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明
摘 要 道德问题往往背后有深层的心理原因,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职业倦怠理论和“80后”心理特征等心理学的角度切入,通过谈话法、问卷法、档案研究法,对贵州某职业技术学院新进的182名教师职业道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进教师“离职率”偏高,“不愿意承担和担当”问题比较严重,“教书育人”做得不够。针对出现的问题,建议把心理学知识运用到职业院校新进教师的招聘、成长和管理中去。
关键词 职业院校;心理学;新进教师;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6-0073-04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职业院校招聘了大量新教师。新教师入职后,大部分得到了肯定,然而也确实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师德师风问题,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遭到质疑。许多道德问题往往是与心理问题尤其是个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师德,首先必须要有健康、积极的心理[1]。因此,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职业院校新进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职业院校新进教师招聘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贵州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近年新进了182名教师,19人已经离开了教师岗位,离职率10.4%。本研究以该校离职的19名和仍在职的163名新进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访谈法。课题组制定了两个访谈提纲,一是“贵州某职业技术学院离职新进教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访谈提纲”,对19名离开职业院校教师岗位中的7人进行了访谈;二是“贵州某职业技术学院新进教师承担工作心理状态谈话提纲”,对163名仍在职教师中的13名进行了访谈。
问卷法。课题组设计了“贵州某职业技术学院新进教师愿意承担、敢于担当问卷表”,对163名仍在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了159份有效问卷。
业务档案法。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在学期结束时组织各班学生以表格形式对各班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分(以下简称“学生评教表”)。课题组对该校某系近两年“学生评教表”中的“教书育人”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文献法。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课题组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尽量站在他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此项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院校新进教师“离职”问题的心理学解释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他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种类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2]。职业院校新进教师的流失对职业院校招聘教师的人力、物力、财力、人事指标都造成了一定浪费,对职业院校教师的稳定性和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也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从一定角度来说,职业院校新进教师的离职是对师德的背弃,但是本课题组努力从更加人性的心理学角度,从需要层次理论角度,对他们的离职作出解释。根据马斯洛提出的五个需要,制定了与之相对应的包括五个问题的访谈提纲,对19名离开职业院校教师岗位的7人进行了访谈。访谈收集到的材料如下:
一是生理需要。由需要层次引申出的谈话问题为:您在职业院校工作时的收入和开支情况?得到的共性答案是:无职称、无教龄、无坐班费、基本无课时费,收入一般是2000元左右,交房租、买衣服、交朋友之后,基本上属于“月光”一族,甚至入不敷出。
二是安全需要。由需要层次引申出的谈话问题为:您认为一名职业院校教师有安全保障感吗?得到的共性答案是:职业教育是无奈的、穷人的、没有吸引力的教育。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效果的显现,学龄人口的减少,“三本”和民办高校争抢职业院校的生源,职业院校的生源必将萎缩,生源质量必将进一步下降。我国职业教育波浪式、大起大落式的发展,证明了职业教育不是“铁饭碗”,一个不太有保障的饭碗,能给新进教师带来的安全感是有限的。
三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由需要层次引申出的谈话问题为:您认为作为一名职业院校教师,能够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吗?得到的共性答案是: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与老教师有隔阂,有时难以融进老教师群体。
四是尊重需要。由需要层次引申出的谈话问题为:您认为作为一名职业院校教师,能够满足尊重需要吗?得到的共性答案是:职业院校招收的高职学生主要是高考中一本、二本、三本、普通专科学校录取之后剩下的,自认为高考落榜、自卑感强;招收的中职生主要是初中毕业不能被高中录取的学生。担任这些学生的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很难获得他们尊重,相反会郁积较重的负面情绪,获得较重的挫败感。
五是自我实现需要。由需要层次引申出的谈话问题为:您认为作为一名职业院校教师,能够满足自我实现需要吗?得到的共性答案是:离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太远了;职业院校的教师岗位,只是一个谋生的饭碗。
作为职业院校新进教师,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和尊重需要都缺失,自我实现需要更是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他们选择离开职业教育,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人在挫折的情况下往往采用逃避的心理防御机制。
(二)职业院校新进教师“不愿承担和担当”问题的心理学解释
课题组根据职业院校工作任务的三个主要方面,即班主任、教学、行政,设计了“贵州某职业技术学院新进教师愿意承担、敢于担当问卷表”,对163名仍在职业教育岗位的新进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了有效问卷159分。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问卷结果分析显示,“出于本意,愿意承担”有关工作的比例都在50%以下,愿意承担班主任(辅导员)的比例为6.92%;“出于本意,不愿意承担”的比例都超过50%;很大一部分新进教师都是“迫于压力,不得不承担”一些工作,“迫于压力,不得不承担”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比例为69.18%。由此得出结论,该校新引进教师存在比较严重的“不愿承担和担当”现象。
从“职业倦怠”角度,对职业院校新进教师“不愿承担和担当”问题进行解读。职业倦怠包括三个核心组成部分,即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职业倦怠现象不是少数异常者的反应,而是助人行业中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属于助人行业。高校校一级的职能部门常缺乏明确定位,将自己与二级学院或系部的关系定位为上下级关系,各种职能部门的文件、指令等最后都将到达二级学院或系部有限的几个部门或者办公室,人们将这种现象形象地比喻为“千条线,一根针”,容易造成二级学院或系部的忙乱和无序[4]。职业院校新进教师,一般都是安排在基层的二级学院或系,从表1“实际承担情况”数据可知,他们基本都是兼有行政、班主任(辅导员)、课堂教学三方面工作,这是因为职业教育近些年得到了跨越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