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雁
摘 要 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具体要求,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教育均衡发展包括规模布局、教育机会、资源配置、办学质量四个方面。通过对浙江省11个地区高职院校的实证研究发现,高职教育在规模布局、财政经费投入方面存在不均衡现象,应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强化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紧跟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 高职教育;均衡发展;区域经济;教育公平;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2-0067-06
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具体要求,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就是在教育公平原则下,使各区域间的教育资源得到均衡配置,使受教育者拥有平等享受教育机会、教育质量和教育过程的权利,使高职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可以说,追求高职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教育公平的现实需要,也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高职教育均衡发展包括规模布局、教育机会、资源配置、办学质量等四个方面内容的均衡发展[1]。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正常的教育群体之间均等地分配教育资源、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创造相对均衡的教育条件,以实现教育质量、教育结构的相对均衡。研究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对于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教育发展状态实证分析
(一)规模布局的均衡性
2012年,浙江省共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45所,分布于全省11个地级市,其中分布最多的是杭州地区,有18所高职院校,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40.00%;其次是宁波地区,有6所高职院校,占总数的13.33%。这两个地区2012年全年生产总值也位列全省前两位,分别占全省GDP总量的22.62%和18.92%。
根据浙江省经济发展态势和地理位置,可将浙江全省划分为浙中北地区(杭嘉湖绍经济发展圈)、浙东沿海地区(甬台温-舟山经济发展圈)和浙西南地区(金丽衢经济发展圈)三大经济发展圈。据此统计,浙中北地区拥有高职院校25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55.56%,其GDP占全省总量的46.30%;浙东沿海地区拥有高职院校14所,占总数的31.11%,其GDP占全省总量的40.45%;浙西南地区高职院校6所,占总数的13.33%,其GDP占全省总量的13.24%。相较浙西南地区,浙中北和浙东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状态不相称。
到2012年底,浙江省常住人口达5285万人。杭州、温州、宁波三个地区的常住人口比例位列全省前三位,分别为16.59%、15.12%和14.44%,人口规模相差不大。与之对应的三个地区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则分别为38.41%、8.62%和14.75%。杭州地区在校生规模比例是人口规模比例的2.3倍,温州地区在校生比例是人口比例的0.6倍,两者相差悬殊,见表1。
表1 浙江省各地区高职院校分布和经济发展状态统计表
地区 高职院校数(所) 院校数占全省比例(%) 在校生数(人) 在校生数占全省比例(%) 常住人口数(万人) 常住人口比例(%) 全年生产总值(亿元) 占全省GDP比例(%) 每千万人拥有高职院校数(所) 每万人拥有高职学生数(人)
杭州市 18 40.00 118915 38.41 877.00 16.59 7803.98 22.62 20.5 135.6
绍兴市 4 8.89 21794 7.04 493.85 9.34 3620.10 10.50 8.1 44.1
嘉兴市 2 4.44 12210 3.94 453.75 8.59 2884.94 8.36 4.4 26.9
湖州市 1 2.22 7928 2.56 261.21 4.94 1661.97 4.82 3.8 30.4
宁波市 6 13.33 45654 14.75 763.35 14.44 6524.70 18.92 7.9 59.8
温州市 4 8.89 26695 8.62 799.28 15.12 3650.06 10.58 5.0 33.4
台州市 3 6.67 15236 4.92 588.87 11.14 2927.34 8.49 5.1 25.9
舟山市 1 2.22 4595 1.48 113.85 2.15 851.95 2.47 8.8 40.4
金华市 4 8.89 44561 14.40 469.85 8.89 2700.12 7.83 8.5 94.8
丽水市 1 2.22 6915 2.23 211.65 4.00 885.17 2.57 4.7 32.7
衢州市 1 2.22 5054 1.63 252.69 4.78 982.75 2.85 4.0 20.0
数据来源:2012年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浙江教育年鉴。
(二)教育机会的均衡性
教育机会的均衡性使得每个人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具有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特征,不仅在校生享有受教育的机会,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以及每个在岗在职的员工都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每千万人拥有高职院校数和每万人拥有高职在校生数是反映区域高职教育机会均等的两项重要指标。
2012年,浙江全省每千万人拥有高职院校数8.5所,每万人拥有高职院校学生数58.6人。按照统计结果,杭州地区每千万人拥有高职院校数最多,达到20.5所,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4倍;湖州地区每千万人拥有高职院校数最少,只有3.8所,是全省平均水平的0.4倍。每万人拥有高职院校学生数,杭州地区最多,达到135.6人,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3倍;衢州地区最少,只有20人,是全省平均水平的0.3倍。
教育机会的均衡性还表现在各区域的招生规模与常住人口规模比例是否相互适应。2012年,全省招生比例最多的三个地区分别为杭州、金华和宁波,分别为38.21%、14.30%和14.45%,这三个地区常住人口所占比例分别为16.59%、8.89%和14.44%。可以看出,杭州和金华两个地区招生规模和常住人口规模差距较大,招生规模比例分别是当地常住人口规模比例的2.3倍和1.6倍,见图1。
图1 浙江省招生数比例和常住人口比例对比图
根据经济发展区域统计分析,浙中北地区每千万人拥有高职院校数12.0所,是其他地区的近两倍;每万人拥有高职在校生数,浙中北地区最高,为77.1人,是浙东南沿海地区的近两倍。从招生规模来看,浙中北地区招生占全省比例超过一半,而常住人口比例不到四成;浙东南沿海地区招生规模约占三成,而常住人口比例则超过四成,见表2。
表2 经济发展区域对应高职教育和人口分布情况统计表
地区分布 招生数比例(%) 常住人口
