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良仁 程明山 丁英萍 刘梦霖 雷静 胡清龙
摘 要: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的因素。林业科技在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现代林业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以咸宁市为例,对湖北省重点林区林业科技体系的建设运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林业科技;体制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2-0057-04
咸宁地处湖北省东南部,现辖一市一区四县,国土面积9 861 km2。咸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多为低山丘陵,土壤深厚肥沃,林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咸宁是典型的南方集体林区、湖北的林业大市,享有“桂花、楠竹、茶叶之乡”和“湖北南大门、武汉后花园”之称。全市林业用地56.09万hm2,森林面积44.37万hm2,其中竹林10.23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 376.8万m3,森林覆盖率54.2%。
随着国家和湖北省保障生态安全、推动经济绿色增长等战略的纵深推进,咸宁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任务越来越艰巨,林业科技服务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1 林业科技工作调查方法和内容
在查阅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制作调查表格并入户调查、统计分析。
1.1 林业科技单位设置调查
市、县(市、区)两级林业工作机构,重点调查林业科学研究所(简称林科所)、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简称推广中心)、乡(镇、办)林业工作站的设置情况,包括是否设立或分设、单位性质、编制、在职职工等。
1.2 林业科技工作条件调查
2014年财政预算经费和单位运转情况,专业人员状况,仪器设备、生产试验基地。
1.3 林业科技工作成效调查
近5年承担项目包括科研项目、科技推广项目和其它林业项目,在科研试验、推广示范、咨询服务方面取得的工作成绩。
2 林业科技体系建设和运行情况
2.1 林业科技机构建立情况
咸宁市及其6个县(市、区)林业局均为政府组成部门,每个乡(镇、办)设有林业工作站(赤壁除外)。市、县两级单独或同时设立了林科所、推广中心。2013年,咸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正式更名为咸宁市林业科学院(见表1)。
2.2 林业技术人员配备情况
20世纪80、90年代咸宁林校和湖北林校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大中专生,以及各个时期零星加入的林学本科生,成为咸宁林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专业人员主要由林业局业务骨干、林业科技单位技术人员、林业工作站营林员组成。近几年,市林科院平均每年从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高校引进1名本科生或硕士生。据统计,全市在职职工中现有技术人员近700人(表1)。
2.3 林业科技单位履职情况
科学研究有成果。近几年,先后承担课题和项目50多个,发表科技论文近30篇,出版林业专著2部,修订技术标准5个,审(认)定新品种或良种6个,登记科技成果10余个,荣获省、市政府科技进步奖或科技成果推广奖7项。
技术推广有影响。据统计,2010~2014年累计编印楠竹、桂花、油茶、意杨、泡桐丰产栽培、退耕还林、森林防火、灾后重建等技术手册40多种,举办楠竹丰产培育、竹腔施肥、油茶芽苗砧嫁接等实用技术培训班100余期,培训生产管理人员和林农2万多人次,有关媒体还对送科技下乡活动作了报道。
科普宣传有场馆。市、县两级林业科技单位在创办各类示范基地的同时,选派骨干力量参与桂花博览馆、竹子博览馆、油茶博览馆等工程的新建和潜山桂花园、竹种园等科研基地的改扩建,收到实验研究、科普展示、旅游观赏的多重功效。
咨询服务有声音。积极参与林业发展思路、规划、专题调研材料的编写,围绕咸宁打造中国香城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中心工作大胆建言献策。据统计,近几年参与咨询服务50多次,有1名高工被委任为市政府咨询委员。
2.4 林业科技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建设现代林业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林业是生态建设保护的主体,重要的绿色经济体。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全国林业的总任务。无论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还是提供丰富的林产品、实现兴林富民,迫切需要依靠科技的进步(1)。
建设林业强市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林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鄂南强市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山上再造”、“绿满鄂南”行动,高位推动百亿元竹产业、百亿元油茶产业、百亿元茶产业发展,市委四届四次全会作出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决定》。增加林业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成为林业科技单位的当务之急。
3 基层林业科技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工作条件较差
调查结果表明,科技经费严重短缺。县(市、区)林业科技单位及林业工作站均为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单位(表2)。市林科院直到2014年才进入财政全额预算。有关主管部门每年安排的科研和推广项目经费也十分有限。科技单位仪器设备较少、试验基地较小,无法满足林业科技创新的需求。有的地方,推广中心与林科所分设,造成科技经费吃紧、人力资源分散。
