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 国家级培训调查与思考

2015-04-29 11:04:38丁红周潮刘超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29期
关键词:教学能力

丁红 周潮 刘超

摘 要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在承接教育部高职“室内设计与管理”企业顶岗实践培训项目过程中,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采取“项目+主题”的课程教学模式,“路径+研究”的培训教学运行模式和“对话+评价”的培训过程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学员的设计实务能力、专项操作技能以及教学课程开发能力。

关键词 高等职业学校;国家骨干师资培训;教学能力;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65-04

作者简介

丁红(1966- ),女,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处副处长,副教授(苏州,215104);周潮(1980- ),男,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刘超,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201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对话视角的职教师资培训质量提升研究”(2014SJB587),主持人:丁红

一、项目背景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文件指导精神,苏州工艺美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下简称基地),依托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①合作的企业教师工作站,先后承担三期“室内设计与工程管理·苏州金螳螂班”(下简称“国培班”)培训②。先后对参加培训三期,累计102位骨干教师进行微观层面调研,并以经过统计和分析的数据为依托,不断进行项目动态调整,完成了本方案基础数据收集,以此作为提升企业顶岗实践项目培训质量的依据。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为获得有效调查数据,基地对学员调查的核心点放在对学员专业背景的跨度了解,包括教师基本信息、教学研究、职业能力现状、培训认同度、培训希望和要求及突出“对话”管理的培训满意度等内容。基地对三期学员进行全员的调查问卷发放,经过统计确认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达100%,保证了调查问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国培班”企业顶岗实践项目调查分析

(一)对培训内容的期望

针对培训内容的调查中,90%以上的学员都选择“获得适用的新知识”“获得新的理念”,希望能在基地的短期学习期间,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对培训内容的期望还包括:希望对课改、新课标、新教材理解与把握的知识;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知识等。

(二)对培训形式的期望

关于基地培训形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基地学员都选择“希望形成开放性、参与式、主体性的培训方式”。在问卷以及座谈中发现,“案例评析、参与式培训型”,“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共同研讨型”,“案例评析、参与式培训型”和“专题沙龙型”教学培训形式,是教师更愿意接受和参与的形式。

(三)对培训教师的期望

这些来自一线的专业教师,选择来基地参加短期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希望能“获得适用的新知识”、“获得新的理念”,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对培训教师的期望都很高:希望他们是来自企业一线经验丰富的名师、高管;校内有项目实战经验的双师;教学应用软件业务能力极强的年轻教师;有企业运营理念,理性和感性并重的管理型教师。

(四)对培训管理的期望

针对本轮的骨干师资培训过程,基地突出“对话”(各类调研和对话交流)机制的创新设计,并把“对话”机制应用到学员的学习、生活和活动开展中。认为有意义,增加教学双方沟通和了解的学员占67%;认为一般,没有发挥作用的学员占31%;认为没有意义的学员占20%。在学员与培训基地对话、沟通设计上,应重点加强哪种对话沟通方式这一问题,参与调查的学员反馈信息如下:学员与授课教师对话占35%;学员与企业对话占31%;学员与邀请课程专家对话占18%;学员与基地管理人员对话占16%。在基地课程设计上,应多渗透哪种理念学员收益更多,学员反馈信息如下:“多渗透行业、企业文化理念”占36%;“多介绍美院校本特色理念(双融合/主题/案例/项目/工作室制)”占31%;“广开门路,博采众长”占20%;“以多介绍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为主”占13%。

四、“国培班”企业顶岗实践项目总结

(一)形成“项目+主题”的培训课程设计模式

加强培训课程设计是有效培训的核心。基地通过深入调研,把脉行业现状,不断优化国培班“室内设计与管理”顶岗实践培训的课程设计,最终形成了“项目+主题”的培训课程设计模式。“项目+主题”课程模式是以企业顶岗培训为主线,以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及规范为培训基础,企业的工程师与学校的骨干设计师联合授课、共同管理;课程规划内容上,主要以室内设计师、建造师执业能力素质为培训目标,突出当前建筑装饰行业内“项目实务”的特点,提高学员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的实践操作与应用能力,并兼顾课程开发设计需求。

在企业顶岗课程设计中,以某五星级酒店真实项目为蓝本,以“酒店设计专题”为主线,进行“项目+主题”菜单式设计:即由行业、企业专家与教师共同授课,贯穿专家讲座、技能培训、顶岗实践、工地参观、艺术沙龙以及课程设计开发等模块,强化设计流程的真实体验,突出职业能力的提升。通过学员参与收集、分析、提取、优化、再构的过程,逐步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从而有效提升教师设计素质及专业课程开发能力。

