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师资素养培养方案设计研究与实践

2015-04-29 12:44:03董鹏中王建华王伟曲丽娜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29期
关键词:培养方案素养

董鹏中 王建华 王伟 曲丽娜

摘 要 职教师资素养的培养方案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在确定职教师资素养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首先要确立职教师资素养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和实施方式,并建立由宏观指导、协调管理和组织实施三级管理体制,同时在师资队伍、实习实训环境等方面加强建设,以为职教师资素养培养工作提供保障。

关键词 职教师资;素养;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73-04

作者简介

董鹏中(1969- ),男,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创业就业处处长,教授(长春,130052);王建华(1957- ),男,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王伟、曲丽娜,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

教育部财政部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职教师资素养培养课程开发”(VTNE091),主持人:王建华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应重视职教师资素养的培养,在确定职教师资素养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必须在确立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第一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第三课堂)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力争构建第一、二、三课堂互融互通的立体培养体系。

一、确定职教师资素养培养目标

从组织管理角度看,培养目标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始于目标,也终于目标的实现[1]。因此,明确素养培养目标,是确保职教师资人才素养培养应有质量的前提。

(一)培养目标的确立依据

1.国家教育方针——出发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据此,素养培养目标的出发点是德、智、体、美等方面。

2.调查研究活动——立足点

首先,依据《专业标准》构建素养培养标准“德”的目标,从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个人修养四个领域对“德”的目标作出明确规定。其次,依据现实调查构建素养培养“体”的目标。最后,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以及对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教师专业标准的比较,提出职教师资素养培养的第三个目标——“文化素养与基础能力”目标。

3.工作领域分析——着眼点

职教师资素养培养目标的确定也应基于中职教师的工作领域和社会角色的分析,因为一名职教教师扮演多重社会角色,面向社会、岗位以及自身都有不同的素养要素构成。所以,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观的指引下,基于文献研究和调研分析,结合中职教师的工作领域和社会角色的分析,职教师资素养培养目标应包含:“信念与师德修养”、“身心素养”以及“文化素养与基础能力”三个结构要素[2]。

(二)制定德能并重的培养目标

依据上述分析,确立职教师资素养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具体表述为:

培养目标:在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基础上,培养具有品行素养、职业素养、身心素养和文化素养,能够在中等职业学校胜任文化课、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德能并重的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

培养规格:第一,具有坚定的职教信念和良好的师德修养:热爱职业教育事业,遵守教育法律法规,认同中职教师的专业性、独特性、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培养责任意识,具有职业精神,养成良好师德规范和行为。第二,具有健康身体素质和良好心理素养:身体健康、精力充沛,适应中职教师工作强度;具有自我觉察、情绪调控、自我激励的心理素养和压力管理能力。第三,具有基本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关键能力: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文艺特长,掌握文字写作和语言表达技能;能够认知他人情绪,具备职场沟通和社会交流的能力,规划 、管理和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能够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和心理疏导,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构建职教师资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

根据职教师资素养培养目标,开发“信念与师德修养”“身体和心理素养”“文化素养与基础能力”三个培养方向的核心课程、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以三种课堂形式开展素养培养。

(一)课程设置及安排

以“课程模块+活动平台”这种“双轨制”的方式,通过核心课程及选修课程设置,配以相应的文化和实践活动,进行职教师资素养培养。见图1。

“第一课堂”采用“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模块形式,以职业教育道德与法律、心理素养拓展训练、情商培养、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特长培养、职场市场就业与创业、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体育特长培养、表达与写作、关键能力培养等10门核心课程及3个相应的选修课程群组成。

“第二课堂”采用“拓展+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通过教务、宣传和学团部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开展,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类、师德修养类、科学技术类、创新创业类、文体艺术类、身心发展类、社团活动类、技能培训类8类活动平台进行素养熏陶。

“第三课堂”采用“企业实践+教育实习”的社会实践形式,通过社会实践、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及其他实践等提升学生素养。

(二)课程实施方式

1.采用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采用实践导向教学、合作学习、培训游戏、拓展训练、情景教学、服务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网络教学技术、视频公开课程、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教学促进职教师资素养培养。

2.发挥“两课”教育在素养培养中的主体作用

“两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两课”教学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融于整个学业指导中,贯穿于整个素养培养过程。

3.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素养培养

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有关专业的基础知识,教会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因此,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素养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使专业教育与素养教育有机结合。

4.以第二、第三课堂为载体,强化素养培养

第二、第三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要结合学校实际,整合第二、第三课堂内容,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种、与专业学习紧密相连的第二、第三课堂活动,在做中学、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职教师资素养。

(三)课程评价方式

在职教师资素养培养质量评价中,坚持社会评价与学校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量化与非量化评价相结合,坚持全面、可操作的原则。实现评价主体多样化,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第三方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具体内容如下:

1.对学生评价

第一课堂采取课堂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成绩记入学生档案;第二课堂采取《素养拓展手册》的形式,以客观记录的方式对学生参加文化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手册由学校统一颁发,由学生本人提出拟填内容,团支部及院系学团组织在审查属实后统一填写并认证。学校教务、学团部门在学生毕业时予以认证。

