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妍秋
摘 要:能否科学、合理、艺术地提问,反映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并影响着教学质量的优劣。深入研究教学中的启发性提问,以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启发性提问;幼儿;学习品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6-0076-01
在教学中,有的提问啰唆、冗长,不能一针见血抓住实质,因此,孩子不知道怎样回答。有的问题提出后,主动回应的幼儿不多,大部分幼儿表现出似听非听的状态。有的提问层层递进性不够,缺少逻辑性。有的提问很少能激活幼儿的情绪,与幼儿的情感共鸣不够。还有的提问不能很好地满足孩子的现实需要,要么过深、要么过浅。因此,研究启发性提问,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有着实际的意义。
一、提问要具有开放性,让每个幼儿都有能力回答,增强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定向单一的提问为多元丰富的提问。教师不能为“问”而问,应该充分重视“问”与“答”中包含的丰富的创造因素,不要用问题本身束缚乃至禁锢孩子的思想。(1)发现式提问法。比如,看图讲述“大象救兔子”,我出示了图一(篇幅所限,图略),提问:“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幼儿说得越多越好。孩子们的回答多种多样,比如四周的环境、老虎的长相,“张牙舞爪、凶狠、连忙”等词语,全由幼儿自己发现并总结出来。运用发现式提问法,孩子们会积极响应,主动要求发言,寻找不同点,气氛热烈且持久。(2)头脑风暴式提问法。我们在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运用此法,可使孩子们能够调动已知的经验,开阔幼儿的思维。例如:“孩子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动物园里都有什么动物?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呢?”这些问题,一般都是孩子抢着回答,节奏很快,与众不同,给幼儿主动学习的空间很大。
二、提问要激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激活幼儿的认知冲突
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学情境中的问题能够引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而且幼儿又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那么这样的教学情境就是一个合格的、适合的问题情境。因此,我们应在深入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机智地设计问题。例如,教学儿歌“小熊过桥”,以前学完儿歌后,就直接进行勇敢教育。现在,我们先让孩子讨论“什么是勇敢?你有勇敢的行为吗?”幼儿的思维一下子打开,结合自己的经验开始讨论。有的幼儿认为,打针、输液,不哭是勇敢。有的幼儿认为,抓小偷是勇敢。这个看法立刻引起幼儿的争论:有的认为,我们太小不能抓小偷,有的认为可以快跑回家报警,有的认为藏起来报警就成了。孩子们的讨论在逐渐清晰、明朗。为了找准孩子兴趣和需要,激发孩子的思维,我没有打断孩子的争论,而是积极支持、响应,鼓励幼儿争论,给他们创设一个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平台。孩子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已被点燃。
三、提问要层层深入,引人入胜,要富有逻辑性
以前我们的提问,想怎么问就怎么问,翻过来倒过去,孩子不知道从何说起,就连老师自己也糊涂了。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无关的问题要少问,甚至不问,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应抓住教学重点,依据活动的主线,精心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使提问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使问题有很强的逻辑性。例如,在“小水珠找家”的活动中,我出示了图片后,提问:“小水珠为什么哭了呢?”“小水珠为什么不喜欢它的家呢?”然后进一步提问,使幼儿的回答逐步深入:“垃圾在水里会怎么样呢?”最后提问:“如果没有干净的水,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样的提问,使幼儿的观察、思考及以往的知识经验融为一体,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理解了水对人类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步步深入,直奔主题功效。
四、提问要有教师的情感,要能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
有人说孩子是“情感的王子”,又说“教学若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回想我们以前的教学,教师备教案,设计提问,设计过程,一字不落地按照计划进行。教师的情感,幼儿的感受和体验,很少顾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情感色彩的问题,诱导幼儿将作品中的情感和自己的体验相联系,产生共鸣。同时,教师要带着情感提问,引领孩子入情入境,使孩子乐学、爱学、会学,从而追求美好的生活。例如,看完残疾人演出后,孩子们议论的焦点全是残疾人。我抓住这个契机提问:“你觉得他们棒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残疾人?”“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人需要帮助?”这些提问,从孩子的感受中来,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从关爱残疾人到关爱身边的人,活动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不是“假、大、空”的口号式教育,而是做到了教育生活化、情感化,有益于孩子的情感共鸣和健康成长。
五、结束语
启发性提问,具有启发思考的作用,不仅使幼儿答出“是什么”,还能讲出“为什么”,有利于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品质的形成。启发性提问的运用,大致有三个方面的收获。(1)幼儿的思辨能力提高了。积极参与教师的活动,使举手回答问题的幼儿人数明显增加,回答的准确性高了。也就是说,孩子的思维能够围绕问题展开,回答问题的角度灵活多变,培养了孩子的发散性思维。(2)非智力因素有明显提高。比如,孩子们的自信心增强,并且学习更加专注、更加认真。(3)教师和幼儿的关系和谐多了。教师信任幼儿,鼓励幼儿勇敢发言,幼儿才敢说、爱说、想说,积极性高涨。
参考文献:
[1]沈颖.学龄前儿童学习品质发展的城乡比较研究[J].教育导刊,2013(09).
[2]陆灵君.探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学习品质解读[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