(二)形成“路径+研究”的培训教学运行模式

基地通过三期培训的探索实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把控项目关键路径,让学员接触企业先进管理理念、先进设计水平、现代化设备、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以及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形成了具有基地特色的“路径+研究”的培训教学运行模式。以“酒店设计项目实施方案”以及实施过程为案例,全程以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实训项目,经过归纳总结后,提炼形成“酒店设计项目实施方案”的专业教学路径,具体见图1。

1.课程设置的框架内容

首先,设计立项,按照前期的调研,结合收集的信息,完成项目的位置、交通以及周边环境的调查。其次,进行策划,根据调研整理的信息,结合项目的文化背景、业主喜好以及设计师的喜好,完成项目的概念设计。项目设计阶段,根据调研收集的材料和设计师一起完成项目设计,主要包括效果图、主材以及家具设计等工作内容。完成施工图的设计,包括扩展初步设计、提交客户设计图纸以及完成施工节点的内容安排等项目内容。最后,完成项目实施以及后续服务流程等内容。

2.企业顶岗课程设置的实施路径

第一阶段,由设计实训项目组成培训包,内容涉及室内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与设计实务路径、设计方案表达、典型案例分析、项目实地调研考察、设计各专项能力与技能培训、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第二阶段,进入企业设计院所顶岗培训,体验职场氛围,强化职业意识,历练合作精神,构建专项技能。

3.企业顶岗课程设置的实施过程

企业顶岗课程设置的实施过程,着重从三个方面落实教学重点:一是从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本体入手,强调基础、技术与创意的结合,强调现代材料、现代技术、现代生产管理方式与现代观念的综合运用;二是实现工作室实验与企业工作平台对接,企业技术信息与课程信息对接,企业职业岗位发展方向与个人专业开发能力对接。

4.企业顶岗课程设置的实施注意事项

一是注重项目案例的分析与引导。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模块中,各位专家与设计师介绍了大量自己主持的实际项目,除了对于项目结果的介绍,更偏重于分析项目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间环节甚至遇到的困难,以第一手资料使学员了解真实项目的运作方式。“顶岗”实习课程模块中,学员在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项目的锻炼,严格依照企业的管理制度、条例进行工作。在此基础上,依据企业“顶岗”中获得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新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二是注重解决学员基本技术及技能问题。针对室内设计与工程管理专业涉及的相关软件操作技能、项目流程掌控以及其他专项知识技能的专题训练模块,如《施工图制图与规范》《效果图制作》《标书制作与说标》以及《“草图大师”(SketchUp)软件》等,进行专项培训。培训教师均为企业项目专项负责人,各课程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培养学员的设计实务职场技能。

三是注重设计有针对性的考察课程。依据《酒店设计项目》课程以及其他培训模块目标的需要,基地组织学员参观企业真实工作情境、通过参观不同性质项目工地,了解项目运作规范与流程,拓展其关于行业项目实践的感性认识与体验。通过对于施工第一线的考察,帮助学员形成对于室内设计装饰工艺与材料性能的感性认知,以企业为“课堂”、以行业专家为教师,在职业设计师的指导下参与真实项目。同时依托企业教师工作站,各位学员分小组在企业进行连续的工作学习,在生产第一线进行实际项目锻炼,强化自身素养与行业要求的融合,为培养骨干师资的职场能力与双师型素质打下基础。通过组织学员对于古村落、博物馆、地标性建筑等专项考察内容,作为主干课程模块的补充展开,通过调研、参观、走访、记录获取第一手现场资料,为主干课程模块设计方案的推进与完善提供保障。

(三)形成“对话+评价”的培训过程管理模式

1.建立“对话”平台

建立训前“对话”平台,即通过调研问卷的各类数据深度分析“培训谁”,掌握学员个体学习特征。经过对调查资料的汇总分析,基地对参加培训学员的现状和需求有了更为准确和清晰的认识。训前“对话”工作,根据学员的特点以及行业企业的动态要求,完成了《培训教学手册》《培训管理手册》及《苏州城市手册》的设计,帮助学员提前了解培训师资、企业信息、学员信息、课程安排、各项培训要求及苏州城市情况。该阶段课程项目的设计,受到学员的欢迎与好评,成为基地、学员、企业的重要纽带。