比例(%) 每千万人拥有高职院校数(所) 每万人拥有高职在校生数(人)
浙中北地区 51.86 39.46 12.0 77.1
浙东南沿海地区 30.01 42.86 6.2 40.7
浙西南地区 18.13 17.68 6.4 60.5
(三)资源配置的均衡性
高职教育资源配置是对高职教育资源全局性、长远性的谋划。高职院校通过十几年的规模扩张和内涵建设,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为高职教育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资源配置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个方面。硬件资源指高职院校在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生均占地面积、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内容。软件资源的范围较广,这里主要指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师资队伍的数量、水平、结构等内容。
极差率是指反映教育资源配置的某项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当该比值等于1时,表示绝对公平。一般而言,当用极差率来反映公平程度时,极差率越大,就越不公平。从表3可以看出,极差率较小的是生均图书1.53,较大的是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60。杭州地区高职院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最高,达16076元/生;而嘉兴地区只有6176元/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和生均占地面积的极差率分别为1.70和2.39。
极差率只利用了样本中的两个极端值,并不是样本整体数据离散程度的全面真实反映。因此,同时用变异系数来衡量。变异系数是采用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来比较。一般来说,变量值平均水平高,其离散程度的测量值也大,反之越小。当变异系数超过0.5时,即可认为资源配置不均。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生均占地面积4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均位于0.1~0.3之间,见表3。
表3 浙江省各地区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统计表
指标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生) 生均图书
(册/生) 生均占地面积(㎡/生)
最大值 20.08 16075.66 88.90 94.71
最小值 11.80 6175.52 58.11 39.59
标准差 2.67 2701.89 7.52 16.31
极差率 1.70 2.60 1.53 2.39
变异系数 0.16 0.29 0.10 0.27
数据来源:以下图表未作标注的,均根据《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2011-2012学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分析报告》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基尼系数是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在0和1之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基尼系数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教育、经济等众多领域。通常来讲,当基尼系数低于0.1时,表示教育资源分配高度平均;当介于0.1~0.2之间,表示教育资源分配比较平均;当超过0.2时,则表示地区间教育资源分配差距较大[2]。通过测算各地区生均经费收入和经费支出的基尼系数可以看出,生均总收入和生均总支出分别为0.13和0.11,资源分配比较平均,而生均专项投入的基尼系数达0.37,分配差距过大。此外,生均财政补助收入和生均日常教学经费支出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20和0.19,分配比较平均。生均学费收入的基尼系数最小,仅为0.07,说明学费收入的分配高度平均。另外,生均专项投入的变异系数较大,为0.73,资源配置比较不均,地区差异较大,见表4。
表4 浙江省各地区经费收支情况统计表
指标 经费收入(元/生) 经费支出(元/生)
生均
总收入 生均学费收入 生均财政补助 生均专项投入 生均
总支出 生均日常教学 生均教改研究 生均师资建设
最大值 26017 10108 8240 9704 24368 5737 843 594
最小值 12499 6529 2511 870 11726 1345 329 257
平均值 18711 7664 5061 3520 18230 3041 530 357
变异系数 0.23 0.13 0.36 0.73 0.20 0.42 0.34 0.32
基尼系数 0.13 0.07 0.20 0.37 0.11 0.23 0.19 0.16
2012年,全省45所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数量达12187人,当年全日制高职在校生数为309557人,专任教师的生师比25.40。全省11个地区,专任教师生师比较高的地区为衢州和丽水,分别为29.73和28.11,是全省平均值的1.17倍和1.11倍;较低的是金华和舟山,分别为23.58和23.81;其余地区的专任教师生师比差别不大,位于24~27之间,见图2。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水平,决定着整个学校的水平。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提高专任教师的素质水平。2012年,全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较高的两个地区是丽水和湖州,分别为35.37%和32.56%;较低的地区是嘉兴,为18.79%。专任教师硕士学位及以上比例最高的是温州,为68.08%;较低的是丽水和舟山,分别为42.28%和43.52%。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都做了不少努力,取得了明显成绩,最突出的是“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有了很大提高。其中,温州和湖州两地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较高,分别为74.84%和74.42%,见图3。
图3 浙江省各地区专任教师质量对比图
(四)办学质量的均衡性
自2006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累计遴选200所国家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并要求各省积极推进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与此同时,教育部推行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等一系列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旨在通过内涵建设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
