细致划分,没有达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不难想象,课堂中随机组成的小组讨论存在着部分小组成员大多积极活跃,能够集思广益,找到问题的关键点,进而形成有效的结论;同时有的小组几乎所有的成员都不善于表达,大家面面相觑,白白浪费了讨论的时间,讨论结束后没有任何结论。当然,这种随机的组合也存在着合理的小组搭配,积极活跃的成员和不善表达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大家相互影响,最终得出一致结论。多种可能性的存在表明,随机分组的做法存在不足,影响小组讨论的初衷。
(三)讨论前的准备不够充分
总结发现,师生讨论的准备不充分有三种情况:一是教师准备不够充分,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缺乏合理性的评价,结果教师只能从宏观或想当然地理解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实质性的问题没能给出合理解释或是建议,学生得不到合理解释或答案会影响以后学习中的热情;二是学生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前没有对所要讨论的内容作相应的准备,以至于在课上讨论时随意的不成体系的说出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的问题;三是师生没能做好课堂讨论的前期准备工作,大家即兴的发挥,结果造成不能深入的探讨问题。
(四)缺失对讨论法内涵的全面把握
《讨论式教学法》一书中曾提到主动参与、注重倾听、谦卑,成员间相互欣赏,建立信任关系等是讨论法的主要特点。不难理解,诸多特点是确保高效使用讨论法的关键因素,是教育工作者在使用讨论法时应切实领会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以怎样的状态开展讨论,并非任意的“理论”。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在讨论法实施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将讨论的问题抛出来,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来对问题进行审视、分析、发表看法、形成结论。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也要逐渐养成利用讨论法来解决问题的习惯,营造善于发表意见,乐于接受见解的学习风气。
(五)教师忽视对讨论结果的评价
当学生的讨论结束后,教师考虑到时间的问题只会问几个小组中的一个代表,得到答案后,教师进行总结,就会进行下一环节。对于学生如何得出的结论,以及其他没有进行提问的同学是否同意老师的总结或是否赞同几个被提问同学所说的,教师没有进行再提问或再评价。结果是讨论到最后还是以老师的答案为准,学生自己的表达、疑问、结论没有丝毫作用。这些情况会大大影响学生对讨论法在学习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产生怀疑甚至对其有厌恶的情绪。
(六)学生缺乏讨论经验
学生缺乏讨论经验源于实践教学中使用讨论法的频率较少。教师不乐于使用讨论法进行教学的原因有:一是教学预先计划所致。每一节课之前,教师都会进行备课,预设好相应的问题、教学进度、教学情境等。假如在课堂使用了讨论法,由于学生有多种问题和见解将会打破教师的计划,致使教师无法按照预期目标完成课堂教学。二是讨论问题的提出。欲想达到好的讨论效果,所要讨论的问题就应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例如我们做课题研究,问题提出是否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是至关重要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供学生讨论的问题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激发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所学内容及原有基础达到预期效果同样很关键。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是要求,所以部分教师存在着逃避现象,避开讨论法换做传统的讲解接受式学习方法。三是惯于常规,缺乏经验总结。多数教师只关注自己预想达到的讨论结果,当学生总结出偏离预想结论时,教师只是草草避开,不做过多的评价和解释,从而致使讨论模式常规化,缺乏对多次讨论方法中出现不用心声的关注,流失了讨论经验的总结。
二、讨论法在课堂教学的看法应用
(一)明确什么是讨论法
在观察和与相关老师及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大家对讨论法的认识不够全面,大多都没能领会“讨论法”的真正内涵。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线的教师,在使用相关教学方法的同时应全方面地了解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所包含的各方面因素,如,使用讨论法的要求,使用讨论法的注意事项,使用讨论法存在哪些不足,我们要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尽量避免这些弊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而對于学生来说,教师应在讨论开始前明确并告知学生讨论的目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他们的期望常常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水平。
(二)不要为了讨论而讨论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爱的行为与理智行为的结合,教育实践中不乏理智行为中爱的渗透,爱的行为中理智的贯穿,二者相互影响着作用在学生身上。“要达到这种目的的讨论,要具有三种功能:事务性功能、示范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事务性功能是指每个疑问和讨论需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也就是有效的论题;示范性功能,是指每个疑问或讨论必须作为一个迈向理解实例而起作用,讨论需要教师的指导;激励性功能与爱有着最明显的关联,对学生的活动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2]我们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充实和完善讨论法,避免形成为了讨论而讨论的模式,挖掘讨论法本该拥有的教学效果,不要停留于表面工作,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发出的各方信号,协调好讨论的事务性功能、示范性功能、激励性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好民主的明晰的师生关系,促使课堂讨论自然化,非盲目化,最终达到最好实效。
(三)做好充分的准备
笔者认为,做好讨论法的准备工作主要在于教师,在这里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一是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学生是否能够进行顺利的“讨论”并不只是简单地把题目布置下去,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进行简单的分析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讨论需要学生充分的思维准备,教师要明白这种思维不只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而更多的是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渗透给学生的。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出疑问,激励学生提出异样的观点等等,这种学习习惯是培养讨论法的必要准备工作。二是教师要在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足够的理解的前提下精选讨论点,备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当然要求教师都备出来是很难的,但一定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以便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随时对学生的观点做出相应的反馈,抓住師生互动的良好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合理的课堂空间布局
既然讨论法是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同时涉及到小组的分配,而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是根据学生的座位安排的,所以学生的座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讨论。最佳的座位安排应建立在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了解基础上,才能达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效果。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能够充分发挥各小组成员之间集思广益、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功能。此类的分组可以增强学生个体间,学生与教师间良好合作关系,利于讨论法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全体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综上考虑,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座位安排,通过了解学生各方因素的前提下安排座位,充分发挥与学生有关的所有教学因素的作用。
注释:
[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0.
[2]转引自周丽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讨论法”面临的境遇分析[J].教育研究,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