建立训中“对话”和训后“对话”,通过例会、班级座谈、企业反馈、个别访谈、小范围交流等形式,检查培训各方面运行情况,及时调整课程的中期目标。基地通过建立QQ群和微信群网络交流平台,及时将注册、课程安排、如何上传学业报告书、如何在线和专家交流、怎样接受专家辅导答疑等方法,发布在群里,供学员参考。通过建设完善的网络平台,学员之间可以随时交流自己的体会或困惑。培训完成时,基地精心设计调研样卷,了解学员的培训满意度,通过调研分析和总结,促进下一轮培训设计更加优化。培训后通过建立QQ群和微信群跟踪了解学员训后的成长和发展情况,为学员之间、学校之间搭建交流平台。

2.建立学员与培训教学团队“对话”

建立学员与培训教学团队的“对话”机制,是基地培训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培训教学团队由职教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以及基地内部教学团队组成,通过深度对话,分享各自的工作一线见解、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在专业技术实践教学上,基地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以“优质设计工程项目”系列讲座为切入点,实现学员与企业高管多维对话,他们通过定期开展的对话机制,把切身经验传授给学员,介绍行业前沿动态。学员在基地生活过程中,还通过与基地教学团队之间“对话”交流,分享从学校到企业,从企业到学校的知识融合过程,顺利完成项目和教学之间的转化。

3.建立基地和学员的自我反思“对话”

建立基地自身反思“对话”、学员自我反思“对话”,相互渗透构成一个多级“对话”场。基地在开展培训项目时,都要对参加教学及管理的人员进行培训,使之从中体验到培训价值,学习到新的知识,提升教学以及管理能力。不断开展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及行动后反思,建立反思札记、教师档案袋、教师博客等多种对话载体,积极开展基地和学员之间的线上、线下对话反思,积极探究“如何培训”,发挥研修主体的参与作用。开展各种综合“对话”活动,密切关注“培训效果如何”,全程监控培训质量,实时反馈“关于培训效果如何”等多项问题,其目的在于指导今后培训决策和培训活动。同时,基地还积极帮助学员建设自我反思“对话”机制,如建立培训博客,记录一点一滴心得和思考,在记录过程中反思,再将反思运用到实践。

(四)建立培训“评价”特色工程

基地积极创新培训考核评价模式,推行“培训报告书”特色工程。该项考核评价模式主旨在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中的考核要求规定基础上,能体现基地培训教学特色,传播基地培训教学理念,考核评价纳入到基地日常教学设计中,形成培训固化文本,强化基地培训学业评估。

“培训报告书”特色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基地积极配备专业骨干教师为团队开展辅导,组织学员围绕各阶段课程内容,及时搜集整理设计过程资料,将设计过程、设计分析、设计结果、设计总结进行整合,指导“培训报告书”的设计与制作。

“培训报告书”对培训全程记录的提炼,完整记录了每位学员关于培训课程过程、企业顶岗经历、个人心得总结、课程设计教案及论文的综合报告。其既是学校、企业评判其培训质量的有效依据,也是教师参加培训班课程的最重要成果,更是学员今后开发课程、强化与行企联系、提升教学能力、总结教学成果的重要基础。

参 考 文 献

[1]余新.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导图——以“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项目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2(4):38-44,24.

[2]朱懿心,王益宇.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谈职教师资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68-70.

[3]陈先哲,黎辉文.试论如何达到高校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益的统一[J].继续教育研究,2005(3):48-51.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for Backbone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ase of  Post Internship in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Ding Hong, Zhou Chao, Liu Chao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undertaking the post internship training program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Interior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developed a new school-enterprise platform, adopted the course teaching mode of “project + theme”, the training teaching mode of “path + research”, and the training process managing mode of “conversation + evaluation”, which has effectively increased students practical designing ability, operating skills for special project and the ability for course developing.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for backbon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teacher-training system

Author  Ding H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Suzhou 215104); Zhou Cha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Liu Chao,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猜你喜欢
教学能力
山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分析
高校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的研究
高等农林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指标体系及其评价研究
商业经济(2016年11期)2016-12-20 19:46:20
构建健美操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3:27:05
提升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考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20:27:12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6:56:03
关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关键点的研究
SPOC背景下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价值工程(2016年31期)2016-12-03 23:59:42
MOOC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