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社区管理技术在湖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

2015-04-29 04:32蒲云海朱兆泉邓长胜肖利刘瑛
湖北林业科技 2015年2期
关键词:效益评价自然保护区应用

蒲云海 朱兆泉 邓长胜 肖利 刘瑛

摘 要: 参与式社区管理是一种全新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是目前国际上较先进的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技术。本文以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应用参与式社区管理技术,选择了后河自然村和水滩头自然村等综合示范村和能源示范村,组建了社区共管县级领导小组和综合示范村的村级共管委员会等社区共管协调机构,编制综合示范村的社区资源管理计划,建立和使用社区保护基金,开展社区共管和社区保护教育活动,监测与评估等,增强了社区居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初步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共赢局面,并为湖北省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发展提供了新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 参与式社区管理;自然保护区;应用;效益评价;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75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2-0040-05

参与式社区管理是指当地社区和自然保护区共同参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管理。其目的是促进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协调,减少双方在资源利用上的矛盾和冲突,增强实施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的有效性[1]。参与式社区管理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21世纪初逐步发展成熟。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强调以人为中心,以满足广大民众需求为目标的参与式发展观,逐步为联合国、世界银行和一些发达国家在援助项目中普遍采用,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2],已在全国部分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中得到初步应用[1,3-7]。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温湿、山地广袤,湖泊众多。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保存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截至2013年底,湖北省共建立了64个自然保护区[8],176个自然保护小区,面积为108.75万hm2,保护了全省近80%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70%的高等植物群落。但是,绝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地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民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保护区内部和周边社区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发展,给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同时,社区村民认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限制了他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了缓解自然保护区和社区居民的这种矛盾和冲突,笔者在全球环境基金的资助下,于2002~2010年,以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象,引入参与式社区管理技术,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旨在探索符合湖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社区管理模式,为湖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的协调、共赢提供新的途径。

1 研究地概况

1.1 自然环境

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具有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的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属于湘鄂交界的武陵山东延的一部分。地处东经110°22′~110°52′,北纬29°59′~30°10′。总面积40 964.9 hm2。区内地势由西向东逐步倾斜,海拔1 500 m以上的山峰多达20余座。最高峰独岭,海拔2 252.2 m,为武陵山脉东部的最高峰。最低点在百溪河谷,海拔398.5 m。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多暴雨、垂直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1.5 ℃。年平均日照1 533.2 h,年无霜期211 d(后河)。年平均降水量1 814.0 mm,年平均蒸发量1 100 mm。境内发育着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石灰土和水稻土等六种类型。

1.2 社会经济状况

保护区辖后河、水滩头、茅庄、湾潭、大岭、树屏营、土坪、茅坪、界头、北溪河、麻池河、长坡、白鹤园、板仓坪、茶园坡15个自然村,涉及2个乡镇的8个行政村。据2002年统计,共有居民2 265户,7 661人,其中土家族人口5 334人,占总人口的69.6%;在所有人口中,男性4 215人,女性3 446人。保护区内除茅坪村居民户较集中外,大部分自然村庄都散居深山,交通不发达。目前保护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农业,属典型山区农业型经济。保护区内和周边社区主要产业为茶叶、烟叶、畜牧业、高山蔬菜、药材、经济林等。另外,保护区是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浓厚,对自然资源依存度高。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法

PRA,即参与式农村评估,是开展参与式社区管理活动的基础,主要用于描述社区中家庭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使社区居民能够共同分享、提高和分析他们的生存知识和条件,使他们对未来作出计划并付诸实践[9]。分为探索型PRA,专题型PRA和跟踪PRA[10]。

探索型PRA采取的调查方法主要有:

(1)文献调查。又叫二手资料调查,用于收集后河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自然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状况等。

(2)访谈调查。调查社区居民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

(3)会议调查。如村民代表大会,了解和收集相关信息,讨论、研究社区发展有关问题。

(4)村级PRA调查。是指通过综合运用PRA多种参与式调查技术及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常用的工具有:村民大事记、村民节历、利益关系分析、妇女焦点小组、机构关系图等。

(5)专题讨论会。专题型PRA,是制定社区资源管理计划的基础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调查、农村能源利用调查、森林资源利用调查。

跟踪PRA,主要用于监测、评估社区共管活动的进展情况和项目实施效果。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利用对比的方法调查示范村、示范户社区活动的情况。

2.2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PRA调查数据主要采用问题矩阵排序分析方法[11],采用列表对比淘汰打分的办法确定问题的级别,分辨出首要问题,次要问题,哪些是目前保护区最需要解决的事情。然后将每个自然村所出现的问题和每个问题在村中出现的次数进行分析,确定普遍存在和个别性存在问题。

