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平
摘 要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等弊端,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创新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教学模式。
关键词 金融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7-0038-03
一、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是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学课程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拓展和纯理论分析,而从微观角度研究金融资产价格的课程有《公司金融》《金融营销》等。总体而言,微观类课程开设有限,导致金融两大领域宏观、微观金融课程的开设失衡。这也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均以宏观理论为主,涉及具体的金融机构实务操作知识不足,偏离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二)课程内容时效性差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教材中,普遍存在着学科前沿理论知识滞后、内容更新缓慢等状况,教学内容与金融机构的实际需求脱节严重,教学效果不佳。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率不足40%[1]。很多毕业生反映在学校里所学知识大部分用处不大。
(三)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仍然以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为主。在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唯一中心,教学内容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存在较为严重的“照本宣科”现象,讲一章会一章,讲多少考多少,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通过考试,呈现出一种为了考试而学习,混文凭的学习状态。由于主要是课堂学习,学生接触实际金融工作岗位的机会少,在教学中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挥,课堂上以教师的严格控制代替了对学生的广泛启发、灵活引导,学习缺乏主动性,每节课都是重复聆听、记笔记、做作业的过程,学生关注的是考试能否过关,大多数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前突击记忆,很少有学生动脑思考,更谈不上主动发现问题,并探究如何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这些都导致毕业后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弱,工作中缺乏创新。
(四)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由于受校内实习实训场所有限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困难的制约,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教学的实践教学效果大多不理想,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常见。主要可以概括为:实践教学设置的方式比较简单,多以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社会调查为主;实践教学授课学时普遍不足;大多数课程没有设置专门的实验课,即使设置实验课,多数情况下也以理论讲授所取代,实际进行实验的并不多。面对高校对实践教学的忽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也不高,实习实训过程应付了事,实习报告书写不认真、互相抄袭,甚至从网上直接下载实习报告等情况也屡见不鲜。由于缺乏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环境,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低,没有掌握适应工作岗位所必须的基本操作技能[2]。
二、创新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进行教学改革,教学理念的更新必须先行。应用型本科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应用型本科教学过程与初中、高中教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力以及学习兴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在帮助学生,是引路者,而不是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成功的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具备了学习的热情,主动查找资料、进行调查,急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是学生自己要学习,而不是教师要求他学习。认识到本科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应用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1.重构课程体系
应该按照应用型本科教学“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同时考虑到学生就业和考研的需求,合理设置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在整体设置上做到宏观和微观金融学领域知识的并重,在传统宏观金融课程设置上增加《银行信贷实务》《证券实务》和《保险实务》等微观金融学课程的门数和课时数。同时,要根据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的金融业务操作技能的需要,合理设置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应用技能性课程,并做到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有效衔接,保持较好的连贯性。
2.调整课程内容
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每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都应在选定教材的基础上,做好教材的进一步挖掘、整理和补充工作,使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对于理论部分,在详细介绍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教师要查找并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理论前沿问题,使学生的知识体系跟上知识的更新步伐;对于涉及实务操作的部分,任课教师一定要向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部门进行咨询,了解业务操作的最新发展状况及所使用软件的最新流程,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介绍,使学生能掌握最新的业务操作技能,毕业后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较好地胜任金融机构的各项工作。同时,针对金融人才国际化的需求现状,对《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等金融基础课程和外向型课程进行中、英文的双语授课,锻炼学生的英语能力,使其具备更强的竞争实力。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1.广泛开展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进行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可将理论知识和实际业务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可以在各门金融专业课中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具体做法:教师选取或自行编制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典型案例,布置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阅读,并清楚整个案例的各个细节;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案例展开讨论,分析案例的产生、发展及结果,对案例进行一定程度的总结概括,并针对各自关心的不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进行简单的总结。这样的教学方式,可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逻辑思维、知识应用和口语表达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探索应用项目研究教学
项目研究教学是通过教师根据当前金融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的研究项目,即一些小课题,学生以2~3人为一个小组,每组根据各自的研究兴趣选取不同的研究项目。然后,各小组围绕自己选定的项目进行合理分工,通过小组成员收集资料并认真阅读、实地调研、咨询行业专家等工作进行项目的深入调查研究,小组成员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分别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小组的热烈讨论找寻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形成项目的研究报告。最后环节是项目答辩,在答辩会上小组成员要对答辩专家的提问做出有效的解答,如答辩通过,项目最终成功结项,教学活动也就圆满完成。这种教学方式以项目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实际研究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在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综合素质[3]。
3.拓展实践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课程的不同性质,灵活地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使实践教学活动向各门专业课中广泛渗透。对于理论性课程,应尽可能在每一门课中都设置少量的实践课时,实践课可安排到校内的金融模拟实验室中进行,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增强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吸收。对于实务性的课程,可聘请金融机构的业务骨干到校授课,使学生对业务的实际运行情况有更细致、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应通过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专门的课程实验基地,让学生通过近距离观察金融业务人员办理业务,以及直接的顶岗实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在做好课程实践教学工作的同时,毕业实习环节也不能忽视,主要是在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上应较大比例地增加社会调查报告性质的选题,降低纯理论性的选题,使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与学生实习情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教学考核方式的创新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科学、全面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评价。教师可采取口试、答辩、现场测试、操作演示、以赛代考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各个环节的表现进行打分,最后综合评定学生一个学期每门专业课程的总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有效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现状,使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努力都能得到有效的体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临场应变及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参 考 文 献
[1][2]郑伟东.金融本科专业订单式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中外企业家,2009(24):224-225.
[3]邓瑛.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专业本科教学的转型与变革——以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为突破口[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2):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