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安?刘成柏等
摘 要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吉林省金塔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基地、设立奖学金、开展科研合作、打造“产研工作团队”、建立“双导师制”,加强企业文化教育、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打造产学研“无缝”连接、定向培养学生等多方面合作,共同打造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健全产学研合作体系。通过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开展科研攻关以及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兴趣,提高培养质量。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7-0039-03
在现代社会以及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校逐渐与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开展合作,组成产学研合作共同体,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并已然成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1][2]。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吉林省金塔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以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为手段,以实现优化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对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建设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打造校外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基地,建立长效人才培养机制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金塔实业集团于2010年开展合作,并于2011年8月签订协议,由金塔集团利用生产试验条件的优势,为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基地,期限为5年。几年来,学校每年利用短学期或假期组织本科生赴企业开展实习,通过企业高端科研产品研发、高精检测手段、科研实验室以及现代化生产线等环节的实践教学,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对接,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还鼓励部分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以及技术创新活动,通过这种实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习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接触到企业最新的仪器设备、技术工具、实验材料等,突破了高校实训条件的局限,降低了学生的实训成本,提高了学生发现、分析和创造性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科研实践与教学相结合,提高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
(一)通过“项目式”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与企业探索采取“项目式”的合作方式,对于企业在科研和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难题,由学校承担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攻关工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科研小组成员全部由本科生组成,并请学校的一至两名项目负责人(教授)作为指导教师,通过承担项目的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和攻克难关的能力。通过这种“项目式”合作,可以有效整合与利用高校、企业的互补性资源,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独特的条件,并在科研合作中为学生提供向科研人员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学习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他们之间直接的技术性探讨、知识碰撞、克服实际研发和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高了学生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企业文化教育,促进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衔接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创立及运行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并为全员所共同接受和奉行的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集合。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工作中,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对企业发展史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创业过程中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勇敢创新的精神。通过开展企业文化教育,使企业独有的创新精神、文化价值观以及经营理念等企业文化元素和学校教学理念、学习氛围、教育传统等更好地衔接。
(三)共建就业基地,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几年来,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了优秀的毕业生,这既为企业解决了人才问题,又为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基于这种合作,企业也更加注重基础建设,不断加大成本的投入,并增强发展的后劲,每年都会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学习内容及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适合的岗位。实习是学生就业前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一次全面提升;通过实习,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增强了工作适应能力,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几年来,吉林大学已有多名学生到金塔集团就业,并在双方合作的科研项目中承担开发工作,成为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四)加深产学研“无缝”合作,实现校企联合育人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金塔集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三方于2014年2月经协商达成协议,由企业投资,共建金塔实业集团成果转化中心(中试基地),该中心主体实验室位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完成部分大型仪器的购置并开展科研工作,正式进入建设期。该中心成立后,在从事科研合作课题的导师指导下,学校将安排学生进入该中心开展科研工作,利用地域优势,将企业科技研发、高校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三者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产学研“无缝”连接,运用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联合培育实用性人才。
(五)转化科研成果,培养创新能力及创业意识
自双方合作以来,高校多次组建本科生团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由高校和企业联合指导。几年来,通过双方精诚合作,已获得多项成果:由学生跨学院联合自建的创业实体——“森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团队在吉林省第六届挑战杯中获金奖,在长春市2012年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二等奖,在全国第八届挑战杯比赛中荣获银奖。“长春市朝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第一期华图教育大学生创业基金比赛中获优秀奖。创新创业基地建立几年来,学院学生通过参与双方科研合作,已取得一系列成果。学校与金塔集团签订多次合作项目,到账科研资金数百万元,已完成授权专利两项,申请专利四项,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1000万元以上。通过参加创业比赛及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我进取的精神,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实战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三、加强校企融合制度建设,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一)设立“金塔集团奖学金”,促进校企制度融合
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是人才培养的前提保障。通过学习借鉴企业管理及奖励机制,让学生逐渐适应社会环境,树立信心,体会荣誉感,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之初,由金塔集团在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设立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热情,以及回报社会的决心。按合作协议,奖学金第一次签订时间为5年,金额为每年10万元。
(二)开展“双导师制”建设
根据本科生教学计划及专业教学要求,学生在读期间,均安排指导教师,负责学业指导和业务培养。在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中,逐步建立了双导师培养制度,即学校的“学业导师”和企业的“职业导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学生。
导师的遴选。在合作中,制定严格的导师遴选标准,对来自学校的导师侧重于考察其对研究领域前沿理论的探索或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而对来自企业界的导师则侧重于考核其对先进技术或管理的应用成效。
导师的责任分工。“双导师制”的优势在于具有不同专业特长的导师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学习。在工作中明确导师的责任分工,这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导师的指导内容。根据“双导师制”的不同责任分工,学业导师负责向学生传授前沿知识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创新性地解决科学问题,逐渐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而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设计、可行性分析和实践,训练学生的综合系统科研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生命科学学院已聘任了金塔集团董事长等几位校外指导教师。
(三)积极打造“产研工作团队”,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在校企合作中,打造“产研工作团队”,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组成“产研工作团队”,在高校和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做好一切管理和筹备工作,保障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有效进行。同时,在学生之中积极开展聘任“科研信息员”的环节,负责高校与企业之间科研合作与业务活动的具体衔接,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及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参 考 文 献
[1]马廷奇.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1(6):44-47.
[2]李伟铭,黎春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5):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