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解决数学问题是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比较、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是积极思考的过程。经常演算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段学生;解决问题;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6-0096-01
正是由于数学问题的综合性,使很多学生觉得数学问题难解,差错多,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攻克这座“困难山”呢?这就要求教师起好引导作用,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做到“会学”。
一、教会学生正确审题
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少,理解能力差,因此常常读不懂题目,不知道题目中说的是什么意思,也就无法正确列式。针对这一情况,要指导学生学会理解题意。
(1)读准确,弄清题意。读懂题目是解题的前提。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往往会让题目中的一些生字词成为他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这时,教师就要给生字注上拼音或适时范读,替学生扫清障碍。另外,教师要让学生有目的地读,要给学生较多时间进行朗读并逐步过渡到默读,读完后及时检查效果,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2)抓重点,引起注意。解决问题的题目结构变化多,叙述有顺有逆,这就给学生理解题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常常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这时就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以此突破难点。1)画关键句。为了让学生对关键部分引起注意,加深印象,可以让学生在读题的同时用横线画出已知条件,用波浪线画出问题,并用双线画出关键词语。2)画线段图。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可以根据关键句来画出简单的线段图。例如,女同学搬砖25块,男同学比女同学多搬19块,男同学搬多少块?教师可指导学生读题后画出线段图(篇幅所限,图略)。准确的线段图使数量关系一目了然,学生在参与画线段图的过程中,很快就知道了解题的方法。3)动手操作。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凭借直接感知而进行思维,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比如有这样一道题:把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可以让学生用剪出来的纸苹果在自己桌上分一分,并进行观察、思考,加深学生对等分除解决问题结构的认识。
二、掌握多种思维方法
过河需有桥,想要正确解答数学问题,就需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通过问题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析、综合、观察、比较等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所谓综合法就是以条件为基础,从已知推演到未知,这是一种顺向思维。比如通过“小明做了23朵红花,小丁比小明少做17朵”这两个条件,可以用减法算出“小丁做了多少朵”。再由“小明做的朵数”和“小丁做的朵数”,用加法求出“两人一共做了多少朵”。分析法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据从未知推演向已知,是逆向思维。如要求“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必须知道两个条件:白兔的只数和黑兔的只数。题目中这两个条件都已告知,就能用除法顺利解答。以上两种思维方法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在运用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
(2)观察与比较。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对看上去相似的题目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以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比如:1)小船有20只,大船有5只,小船的只数是大船的多少倍? 2)小船有20只,是大船只数的4倍,大船有多少只? 通过观察、比较,得出两道题目的相同点:第一个已知条件小船有20只相同。不同点:第二个已知条件、问题不同。第一题已知几倍量和1倍量,求的是倍数。而第二题是已知几倍量和几倍,求1倍数。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会明白,虽然两题计算时都是用除法,但数量关系不同。
三、及时总结,认真复习
总结和复习是强化记忆,加深理解,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有效手段,能及时发现和弥补学习上的缺陷。低年级学生自觉性较差,教师应指导和督促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复习。
(1)回忆重现,巩固知识。想要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关键,这也是为中高年级学习复杂解决问题做好铺垫。因此,教师要在复习课上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设计的复习题要具有典型性、示范性,要让学生多说说思考过程。
(2)查漏补缺,完整知识。复习时,要让学生找找在学习上的“欠债”现象,弄清自己在哪一方面比较薄弱,尤其要正确对待作业中的错误。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不能认真对待老师批改反馈来的作业,对错误随随便便,听之任之。因此,要指导学生学会找错,冷静思考、分析,弄清原因,才能把没有完全理解的地方彻底弄清。
(3)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对数学问题的解答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就必须不断练习,以此发现问题,然后再深入地读书钻研。如此反复交替,才能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有针对性地练习,而不能用“题海战术”,既苦了自己,又收效甚微。
总之,在数学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才能更好地获取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黄春霞.聚焦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四大争论”[J].小学教学参考,2008(Z2).
[2]朱德江.新课程下“解决问题”的教学与指导策略构建[J].小学教学,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