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算管理是现代政府运行的重要工具,本文就公共财政下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公共财政下预算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提出几点公共财政下预算管理改革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预算管理;应对措施
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预算管理体制是政府财政管理体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公共财政框架下,预算管理改革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其自身的任何变化都会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对公共财政下预算管理改革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共财政下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
(一)财政分权与政治架构的统一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单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中央政府具有极高的权力,具有绝对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在财政分权与政治架构的统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彼此间基本都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财政分权的程度较高,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的发展进步。因此,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应综合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使财政分权能够与我国的政治架构相统一。
(二)财力和事权的统一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的预算管理体制应做到财力与事权的相统一,主要体现在:(1)对政府的财政收入、支出等进行合理支配,其使用权限应与各级政府所需履行的职能相统一。(2)财政支出责任由事权决定,并对财政收入权限进行确定。(3)财力与事权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要想实现两者的一致几乎不可能,因此,对于在财力上存在缺口的政府,上级部门有义务给予适当的转移支付补助,以保障其事权的执行,通过这种转移支付的形式来实现财力和事权的统一。
(三)法制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预算管理体制的实施离不开法律的支持,预算体制必须采用立法的形式对政府的责任、权限等进行明确规定,以规范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以及中央的财政的财政关系,因此具有较强的法制性。由于预算管理体制会直接关系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因而该体制必须具有稳定性,避免频繁变动,影响预算管理体制的稳定性,实现法制性与稳定性的完美统一。
二、公共财政下预算管理改革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公共财政下预算管理改革的现状来看,由于受种种因素影响,还存在诸多不足,极大地阻碍了预算管理改革的稳步推进,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易后难的改革模式,后续改革难度较大
我国目前的预算管理改革主要是从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等领域进行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则相对较慢,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政府预算管理改革的基础,我国目前所使用的会计体系主要是完全的收付实现制,所以在短时期内要想转变为权责发生制,还不具备这种现实条件,改革具有较大难度。
(二)政府资金配给权限扩大,影响预算管理统一性
虽然预算管理改革的推行,极大地增加了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减少了寻租行为的发生,但是由于我国的相关制度还不是非常完善,难以通过有效的监督机制对资金分配部门的资金配给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我国预算管理改革在立法方面对预算过程控制的约束较少,从而导致政府部门资金配给的自由权限不断没有得到约束,反而在不断扩大。
(三)预算管理改革立法滞后,缺乏法律保障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相关立法还较为迟缓,在1994年我国通过《预算法》时,由于当时的经济体制还带有比较浓厚计划经济色彩,与现代市场化经济差距较大,因而导致我国的预算管理改革一直无法彻底突破该法律的框架,计划经济遗留问题明显。即使是在2002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依然存在计划经济的遗留问题,内容也不够规范和严谨,立法滞后于预算管理改革,导致很多改革措施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无法有效落实。
三、公共财政下预算管理改革的应对措施
我国目前预算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来推进预算管理改革,推动经济发展。
(一)明确事权划分
清晰的政府间职权是保障财政管理体制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由于我国目前政府间职权不明确的情况比较突出,因此,应进一步明确事权划分,加快改革步伐,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明确的事权划分,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合理确定转移支付的方式,使各级政府的财力与事权能够相匹配。
(二)充足的财力保障
政府职能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资金支持,充足的财力能够有效保障政府职能的发挥,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入不敷出的地方政府,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应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来弥补这种财力缺口,以保障政府能够有效履行职责。因此,我国在进行预算管理改革时,应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重视财力与事权的统一,尽可能弱化初次分配导致的财力不均,采用转移支付的方式为地方政府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三)完善资金监管机制
我国目前缺乏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后续跟踪和监督管理,因此,我国应建立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报告机制,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并设计合理的考核指标,对政府资金使用进行约束和引导,并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不按规定使用资金行为的惩罚力度,保障资金的合理使用。
(四)推进法制化进程
预算管理改革应加强立法,完善各项法律制度,使预算管理改革有法可依,保障预算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应对振幅间财政关系的相关事宜进行界定,建立长效、稳定的财政体制,加快预算管理改革的法制化进程。
四、结语
公共财政下的预算管理改革必须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相结合,从具体国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预算管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快预算管理改革进度。
参考文献:
[1]邓力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预算制度与预算审查[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7(04):1623
[2]刘邦凡,王萌,李明达.论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4,19(25):3738
[3]周自军.加强我国政府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4,15(19):104106+112
[4]张梅艳.深化我国部门财政预算管理改革:问题与思路[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03):1320
作者简介:
边策(1984.4-),男,汉族,辽宁辽阳人,硕士,研究方向:公共财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