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岳华 王建华
【摘 要】 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对于健全党的基层组织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就整体而言,当前我国国家政治生态系统运行基本处于健康状态。在此大环境下,从宏观上讲,湖南省长沙市和岳阳市的党内政治生态基本正常;但从微观上看,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健全基层党组织治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践中应当培育新理念,构建基层党组织治理理念的转型创新体系;加强监督,健全多元治理主体的社会参与机制;转变作风,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党风廉政建设。
【关键词】 党的建设;政治生态;基层党组织;治理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优化党内政治生态与助推地方基层党组织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长效机制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4YBA3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卢岳华,中共长沙市委党校、长沙行政学院政治学与领导科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领导科学;王建华,中共岳阳市委党校、岳阳行政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研究方向:党的建设、领导科学。
【中图分类号】 D2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11-0004-03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大众传媒迅速崛起,借助网络平台,民众可以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来,形成的网络舆论力量不可小觑。与传统舆论相比,网络舆论具备更大范围的受众群体和更开放性的传播内容,对公众和社会都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
一、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功能
1. 信息传播功能
信息传播是网络舆论的基本功能,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交互性特点,相对传统媒体的“点对面”单向传播,网络传播模式是“点对点”的双向传播。人们通过网络舆论可以了解到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此事件持续时间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同时民众的意愿以匿名或实名的方式反馈于网络平台上,进而形成新的网络舆论,实现了信息与受众的双向传播。
2. 舆论导向功能
网络舆论一旦形成,对于同一话题性事件,人们在网络公共话语空间内会形成一种带有明显导向性的态度,也就是对此事件褒贬的基本判断。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之后,顺从这种导向型判断的就会得到认可和赞赏,人们在此过程中会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反对这种判断的就会遭到抨击,甚至会被大众孤立。网络舆论的这种导向型功能可以促使人们形成基本的是非观。由此可见,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才能使舆论导向功能发挥正能量的作用。
3. 阶层沟通功能
网络舆论是双向传播,可以促进人际交流。无论什么身份,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自由沟通,就某些观点形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实现了有效的沟通互动。如政府在发布重大改革举措时,都会先听取网民意见,网民对政府的政策有了更多了解后可以表达支持或发表建议,进而促进政策的推进实施,政府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各阶层人民的需要,更好地为人们服务。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舆论就是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沟通的“桥梁”。
4. 社会监督功能
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的特点,人们在表达意愿时可以畅所欲言,特别是在揭发、披露腐败现象及社会阴暗面时,其舆论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问题一旦在网络上曝光,由于网络的时效性和广泛性等特点,会迅速吸引人们关注,形成舆论压力,便于政府更快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网络舆论,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被更全方位地监督和制约,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网络舆论对社会的负面功能
1. 加剧网络行为道德失范
网络行为道德失范是相对于道德规范而言的。由于网民构成复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及不同身份的人们混杂在网络公共话语空间内。网络平台虽然信息量大,但可信度较低,辨别能力较差的网民发布虚假信息或谣言后,被广泛传播后形成不良社会舆论,误导群众,造成网络行为道德失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因顾及形象、利益等,不敢公开支持那些不道德的行为,而在网络平台上就容易表现出认同并大肆宣扬,形成恶劣的舆论氛围。
2. 导致舆论暴力,出现群体极化
所谓网络舆论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生活中的暴力行为,是日常生活中暴力行为的延伸。网络舆论暴力并不是武力摧残,而是诸如侵犯别人隐私的“人肉搜索”,对他人的恶意诽谤、造谣和谩骂等精神上的伤害,其伤害程度要比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传播更迅速、影响更持久、波及范围更广。有些网民在参与网络讨论时,会表现出“非理性”或“非逻辑性”的行为。舆论暴力一旦出现并形成规模,人们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往往会跟随认同,出现群体极化,让错误的观点更趋激化和极端。当舆论暴力成为主流舆论导向时,会煽动网民情绪、加剧不满,产生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
3. 弱化言论责任导致社会信任危机
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在保护网民个人隐私的同时也弱化了言论责任感。人们不认为在网上胡言乱语要承担社会责任。因此,网络时代在实现自由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挑战。美国学者马克·E·沃伦指出:“民主的成分越多,就意味着对权威的监督越少,信任越少。”近年来,随着各类移动终端的出现,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手机软件的广泛普及,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更广,而可信度却明显降低,因网络舆论造成的社会信任危机也越发严重。如因郭美美炫富而引起的“红十字会信任危机”等例子不胜枚举。在网络舆论中,人们越来越不相信官方机构的解释,不相信企业的承诺,这直接导致社会信任危机。
三、规范引导网络舆论的途径
1. 加强对社会舆论的管控力度
政府应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监管体制和法律法规,加强对社会舆论的管控,不能放任其发展。要专门制定一部关于网络综合管理的法律,对那些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网络行为,要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还应针对青少年网民群体,制订网络行为规范。但加强网络舆论管控力度也不是一味地强制管理,而是寻求秩序与自由以及多元化之间的平衡,尽可能减少直接的行政干预式监管。要建立以文化为引导,以技术为手段,以自律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综合性监管模式。
2. 扶植主流媒体的意见领袖
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意见领袖的观点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网民很容易受到权威意见的影响,权威的言论可以帮助网民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例如在微博平台上有很多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和一些“大V”,他们对某事件的评论和态度,更容易引起网民的认同和传播,因此,严格规范网络意见领袖的观点,使之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十分有必要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协助扶植主流媒体的意见领袖,针对特定事件,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为事件发声,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3. 坚守传媒人的职业道德底线
大众媒体是社会的守望者,是保卫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道防线,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体公信力的建立需要传媒人持久不懈的努力。树立主流媒体公信力,就要求传媒人珍惜手中的采访权和报道权,坚守职业道德底线,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维护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促使网络舆论良性发展。
4. 避免盲目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是一种个人顺从多数人意愿的心理活动,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个人在群体行为面前,往往不能认真思考,自觉不自觉地从心理上认同,进而在行动上盲从。当某些极端观点成为主流舆论时,人们或许与其意见不同,但更多则是质疑自己的观点,从而“随大流”,避免自己被孤立,寻求心理上的安全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公众更应该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和正确的思维模式,从而做出正确的行为。不能人云亦云地单纯顺从舆论。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更应该注意避免对错误消极舆论的从众心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之,网络为公众的民意表达构筑了一个公共领域。发挥网络舆论的正面功能,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意见领袖的正确引导、媒体人的坚持不懈,还需要公众自身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从根源上抵制网络舆论的负面功能,使积极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蒋淑媛.网络媒介社会功能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2] 陈乾.我国网络舆论生成及其社会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1.
[3] 白海滨.网络舆论及其调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4] 陈旭辉,柯惠新.网民意见表达影响因素研究[J].广州:现代传播,2013,(3).
[5] 司汉武,茹慧.网络舆论的特征及社会功能[J].郑州:新闻爱好者,2010,(10).
责任编辑: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