2.3 主要技术路线

组建社区工作专班,开展人员培训,组建社区共管县级领导小组,开展PRA调查,确定近期要解决的问题,确定示范村选择的标准,确定共管综合示范村、能源示范材质,共管示范村成立村级共管委员会,根据近期共同要解决的问题,编制共管工作方案,开展专题PRA调查,编制社区资源管理计划,确定社区共管优先活动,建立社区保护基金,签订使用合同,编制具体社区共管活动实施方案,实施社区共管项目活动、社区保护教育活动,总结社区共管项目活动,调整和改进项目活动,宣传推广共管项目活动,参与式社区管理持续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示范村的选择

根据后河保护区资源、人口及村民对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实际情况,对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15个自然村开展PRA调查,广泛收集社会经济概况、社区村民对保护区的依赖程度、保护区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关系等方面基础信息,确定了示范村选择标准为:保护区与社区相互影响程度(对资源依赖程度大、资源保护问题多的地区优先)、社区位置的关键性(与核心区和重点保护对象的关系密切、生态脆弱的地区优先)、地方政府意见和社区参与的态度(分很积极、一般、不积极)、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工作的便利性(主要参考指标:分好、一般、不好)、社区规模(按照人口数量排序,人口少的排在前面)。社区共管县级领导小组、PRA调查组、保护区管理人员、候选村代表和部分重要利益相关者依据示范村选择标准,会议投票初步确定共管示范村名单,对初选名单进行公示、征求相关意见后,确定后河村和水滩头村为社区共管示范村,后河村、水滩头村、茅坪村、界头村、茶园坡村为能源保护示范村,同时征求村民的趋向性意见,设计社区共管活动。

3.2 社区共管机构的建立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需要整合保护区区域内的管理资源,推动保护区及保护区所在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主流化进程。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由五峰县委、县政府、林业局、农业局、水电局、民政局、交通局、财政局、后河保护区等多部门代表组成的社区共管县级领导小组,水滩头、后河共管示范村成立了由社区村民民主协商选举的社区代表和后河保护站管理人员组成的村级共管委员会,每个共管委员会都有1名妇女代表,形成了多部门、多层次协商共管机制。

3.3 社区资源管理计划的制定

社区资源管理计划的制定是以社区共管委员会为主体,组织社区村民和其他相关人群参与而制定的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并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的计划。后河、水滩头村级共管委员会在专题PRA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信息资料分析处理,分别编制了《后河自然村社区资源管理计划》和《水滩头自然村社区资源管理计划》。制定过程中,坚持了公开、透明和参与的原则,广泛听取社区村民意见,对社区资源管理计划进行讨论、修改、完善,制定出适合社区经济发展,减缓对生物多样性压力的项目活动,后河村、水滩头村各设计了社区资源管理优先行动项目11个,为共管示范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同时,社区资源管理计划还要求共管示范村与所在村保护管理站签署社区共管协议、共管公约和共管合同,实行真正意义上社区共管。

3.4 社区保护基金的建立与使用

后河自然保护区的社区保护基金用于资助直接减轻对保护区威胁的社区项目和用于替代性农户生计活动项目。基金的管理是由后河、水滩头示范村共管委员会负责。基金项目活动由村民自由选择村级共管委员会编制的《社区资源管理计划》中确定的项目活动,村民以户为单位申请、实施。申请书写明开展的项目内容、实施时间、成本和最终产出、减少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和减少对环境影响的措施。申请书先交村级共管委员会,共管委员会根据申请书的内容进行实地考查、充分论证,提出社区保护基金单项活动可行性论证和项目实施意见,并由所在地的保护管理站签署意见,再经保护区社区共管县级领导小组和后河保护区管理局审查批准。审查批准后,村级共管委员会同申请户签订《社区保护基金使用合同》,再发放资金,有效实施相关活动。研究期间,共投入社区保护基金34万元,资助保护和替代项目5个,社区发展项目9个,共233个农户受益,增加收入59.6万元。

3.5 参与式社区共管活动的实施

为了减少社区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压力,后河保护区构建了以社区为主体,以当地政府为主导,保护区和县能源部门参与的运行模式:节约能源示范共管模式,减轻野生动物危害管理系统示范活动共管模式和社区技能提高及实用技术推广共管模式。

3.5.1 节约能源示范活动

后河自然保护区在5个能源示范村的专题PRA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源保护活动实施方案》。在能源示范村共建立了80个节能灶、27个沼气池、28个节柴炉、太阳能10个,每年节约薪柴141.25 t,节省劳力475个。同时,社区居民对节能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参与人员越来越多。截至2008年,节约能源活动已得到保护区社区居民充分认可和广泛推广,约有80%以上的农户改变了传统的薪柴利用方式。

3.5.2 减轻野生动物危害

选择在后河、水滩头、界头、茶园坡4个自然村、15个农户示范了换种烟叶、棒击法、声响法,茅人法4种减轻野生动物危方法。其中换种烟叶6户、用棒击法3户、声响法3户,茅人法3户。经试验,换种烟叶可最大限度地减轻野生动物的危害。

