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抗逆力的实践与思考

2015-04-29 00:44:03金佩霞
成才之路 2015年10期
关键词:抗逆力自我认同挫折

金佩霞

摘 要:要注重挖掘抗逆力背后的原因,激发每个青少年身上潜在的抗逆力。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抗逆力,以应付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他们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抗逆力;挫折;自我认同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0-0054-01

抗逆力是指个人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地作出正面的、建设性的选择和应对策略的能力、潜能或特质,相当于“挫折承受力”“耐挫力”等概念,指一个人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即一个人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摆脱挫折的打击,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了解青少年抗逆力的本质,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不仅对他们顺利地学习和生活有重要帮助,而且能促进他们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为他们健康成长与终身的幸福奠定基础。

一、挖掘抗逆力背后的原因,做到有的放矢

以往研究学生问题行为比如攻击行为、早恋、逃学、厌学、离家出走、网络成瘾等的原因时,往往会从学生所处的环境入手,例如单亲、贫穷、结交不良朋友、居住环境不良、父母亲的犯罪背景等。固然,有的学生的问题行为与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相对也有一些学生并不是因为具有上述的环境影响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而往往是学生通过不良表现作出抵抗,坚持自我,捍卫自己的权利与地位。

比如,逃避上学是为了摆脱学业失败、不被尊重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拒绝交流、回避父母是为了摆脱指责、抱怨、与别人比较而带来的自我挫败,摆脱否定评价对心灵的打击与重创。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曾遇到过这样的案例:某学生的家庭是众人眼中幸福正常的家庭,父母毕业于重点大学,给该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可是该学生却极其内向,拒绝与任何人交流,学习成绩一般,学习习惯不佳,经常迟到早退。经过多次交流、观察后发现,他并非不喜欢读书,而恰恰是太重视学习,他内心渴望与父母一样成为重点高校的学生,但长年累月地学习中发现自己的能力与理想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才会出现上述表现。这个案例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恰恰是太过重视学习,而不是反感学习。如果不加分析一味指责,最后可能会造成无法收拾的结局。在处理所谓的问题学生时,不应仅仅从环境入手,要从学生内心入手,引导学生从内心出发,真正面对问题本身,反思自己的行为。

二、激发每个青少年身上潜在的抗逆力

学生抗逆力的培养不能靠灌输式的说教,因为抗逆力不强的学生通常还伴有一定的叛逆性,而“我说你听,我说你通”的说教模式,学生是很难接受的。一定要明确:在培养学生抗逆力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不能让他们无条件接受和被动服从。要让他们独立思考,学会反思,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注重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从失败中吸取有益的成分。当然,这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学生格外努力,努力过后使得抗逆力得到增强,同时,处理问题的技巧也得到提升。只有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成熟。有个女生,聪明、温顺、安静,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可是她从小就感觉自己过于肥胖,认为在社交中不受欢迎。进入高中后,她认识了一群经常旷课、打架的男生,整天混在一起,因为她感觉与他们在一起很有存在感。但时间长了,她就看到了差别:“一直无法完全融入那种生活”,最终她离开了那个圈子,更换了朋友圈。她自己总结:如果当时谁劝我离开那些朋友,可能我不会接受,只有当自己经历过,才知道区别。在这样的一个案例中,经过自身的认知,才达到了理解,知道了怎样去处理遇到的问题。

三、教师与家长共同关怀和支持建构学生抗逆力

抗逆力的形成是多元的,至少包括三个可能的影响层面:一为先天的,二为个人早年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三为危机事件后的个人学习经验。抗逆力的个体因素虽然有先天生理的基础,但主要是后天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后天的教育和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人的抗逆力。抗逆力不是天才独有的特质,每个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抗逆力潜能,因此,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去挖掘和提高抗逆力。提高抗逆力的关键,在于把握好个人品质、家庭支持及外部环境支持系统这三种资源之间的最佳匹配。在培养学生抗逆力的过程中,家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上新一轮教育浪潮的兴起和家庭教育理念的日益增强,家长们也普遍开始重视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和借鉴。家长在借鉴别人家庭教育经验的同时,要知道成功是不能简单复制的,也并非所有的成功都值得借鉴。如果家长不加分析,一味苛责孩子,学生就更容易形成叛逆、自卑的性格,对于抗逆力的培养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同时,学校也不能唯分数而分数,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除灌输文化知识外,也要多组织学生参与集体活动,促进学生之间多交流,相互学习,建立彼此鼓励的健康的同学关系。教学中要增进师生信任,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学校要注重循序渐进,充分教授学生自律、合作、沟通、抵制、解决问题、合理发泄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是非界限,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

学生抗逆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仅靠学校就能成就的事,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也需要花费时间、精力逐步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周碧岚.复原力研究的进展与方向[J].求索,2004(10).

猜你喜欢
抗逆力自我认同挫折
挫折使我更坚强
抗逆力视角下离异家庭子女研究现状述评
强制个体化的风险:女性自我认同危机与生活困境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23:46:51
学校场域中的教师标定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商情(2016年43期)2016-12-26 00:00:00
炫耀性消费对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研究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抗逆力挖掘
求知导刊(2016年26期)2016-10-31 11:40:27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小组工作方法在提升初中生抗逆力中的应用
商(2016年3期)2016-03-11 13:43:45
生活需要挫折
学习月刊(2015年17期)2015-07-09 05: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