3.2 专业人才短缺
调查结果显示,林业技术人员出现结构性短缺。一是“老龄化”,基层新进大学生很少,有的单位近十年未进1名专业人员;二是“陈旧化”,观念和知识更新慢;三是“机关化”,争当公务员的多,在企事业单位的少。据统计,全市林业科技单位只有技术人员90人,占职工总数的43%(表3)。引不进也留不住林业大学生、青黄不接的问题急需解决。
3.3 作用发挥不够
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历史包袱重,科技单位整天为生存而奔波,科技人员安不下心来搞研究或推广,多数变成了“苗圃场式生产单位”。加之创新意识不强、服务手段落后,适用成果较少,社会影响较小。
科技创新,离不开经费、人才、装备(仪器设备、试验基地等)。必须通过体制和机制上的改革,走科技兴林的道路,实现兴林富民的目标。
4 推进林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技兴林,地方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放水养鱼,夯实林业科技基础,不断提升科技单位创新能力。
4.1 加强科技机构建设
确立公益性质。市、县两级林科所和推广中心作为集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生产示范、生态监测于一体的面向基层、面向林农的事业单位,应全部划定为公益一类、纳入财政全额预算。如果地方财政紧张,可先加大差额拨款单位的经费包干基数,或改自收自支单位为差额拨款单位。
整合科技资源。合理确定在科研、推广两方面的业务比重,市级林业科技单位应侧重应用性研究、兼顾技术推广,县级林业科技单位应侧重技术推广、兼顾应用性研究。已建林科所和推广中心的地方,实行合署办公即“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尚无林科所或推广中心的地方,迅速恢复或申请设立。
完善基础设施。采取多种途径,争取各方支持,有效突破“实验室没有、仪器设备缺少、试验基地偏小”的瓶颈制约。市林科院要抓住“湖北幕阜山竹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主站设在潜山的机遇,提升硬件装备水平。
4.2 加大林业科技投入
大幅度增加林业科技经费。各级有关部门每年要多安排几个科研和推广项目,并逐步提高资金额度。尤其在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加大财政科技经费的支持力度。
切实增加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林木良种、技术规范、先进工艺、质量标准等科技因素植入林业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林业重点工程、林业骨干企业、林业重点乡镇中更应广泛应用,提高科技贡献率。
4.3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完善事业单位招考办法,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基层招录对象可放宽到大专生。继续实施招硕引博等特殊政策,重点引进栽培和加工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加强科技人员的教育培训。组织必要的进修培训、观摩考察、学术交流等活动,注重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思维、意识更新,抓好现有大学生和年轻人的锻炼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4.4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支持产学研单位联合攻关。林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是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品牌创建的主体,应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如楠竹、桂花、油茶、茶叶等)、依托行业主管部门、联合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若干个“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特色产业研发中心。
加强市林科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推进国际竹藤中心咸宁竹产业创新设计研究院项目的顺利落户。通过国家、省、市三级联手,将该院建成立足湖北、面向中部五省,集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咨询服务于一体的以软件为主的科技创新平台。
4.5 优化科技单位管理
营造浓厚氛围。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真心服务、乐于奉献”的工作环境,想方设法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推行课题(项目)负责人制。由业务骨干全面承担方案设计、组织实施、人财物调配、总结报验等工作,增强团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促进业务工作的有效落实。
建立完善激励机制。科学设计聘用、考核、晋级机制,严格奖惩,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和能上不能下的问题。
加强科技资金的使用监管。凡是林业科研课题、科技推广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林业重点工程中的科技支出,都要建立健全绩效目标考核机制,确保专款专用、用出成效。
参 考 文 献
[1]国家林业局科技司.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中国林业科技网,[2012-08-13].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lykj/s/1705/content-557525.html.
[2]佘远国,雷永松,雷正玉,等.浅议湖北林业科技发展问题与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10,(4):46-49.
[3]陈国新.湖北林业科技发展浅议[J].绿色科技,2013,(4):23-24.
(责任编辑:唐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