浙江省共有国家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11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22所,分别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24.4%和48.9%。从区域分布来看,杭州有国家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8所,集中了绝大多数的优质教育资源,宁波、温州、金华各1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除舟山和衢州没有分布外,其余各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杭州地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数量最多,有11所;其次宁波3所;温州2所;其余地区各1所。
从质量工程数量分布来看,杭州地区总量绝对数全省领先,共有88项;最少的是舟山1项。从校均分布看,质量工程校均数较多的是湖州和宁波,分别有7项和6.2项;最少的是绍兴,校均0.8项,见表4。
表4 浙江省各地区质量工程建设情况统计表
地区 高职院校数(所)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个) 国家级精品课程(门) 国家级教学团队(个) 国家级教学名师(人) 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个) 总项数 校均数
杭州市 18 8 52 4 2 22 88 4.9
绍兴市 4 0 1 0 0 2 3 0.8
嘉兴市 2 0 0 0 0 2 2 1.0
湖州市 1 0 4 1 0 2 7 7.0
宁波市 6 2 24 0 1 10 37 6.2
温州市 4 1 8 1 1 4 15 3.8
台州市 3 0 0 0 0 4 4 1.3
舟山市 1 0 1 0 0 1 2 2.0
金华市 4 1 17 0 0 4 22 5.5
丽水市 1 1 1 0 0 2 4 4.0
衢州市 1 0 0 0 0 1 1 1.0
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最重要的体现。通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现状、趋势以及其对母校满意度的调查,可以有效判断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本研究主要通过两项指标来反映:一是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率情况;二是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
就业率是指已就业毕业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大体趋势,是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率。经过一年的职业适应期和心理缓冲期,毕业生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更趋于稳定,调查结果更具真实性和可靠性。从结果来看,各地区的就业率基本上维持在96%~98%之间,就业率较高的衢州和宁波分别为97.93%和97.64%;最低的舟山是93.84%,与其他地区差距较大,见图4。
数据来源: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12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
图4 浙江省高职院校2012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就业率情况
毕业生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产品”,他们能直接感知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需求两者之间的差距,他们对母校的服务质量最有发言权。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可以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2012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评分80分以上的有湖州、衢州和台州三个地区,分数分别为83.1、81.7和80.3;评分70分以下的地区是舟山69.4。其他地区满意度得分都在70~80分之间,见图5。
数据来源: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12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
图5 浙江省高职院校2012届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评分情况
二、影响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剖析
(一)高职院校布局与各地区人口规模不相称
布局均衡是高职院校均衡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高职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布局的均衡性对促进教育公平有重要影响。人口规模是决定高职院校布局的主要因素。杭州作为省会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其院校规模和在校生数所占比例是其常住人口规模比例的两倍有余;而湖州地区的院校规模和在校生数比例与其常住人口比例相比,还不足1/2,每万人拥有高职在校生数是杭州地区的1/4,每千万人拥有高职院校数只有杭州地区的1/5,地区差异非常悬殊。由此可见,浙江省高职院校分布呈现中心城市高度集中的现状,与人口规模存在非均衡状态。由于各地区高职教育规模布局的差异,造成入学机会的不均衡,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受到限制,对当地区域经济长远发展造成影响。
(二)高职教育规模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高职教育发展的经济实力,还决定着发展高职教育的需求和结构关系。高职教育是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的高等教育类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高职教育密切相关。以杭州为中心的浙中北地区(杭嘉湖绍经济发展圈)的院校数和在校生数规模比例高于其GDP发展规模比例近5个百分点,而以宁波为中心的浙东南沿海地区(甬台温-舟山经济发展圈)的院校数和在校生数规模比例则低于其GDP发展规模10个百分点。高职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个别城市高职教育发展规模远远超出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而宁波、温州等地高职教育规模相对其经济发展水平,则明显不足。从总体来看,浙江省各地区高职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均衡性不强,需要进一步加以系统性的优化和调整。
(三)高职教育经费差距明显,各地政府对高职教育投入不均衡
生均教育经费指数是指生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之比[3]。这一指标的含义是,相对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力对教育发展的支持情况。生均教育经费指数不仅可以用来判断教育投入水平,还可判断国家或区域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温州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指数0.57,为全省最高,是其他地区的两倍左右。嘉兴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指数为0.20,为全省最低。其他地区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在0.2~0.4之间,见图6。由此可以看出,各地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程度存在不小的差距。
