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敦广
摘 要 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是影响音乐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当前,东北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状况表现为:职业情感不足、知识结构失衡、综合能力偏低、教育观念落后。究其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的理念误导与学校教育漠视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以及农村地区音乐教育支持薄弱。因此,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强化在职教师培训、建立区域校际合作、形成大学师资支持已成为提高东北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关键之举。
关键词 农村地区;音乐教师;教师素质;问题表征;归因阐释;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5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6-0077-04
一、引言
良好的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文化修养具有重要作用,是落实学生审美教育、塑造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保障。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创新性国家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素质、专业化的音乐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前音乐教育领域面对的重大课题,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音乐师资队伍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在东北农村地区,音乐师资短缺、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欠缺、专业知识匮乏、专业素质偏低等已成为制约音乐教育良好发展的瓶颈。
东北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是指东北三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地区各地级市管辖的除市区、城乡结合部以外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相对于市区、城乡结合地区,农村地区中小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状况相对落后,音乐教师素质不高。音乐教师素质是影响农村地区音乐教育良好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本文以音乐教师的职业情感、知识结构、综合能力、教育观念为东北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状况调查的基本维度,对辽宁省H县、吉林省D县、黑龙江省L县的30所农村中小学校的93名音乐教师进行调查,综合分析东北农村地区中小学校音乐教师素质的问题及归因。
二、东北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问题表征
(一)音乐教师职业情感不足
教师职业情感是教师对教育工作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其要求教师具有情感的积极性、丰富性、稳定性、深刻性与感染性[1]。教师职业情感作为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职业体验、职业动机与职业信念,是教师自身获取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潜在地影响到教师充实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的职业愿景。通过调查可知,当前东北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情感明显不足。在音乐教师工资满意度、从教意愿、对音乐教育功能的认识三个子维度上,接受调查的93名音乐教师全部认为当前工资偏低;有72名教师不愿继续担任音乐教师,占总人数的77.42%;对比其他学科教学,有64名教师认为农村音乐教育作用不大,占总人数的68.82%。访谈可知,多数音乐教师因为工资偏低而不愿继续从事音乐教学,也有部分学校音乐教师工资及福利待遇明显低于其他学科任课教师。另有音乐教师指出,受升学考试影响,音乐教育受重视程度低,音乐课程时常被取消,音乐教师的职业地位不高,随着教龄增长,多数音乐教师逐渐缺乏了职业热情。这表明,当前东北农村地区中小学校音乐教师存在着职业倦怠,职业情感不足,缺乏稳定性、深刻性等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职业情感不足必然会引发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消极体验,进而扭曲自身教育价值取向,忽视学生的审美培养,导致音乐教育质量下降,进而影响到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优质发展。
(二)音乐教师知识结构失衡
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音乐教师进行高效、优质音乐教学活动的基础。作为教育专业实践活动,音乐教师首先要具备与教学直接相关的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习者及其身份特征的知识、教育环境知识、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及其相关的哲学与历史背景知识[2]。作为艺术文化教育活动,音乐教师需要形成开阔、全面的知识结构,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丰富自身的艺术学、文化学、社会学、文学、音乐美学等相关领域的综合性知识。这不仅是开展音乐教育的基础,也是音乐教师取得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更是新时期教育发展趋向对音乐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当前,东北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在专业知识与综合性知识结构方面均存在匮乏与失衡状况。调查显示,在全部的93名教师中,有26人为非音乐专职教师,占总人数的27.96%;有58人没有学习过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知识,占总人数的62.37%;有77人没有学习过音乐史知识,占总人数的82.80%;有81人没有参加过教师专业培训,占总人数的87.10%。可见,东北农村地区中小学校音乐教师明显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状况,教师专业知识补充与学习已成为音乐教师未来工作的关键之举。
(三)音乐教师综合能力偏低
调查发现,在教学设计能力、多媒体使用能力、教材文本解读能力、学生评价能力等方面,在全部的93名音乐教师中,有49名教师认为自己教学与课程设计能力不足,占总人数的52.69%;有65名教师不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占总人数的69.89%;在音乐教材开发与解读方面,有56名教师认为自身的教材开发与解读能力偏低,占总人数的60.22%;在学生评价方面,有43名教师通常采用学业口头评价,占总人数的46.24%,有62名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书面评价,占总人数的66.67%。从东北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能力现状来看,教学设计能力与示范能力不足、教育技术与教学媒体应用能力薄弱、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单一、教材解读与审美解析能力欠缺、教学组织管理与学生水平判断能力偏低等问题明显。此外,通过访谈了解到,东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对音乐学科本质属性普遍认识不足。这也导致音乐课堂教学僵化、机械,流于形式,缺失了艺术教育交往互动中的审美主体间性,既背离了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也阻碍了学生审美与创造能力的发展,成为制约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症结。
(四)音乐教师教育观念落后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3]。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素质提升具有导向作用,能够支配教师教学行为,引领教师教学思想,是教师对自我水平、学生发展认识的集中体现。随着知识、信息、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人才培养规格的不断提高,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才培养需要。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东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校音乐教师普遍表现为教育观念陈旧、滞后,更新缓慢,还表现为缺乏对教育新形势的准备性与适应性,对新生教育理念的吸收、内化能力不足,自觉更新意识薄弱,进而影响其自身专业知识的补充与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专业素质结构的不断完善,极大阻碍了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城乡音乐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诱发因素。