3.5.3 社区技能提高及实用技术推广

社区技能提高示范活动旨在通过对社区居民开展具体的技术、技能指导、培训,使更多的社区居民掌握更多的生产技能,增强社区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拓展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渠道,增加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降低社区居民对生物多样性的依赖性[12]。笔者采取了与当地农业局、能源部门等合作的创新性方法,对社区居民进行实地指导、集中培训,开展了茶叶高产技术、地膜技术、烟叶技术、蔬菜种植技术、养蜂、果树、高效经济林栽培技术及沼气应用等技能提高活动。2005~2008年,共开展8次应用活动,受益人数达2 627人次(户)。目前,后河村村民充分利用这些技能,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林下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增加社区群众收入,据统计,2012年,2个专业合作社使约500名社区村民受益,人均年经济收入增加1 500元以上。

3.5.4 参与式社区保护教育活动

根据后河保护区所在地的土家族民族文化、土家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民族习俗和地域特点,结合区内社区男女比例失调,以及区内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实际情况,确定保护区周边社区的村民(尤其是妇女、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保护区周边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与保护区直接和间接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到保护区进行旅游的游客和商贩等为社区保护教育的主要目标群体。并从社区村民最切身的利益出发,从法制宣传教育、保护区价值意义宣传、自然保护科普宣传、参与式社区保护教育、提高保护教育能力等5个方面设计了适合当地经济、文化和生活的社区保护教育活动行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保护教育活动。同时,还把宣传教育活动与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执法检查、森林防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据统计,由于社区群众保护意识的普遍提高,进入保护区从事非法活动的社区村民明显减少,盗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案件逐年下降,下降率最大年份达到50%。

3.6 参与式社区共管活动的监测评估

监测评估是确保参与式社区共管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实施节约能源示范共管活动,减轻野生动物危害管理系统示范活动、社区技能提高及实用技术推广和参与式社区保护教育活动后期,笔者通过开展跟踪PRA调查,以项目实施前开展的PRA资料为基础,利用比对的分析方法,评估社区共管活动对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保护区与社区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的冲突减缓程度、社区村民经济增收、社区村民的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以及共管活动是否引发新的社区矛盾等。经监测评估,所开展的共管活动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减缓社区冲突与矛盾、增加社区村民经济收入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本实现了保护区与社区发展的双赢。保护区还在保护区其他自然村对这些共管活动进行了推广,确保参与式社区管理技术在保护区具有良好持续性。

4 效益评价

参与式社区管理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应用该技术对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4.1 生态效益

据统计,参与式社区管理技术使后河自然保护区的36 000 hm2森林植被得到有效的保护,每年减少森林资源消耗量2.5万m3,未成林造林地和疏林地将向有林地转化;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3.83亿m3,减少土壤侵蚀779. 4万t,减少河道、水库淤积487.1万m3;减少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流失144.1万t,吸收二氧化碳9.11万t,释放氧气6.58万t。

4.2 经济效益

参与式社区管理技术在保护区的应用,直接使社区村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提高,各级政府和部门等社会融资力量加大,以及保护区生态旅游得到良性发展。2006~2008年3年间,社区保护基金使项目区233户农民户均增收2 558元;社会资金融资2 117万元,惠及保护区及社区7 761人;生态旅游收入425万元,促进了保护区及其社区的生态旅游业发展,提高了社区群众的就业率。

4.3 社会效益

(1)增进了社区村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通过社区村民对资源管理等系列共管示范活动的决策、实施,促进了社区经济发展,增强了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催生了社区村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社区与自然保护区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较好地实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协调。

(2)为湖北省其他自然保护区提供了典范。参与式社区管理技术在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取得的成功经验,已在湖北省其他自然保护区得以借鉴和推广,如:涨渡湖自然保护区等。目前在湖北省新建的自然保护区在中,已将参与式社区管理纳入到总体规划中。

参 考 文 献

[1]国家林业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中心.自然保护区参与式社区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何俊,何丕坤.参与式方法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应用思考[J].林业经济,2007,(2):72-76.

[3]石道良,张云,郝涛,等.后河自然保护区实施社区共管的调查与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0,(1):37-40.

[4]曹爱军.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参与式社区共管调查研究[J].前沿,2008,(9):147-151.

[5]刘悦翠,唐永峰.陕西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实施社区共管模式的调查[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20(3):184-188.

[6]吴兆录,张小萍,李翌宏,等.药山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共管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5(6):537-540.

[7]赖庆奎,李建钦,孟祥勇.云南省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案例调查分析[J].林业与社会,2004,12(3):18-23.

[8]葛继稳,王虚谷.湖北自然保护区[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14:7.

[9]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10]陈京华.参与式理论在自然保护区有效性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0.

[11]陈京华,李迪强,刘芳,等.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编制技术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0.

[12]国家林业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中心编.全球环境基金林业持续发展项目保护地区管理部分竣工报告[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唐 岚)

猜你喜欢
效益评价自然保护区应用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多元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猛进水库清淤工程效益评价研究
平衡计分卡在农业科技园区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沥青厂拌热再生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