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
宜兴紫砂光素器素面素心、朴实无华,其圆壶圆稳匀正、线条优美、古朴凝重、虚实和谐,有含而不露之美,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三足秋水壶”(见图1)壶体选用了清代制壶大家邵大亨“仿古壶”的壶型。邵大亨对壶艺的钻研孜孜以求、广览博取,其作品形制千变万化,技艺鬼斧神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邵大亨壶艺超群,与他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他出生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后的嘉庆年间,由于上三代皇帝皆喜爱宜兴紫砂壶,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数十件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宫廷御用紫砂器,乾隆皇帝更是在宜兴紫砂壶上题写自己的御题诗。由于皇帝的喜好,对宜兴紫砂艺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是文人对宜兴紫砂的爱之弥深、得之弥切,他们与紫砂名家相交为友,亲密无间。与邵大亨同时期的文人高熙在他的《茗壶说·赠邵大亨君》一文中载:“邵大亨所长,非一式而雅,善仿古,每博览前人名作,辄心揣手摹,得之者珍于拱璧。”在邵大亨的作品中,“仿古壶”是他创作的经典壶型之一,壶体扁圆、鼓腹、高颈、矮拱形盖、扁圆钮,嘴把匀称,姿态优美。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制作“仿古壶”是每一个学习者的必修课。全手工制壶,每制作一次,都可以体会到“仿古壶”在线条流畅方面的特点。
“三足秋水壶”是在制作“仿古壶”的基础上心有所悟、学有所思、熟中求变的过程中设计创作的。“三足秋水壶”吸收了“仿古壶”的优点,以鼓腹为特征,往上向壶肩颈的过渡与往下向壶底的过渡皆圆润通达,无一阻滞,其制作工艺的要点是拍打身筒时的形要与规整壶型的工具竹篦子的形相一致,所以,精心制作竹篦子这一工具是做好“三足秋水壶”身筒的关键。要把壶体的形态制作得骨肉亭匀,丰润而不显臃肿,饱满而不显累赘,其线韵舒缓柔和、通达流畅、气脉相连、无往不适,有行云流水般的轻盈,又有力在其中、骨力弥满的厚重。与之相呼应的是其圈把的造型也统一在与壶体相和谐的基调上,其形态惬意而悦目,质感圆浑而爽滑,提拿时与手指的接触感妥帖而舒适。壶嘴的造型显得短而曲线优雅,丰润厚实如一玉雕件,简洁的线型修饰得恰到好处,适中、适度是其造型特色。壶钮改扁圆钮为桥形钮,左右对称,俊俏挺拔,提拿方便。壶的三足借鉴了“珐琅彩花卉提梁壶”三足的造型,其壶在底部饰象鼻形三足,把壶衬托得挺拔、高爽,更显壶的精神风貌,“三足秋水壶”借鉴其壶足装饰,在壶底加饰三足,为了保持其光货壶的特征,象鼻足仅取其形而没有作任何的象形雕琢。
一把壶的造型是否完美,嘴、把、足与壶体,钮与壶盖的镶接是至关重要的。高熙评邵大亨的作品:“嘴攀胥出自然,若生成者。”这是赞许邵大亨镶接技法的高明,如若天成,无雕琢痕迹。“三足秋水壶”的制作在这方面也下了功夫。其各部件的镶接遵循“不足则补,过之则去”的原则,正如周容在《宜兴瓷壶记》中所述:“于是侵者薙之,骄者抑之,顺者抚之,限者趁之,避者剔之,暗者推之,肥者割之,内外等。”对古人的论述要细心揣摩,应用于自己的实践,衔接的过程要顺畅,明暗的过渡要柔和,最后达到“虽经千百次的雕琢而不显雕琢痕迹”,取得线面接合浑然一体的效果。其中需要心和手的高度配合,“心手双畅”,才能于细微处见精神。
“三足秋水壶”取名“秋水”,在于壶、茶、水三者之间的亲密关系。一年四季的水,以秋水最为清净明洁。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与他同时代的诗人刘禹锡《秋词》:“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皆以“清”、“净”来描述秋水。水的品质,在《老子·第八章》有精辟的描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是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他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最低处;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争。对于赏壶、品壶的人来说,深谙壶的品格也是如此。壶作为茶的载体,茶有坚齿、明目、轻身、益思等功能;而读壶、赏壶也有养性、怡情的作用,而壶却“温润如君子”(奥兰田《茗壶图录》),它默默无闻,从不夸耀自己,“不自夸而遭人夸”正是壶的品格,与水的品格是相一致的。
《庄子》载:“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境也。”水的这种“静明”的品质,正是古代文人所期盼的“天人合一”的人生追求,而“三足秋水壶”孕含的就是那种文人的意趣。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当代人努力追求的目标,“三足秋水壶”通过对自然物水的赞颂,给予我们的是一种人生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