三、东北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问题的归因阐释
(一)“应试教育”导向下的观念误区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东北农村地区中小学校音乐教育并未得到应有重视。尤其体现在初高中阶段,对比其他升学考试评价学科,音乐教育成为边缘化学科。在“一切为了中、高考”的理念下,升学、考试成为考核与评价教师的标准和尺度,直接影响到教师群体的职称评聘、评奖评优、奖金发放等教师考评工作。与此同时,学校、家长对于学生分数、成绩、升学率的盲目追求使从事边缘化学科教育的音乐教师在学校的职业地位不高,社会肯定与认可度不够,导致音乐教师的职业地位不断遭受质疑与冲击。在此影响下,音乐教师群体中产生了职业情感不足、工作情绪消极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知识、能力、观念、方法等方面进行自我提升与自我更新的主体性意愿,成为导致东北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偏低的主要病因。
(二)漠视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
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全面发展是通过教育培养“智力”与“体力”充分、自由发展的学生,使学生具备基础性素质的同时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谐发展是指人的精神的和谐发展,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方式[4],达到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5]。当前,受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影响,东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过于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过于注重学生的理性教育,忽视学生的感性教育,导致学生的智力发展与体力发展不均衡,身心发展不和谐,精神世界的构建遭受漠视。音乐教育作为塑造学生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在此背景下,音乐教师作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力军,也随之淡化了对音乐教育功能与价值的认识,失去了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内在动机与主观意愿。
(三)农村地区音乐教育支持薄弱
除理念与观念层面因素影响外,东北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状况也受制度保障因素的影响。对比城市地区,东北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经费投入不足、教育支持不够现象。在经费投入方面,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表现为经费短缺、设施不足;在教育支持方面,农村中小学校师资短缺、薪金较低、工资拖欠、福利滞后、培训缺位,导致音乐教师流失严重。同时,受福利、待遇因素影响,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社会地位偏低、成就感不足,缺乏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积极体验,压抑了音乐教师的职业奉献精神,甚至出现了音乐教师职业信念丧失的状况,严重阻碍了音乐教师的素质提高。
四、东北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通过对当前东北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问题揭示及归因分析可以看出,音乐教师素质偏低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良好开展,也影响到新时期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探索有利于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提升的实践路径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福利待遇
东北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福利待遇问题是音乐教师形成从教意愿、树立职业信念、克服职业倦怠、避免师资流失、促进教师自主完善职业素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提高东北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福利待遇,以行政督导的方式建立稳定的教师工资发放制度。同时,要加大音乐教育经费投入,及时补充、更新农村学校音乐教学设施,并设立教师发展专项支持资金,以薪金、福利增补的方式促进音乐教师积极投入于音乐教学实践。在解决教师待遇、福利问题的基础上,正视中小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客观树立音乐教师的学校与社会地位,加强对中小学校音乐教师的职业认同,鼓励音乐教师自主发展,形成提升音乐教师素质的良好环境氛围。
(二)强化在职教育培训
教师培训是在职教师获取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教师培训已成为扩充教师专业知识、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完善教师素质结构、更新教师价值取向的主要方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制定了区域教师培训发展规划,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区域自主教师培训计划正在积极开展。为此,东北农村地区中小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应以此为契机,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音乐教师培训,在鼓励音乐教师参加通识培训的基础上,加强音乐教师专业培训,并建立培训名额合理分配制度,均衡音乐教师培训机会。此外,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应建立自主培训方案,充分发挥地方教师进修学校的区域教师发展引导作用,实现自主培训与统筹培训有效结合。
(三)建立区域校际合作
在音乐师资匮乏、教师素质偏低的东北农村地区,中小学各校之间的校际合作是弥补学校师资不足、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的有效方式。通过建立区域校际合作机制,中小学校之间可以实现音乐教师资源的互补与共享。音乐师资薄弱学校可聘请区域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等优秀音乐教师定期到学校上课,并组织本校教师、学生进行观摩学习,建立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互动环节,形成教师交流平台,通过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等优秀教师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促进本校音乐教师取得专业发展,实现教师素质的不断完善与提升。
(四)形成大学师资支持
师范大学是培养优秀师资人才的主阵地。在音乐师资培养方面,师范大学拥有优质的教师教育资源和教师发展智力资源,加强农村中小学校与师范大学之间的有效合作,形成师范大学对农村中小学校的师资支持是提升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教师素质有效方式。在师资补充方面,师范大学可定期分派优秀音乐师范生深入到农村中小学校一线参与教学实践,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传递给中小学校音乐教师,形成师资补充与智力共享。师范大学、农村中小学各校之间可以建立“岗位置换”方案,在师范生参与农村中小学各校实践教学的期间选派农村音乐教师深入到师范大学进行专业学习。同时,师范大学可选派大学音乐学科教法教师、专家、学者赴农村中小学各校进行讲学、指导,开展专题报告。通过师范大学与中小学各校双向合作,使农村中小学各校成为师范生的实践场域和大学音乐教育研究者的调研基地,师范大学则成为农村中小学校音乐教师素质提高与专业发展的智力资源库。
参 考 文 献
[1]张意忠.论教师职业情感的生成与培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0(5):56-61.
[2]Shulman, L.S.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1).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4-19.
[4]吴全华,王润萍.论教育和谐与学生精神和谐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2-16.
[5]何中华.科学与人文:保持必要的张力[J].文史哲,200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