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爱
一、标准观照明误区
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发现以下类似现象:
1. 学生某某,体重严重超标,达65kg,平时上体育课,一旦遇到速度灵巧类的训练项目就紧张得脸红脖子赤,老是躲让,不愿参与练习,直到在老师和同学的催促下,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参加练习。
2. 学生某某,身体素质上有较大天赋,在日常的训练项目中大都最先完成老师的要求,学有余力,往往有意犹未尽之感。
3. 教师过分重视体育优秀生,忽视体育中等生,轻视体育差等生,于是对优秀生采取培优策略,对其他程度的学生则实行放羊式教学。
上述这些教学误区的出现,归根结底,是体育课程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出现了偏差,未能有效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学情剖析知差异
1. 测试数据作对比。通过测试学生的身体素质、当前发展水平,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学生之间的差异到底是什么,差异有多大,使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比较透彻地掌握学情,为实施差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这个表格就是某校四年级学生锻标测试的一些统计数据。从表格数据中我们能够非常清楚地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如性别方面在身体素质发展方面的差异,同一阶段的学生在同一项目中体育技能水平的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是非常大的。如身高、体重的差异,差别就很大。
测试数据后一般取其中间值为基准,如在400米往返跑训练后,让学生测量出各自的心率,以大部分学生相对比较接近的数据为中等体育能力,远超该数据的就是优秀体育生,而差距较大的则为体育差等生。
2. 课堂观察探心理。对于学生的体育能力、身体素质发展可以采用测试的方法,而对于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情感等就要多用观察和问谈的方法,通过观察课堂表现了解其心理状态。
三、差异教学促发展
1. 针对差异,属性分类。根据平时我们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观察等调查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异质分层,按照不同的属性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按照身高、性别等属性分类,可以用于队列训练等项目;按照某一项目的测试数据分类,80分以上为优秀生,60~79分为中等生,60分以下为差等生;按照兴趣爱好划分,特别喜欢体育运动的为一类,喜欢的为一类,不大喜欢的为一类;按照掌握技能快慢的划分,如体操等项目教学就可以这样划分为较快掌握、一般速度、较慢掌握等。
2. 量身订造,梯度设标。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在学习领域里提出了运动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等四个方面的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还设置了三个学习水平,可见课标对学生学习发展目标也是进行了弹性设置。学生分类后,就要相应地根据分类进行各类别、各层次学生学习目标的弹性、梯度设计。
3. 分组教学,合作互补。课堂教学中,依据不同组的学习目标,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基础目标进行全体统一教学,不同的学习目标就分开教学,分组集中讲解、指导。在指导其中一组时,另外两组可以进行相应的自主练习,这样动静结合、分合结合,反复交替,各组学生都有各自的训练目标,各自得到不同的发展。
4. 差异评价,注重发展。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如果采用同样的评价标准,势必使差生心理受挫更为严重,而传统的体育教学重视结果评价和共性评价,忽视学习过程评价和个性差异评价,难以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差异教学要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方式,在集体共性评价的基础上,实行个体差异性、发展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