图6 浙江省各地区高职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指数
各高职院校学费收入比较平均,但地区间中央、地方财政专项教育经费投入差别较大,生均专项投入最多的温州地区是嘉兴地区的11.2倍。中央、地方专项经费投入是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方面开展内涵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保证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
三、促进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促进区域高职教育特色化发展,实现高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政府应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和政策措施,扩大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形成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合力,实现区域高职教育相对均衡发展。政府要统筹兼顾高职教育的规模发展和内涵建设,分区域指导高职教育的发展。对于规模发展尚有空间的地区,应鼓励当地政府结合地方经济,适当扩大高职教育规模,如湖州、嘉兴等地区;对于教育规模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地区,应当鼓励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和提升办学水平,注重区域内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对平衡,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内其他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提升,如杭州、宁波等地区。
地方政府应根据地方特点制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职教育发展战略,坚持有地方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例如,舟山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海洋经济特区,海洋经济为地方高职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就要求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海洋经济发展需求的对接。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区域规划、资源配置等统筹作用,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教育资源利用率,使区域高职教育呈现特色化发展。让海洋经济助推当地高职教育特色发展,同时也让高职教育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海洋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探索区域高职教育发展具体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它的生命力在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服务性。在产业结构提升和经济发展转型的背景下,高职教育结构要适应当前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求,抓住发展的新机遇,及时调整高职教育的内涵、规模和专业类型等,更好地为本地经济服务。各地要根据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特点,探索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具体路径,鼓励学校与当地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办学,逐步完善校企合作规章制度建设和办学模式创新。要让高职教育紧跟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把毕业生留在当地,使职业教育发展切实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例如,温州地区鞋类、电器等制造业非常发达,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作为地方高职院校,要积极应对区域市场的需求,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积极主动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要紧扣市场发展步伐,加大对重点专业的扶持力度,探索适合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三)以“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强化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确保地方财政投入到位
要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进一步发挥支撑产业发展、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必须保证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到位。政府是高职教育投入的主要保障者,应以“生均教育经费指数”来强化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从以上各地区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来看,地区差距非常大。有些地区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当地GDP总量或人均GDP处于较后的位置,但有些地区则是因为当地政府的专项经费投入特别少。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一方面,中央和省级政府要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充分了解不同地区高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情况下,实行有差别的财政性补助拨款;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各地政府要重视高职教育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加大对地区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经费稳定增长和财政支出长效保障机制,切实解决高职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
(四)紧跟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的规模布局、生源结构应与地方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合理的职业教育布局能聚集新生劳动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