2.对指导教师考核

每学期对授课及指导教师进行一次全面性的评估,授课及指导教师评估考核等级为优秀、合格及不合格。经评估合格的、能胜任工作的教师,按实际情况发放相应课时酬金。经考核,若有未完成工作量者,不胜任者不再续聘。考核结果作为聘任、职称晋升、津贴发放、奖励等评定的依据。

3.育人效果跟踪评价

在每次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到活动结束后,都要有一个信息反馈或表达的渠道,及时化解不断出现的问题;活动结束后,要有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形成档案式管理,其文字成果应汇编成册进行经验交流或供后续活动借鉴。对学生在第二、第三课堂活动中的能力、素质、经验、水平等方面的提高以及对后续发展的影响,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评价,构建出育人跟踪评价体系。

三、建立职教师资素养培养的管理机制

(一)建立校企校联盟的宏观指导机制

培养方案的开发强调“校-企-校”三方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由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单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职教师资用人单位(职业院校)以及职校毕业生工作单位(企业行业)三方构成“校-企-校”职教教师教育联盟,通过责任和利益双重驱动各方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突破以往职教师资由高校单一主体培养、封闭教育的格局,建立起教育与产业、学校与就业、人才培养与岗位要求对接的多元主体协同、区域统筹协调、资源互补共享、系统开放灵活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新体制。在“校-企-校”三方协同育人机制下,共建教师队伍、共建实习实践岗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设计、共同研制人才评价体系,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二)建立综合部门联合的协调管理机制

由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团委、招生就业处等部门联合成立管理机构,对职教师资素养培养工作进行协调管理、督促检查与评价:组织人才培养方案审定与论证;组织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的审定与论证;对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教学资源配置等教学运行中的重要环节实施管理;制定与实施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教学秩序稳定;组织开展学情调查,教学督导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对取得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提出指导性意见。

(三)建立院系负责的组织实施机制

教学系、部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具体实施,具体实施机构由院系教学主管领导、专业带头人、部分企业专家等人员组成,主要开展以下教学管理工作:组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指导、督促、检查、课程教学和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解决三个课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负责三个课堂建设资源信息的整理、整合和资源库的建设;负责三个课堂建设专题网站中各项建设工作信息的及时报导;组织制定三个课堂管理制度以及校企合作运行管理制度;组织开展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估。

(四)建立质量监控机制

利用教学评估和质量信息收集与反馈网络系统平台,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按照目标性、全员性、系统性和全程性原则,强化过程管理、动态管理和信息反馈,出台《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办法》《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文件。

为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实施,在学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专业自身特点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形成有效的补充。以教务处教学管理平台为主,进行教材、教学任务、课表等日常教学管理,同时,根据院系实际运行情况补充相关的管理制度,如《第二、第三课堂指导教师管理制度》《职教师资素养拓展手册实施办法》《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等,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保证日常教学的正常运行。

四、完善职教师资素养培养的保障体系

完善职教师资素养培养保障体系,需要在师资队伍、实训实习环境、图书馆、课程教材以及互联网学习平台等软硬件建设上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统筹推进。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素养培养目标和学生规模,进行相应的师资配备。按照“德能并重”的培养模式和“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思想,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是教学授课教师,又是活动指导教师;既要具备相应的社会知识,又要具备相应的社会技能;既要有新的职教教育理念,又要有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教学实施能力。

(二)实训实习环境建设

为实现素养培养目标,满足课程教学和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需要,有效开展育人服务,应建设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研、生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型、共享型的,包括文化活动中心、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道德讲堂、体育活动中心、图书资料查阅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中心以及微格教学实训中心等在内的一系列的校内实训场地。

为推进“学校-企业-职业学校”有效合作,实现素养培养目标,应主要依托地方经济,在企业、中职学校、社区、文化馆所等,建立专业技能实习场所、教育技能实习场所以及社会技能实习场所等。在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实训岗位、共建教师队伍等基础上,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三)其他资源建设

主要包括图书资料、课程教材和网络课程的建设。通过课程开发,编写适应项目引导、学做一体课程教学需要的教材或讲义。网络课程主要用于辅助教师开展课程教学,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丰富课程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各种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源,如学习指南、活页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测试题、动画、图片、参考资料、课程教学录像和相关辅助教学视频等素材。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素养培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2-15.

[2]王伟,王建华,董鹏中,曲丽娜.职教师资基本素养标准开发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77-79.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Designing of Scheme for Literacy Cultivat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Dong Pengzhong, Wang Jianhua, Wang Wei, Qu Lina

Abstract  Designing the scheme for literacy cultivat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is a systematized process. In the process of determining the scheme for literacy cultivating of vocational teachers, it is necessary to firstly establish the cultivating goal, then build a uniqu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implementing way based on that, establish the three-level managing system of guiding at macro level, coordinating and managing as well as organizing and implementing, meanwhil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the internship and practical train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guarantee the literacy cultivat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literacy; cultivating scheme

Author  Dong Pengzhong, professor of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52); Wang Jianhua, president of the Party Committee of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Wang Wei,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Qu Lina,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猜你喜欢
培养方案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六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五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思考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7:02:53
医学生共情能力培养方案及评价体系完善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5:55:24
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我国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对外经贸(2016年8期)2016-12-13 04:20:18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