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忠诚教育的检视与创新

2015-04-29 10:20:07贾虹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29期
关键词:道德建设高职院校学生

摘 要 开展职业忠诚教育是建设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题中之义。目前高职院校职业忠诚教育工作存在教育理念狭隘、教育内容片面、教育环境闭塞和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唯有创新职业忠诚教育理念,拓宽职业忠诚教育内容,改革职业忠诚教育方式,进一步突出职业忠诚教育主体,优化职业忠诚教育环境,方能走出困境,提高实效。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忠诚;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57-04

作者简介

贾虹(1967- ),女,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苏州,215104)

基金项目

2014年苏州市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工作立项课题“大学生职业忠诚度培养研究”(SGZXA201 401),主持人:贾虹

在当前中国社会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的现象,其中职业忠诚度、企业信誉度等问题备受全社会关注。人们对忠诚、诚信的呼声日益高涨。常言道“国无德不兴”“人无信不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明确指出每一位公民都应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1],这些阐述成为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忠诚教育的重要理论指导。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理应主动承担起探究提高大学生职业忠诚素养有效途径的任务,为社会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一、高职学生职业忠诚教育内涵和必要性

(一)职业忠诚教育的内涵

“忠诚”一词的含义,在汉语大词典的定义为“真心诚意、表里如一”;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定义为“对国家、民族、他人的尽心尽力”;而牛津词典则定义为“(对职责、爱或义务)真诚或者守信;对效忠坚定不移,献身于个人所在国家的合法统治者或者政府”。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推崇“忠诚”,在《礼记·杂记》中表示为,人生在世做事应该尽职尽责,言行一致,要“忠孝节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将忠诚引用于许多领域。在西方,理清忠诚概念者首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罗伊斯,他认为“大我”包含并超出一切“小我”,最高的道德原则是“对忠之忠”,每个人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忠于最高的精神统一体,且个人和整体结合在一起,个人必须服从整体,整体也必须通过个人体现出来[2]。由此可见,忠诚的概念包含了诚实、奉献他人、守信等含义。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当前最科学、最有效、最能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企业制度,在此制度下,员工的职业忠诚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比尔·盖茨曾指出,忠诚是员工一切美德之首。管理学家认为职业忠诚是通过管理所形成的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的一种新秩序。刘聚梅等中国研究者认为职业忠诚是员工对企业的一种态度,是每个从业人应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指对组织或个人真实、遵守承诺的品德行为,而这种品德行为是各种经营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邱庆剑在《忠诚胜于能力》一书中表示,忠诚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它居于人的所有能力的核心位置,缺乏了忠诚,则使得其他的能力失去了用武之地。尽管学术界对职业忠诚研究视角不同,理解也不尽相同,但主要观点可分为三种类别:态度忠诚论、行为忠诚论、综合论。态度忠诚论学者认为,忠诚包含了员工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它是一种态度;行为忠诚论者认为,员工忠诚就是员工对企业贡献行为;而综合论者认为,忠诚是指员工对企业行为的忠诚和态度的忠诚。

基于对上述概念的认知和理解,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忠诚是指学生职前对未来所从事专业职业的一种态度,表现为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同、情感与行为倾向等态度的统一,它应该属于职业道德教育范畴。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职业忠诚教育应该是态度忠诚和行为忠诚相统一的教育,即职业忠诚意识培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忠诚行为与能力培养的三方面结合,最终达到学生职业忠诚品质的健全发展和个人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忠诚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在我国大学生就业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频繁跳槽、多次离职等现象,不仅给企业造成人财物的损失,而且助长了不尊重道德价值的风气,同时也反映出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忽视道义原则、抛弃职业操守的习气。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学生职业忠诚教育尤为必要,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开展职业忠诚教育是顺应高职院校办学的内在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与义务教育和高中基础知识教育不同。职业教育要求职业知识教育、技能训练与职业忠诚意识培养、职业道德教育相互有机统一。实践证明,良好的职业忠诚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未来担任的社会角色和肩负的社会责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热情,有效帮助学生确立起以自己所学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意识。

实施职业忠诚教育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分工愈来愈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忠诚视作员工素质的基础,是人们对事业和工作“爱”的集中表现,是对工作的全力付出和全心投入。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职业忠诚教育,着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本专业岗位工作的热爱之情、敬业精神,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才智服务于社会,使高职教育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强职业忠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自我发展。95后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思维活跃,有强烈的自我发展需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往往缺乏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了解,尤其缺少对所学专业的社会存在价值、作用和对自身影响的认识。加强大学生的职业忠诚教育,不仅是学生从业的前提,还能使学生明确自己在职业生活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企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振兴的使命感,从而将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真正融入社会。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忠诚教育的现状

职业忠诚的关键是从业者对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真负责态度及愿意为此献身的精神和行动表现。当前,职业忠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2010年某高职院校相关调查表明,有63.5%的学生对职业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发展状况、技术含量、社会地位、未来发展趋势等职业环境因素的认识较模糊,人云亦云,随流入职;也有67.1%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不重要”,导致他们在进入职场后容易被短期利益所吸引,职业价值发生偏差,毫无职业忠诚。反思当前学生职业忠诚教育现状,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一)职业忠诚教育理念的狭隘性

职业忠诚实质是忠诚概念在职业范畴的体现,其内涵包括了人的行为忠诚与态度忠诚,且强调二者的统一。行为忠诚是态度忠诚的基础和前提,态度忠诚是行为忠诚的深化和延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职业忠诚态度培育和忠诚行为养成是并重的。由于长期受到儒家“德教至上”的教育传统影响,学生在接受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时,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等同于职业忠诚意识、职业忠诚行为教育,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挤压下,“行为、能力因素”被逐步边缘化,学校和社会强调的是传授品质知识,学生更多接触到的是职业道德知识和意识的教育[3]。因此,这样的职业忠诚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如此培养的未来员工只能是职业忠诚行为薄弱,职业忠诚度低下,职业道德整体水平不高。

(二)职业忠诚教育内容的片面性

职业忠诚教育不仅仅涉及职业道德内容,而且还涵盖了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科学、文化、技能、心身等多方面素质教育内容。但基于人们对职业忠诚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等原因,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忠诚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施教内容主要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内容展开,将教育的核心内容放在爱岗敬业上,忽视了学生心身、文化、技能等内容在职业忠诚教育中的内在联系性和互融性。

(三)职业忠诚教育环境的闭塞性

目前,我国的职业忠诚教育通常是通过学校和企业按照各自的目标、要求和内容来开展的,两个不同的培育环境呈现出一定的闭塞性。职业忠诚教育内涵所示,学生不单是学校生活和课堂学习中的个体,员工也不纯粹是某个企业或组织的个体,他们更是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个体,如罗伊斯主张的“忠”的哲学所示,每个人的“小我”必须对“大我”保持无限的忠诚[4]。高职院校学生最终要学会承担社会责任,闭塞的教育环境将直接导致学生个体与社会、企业要求的疏离。

(四)职业忠诚教育形式的单一性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忠诚教育形式单一化问题较普遍,主要表现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育途径和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导致职业忠诚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相脱离,置身于此过程的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抽象的定义,概念化的职业忠诚知识,模式化的职业忠诚榜样,而并没有搭建起能让学生成为参与者的学习训练平台,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职业忠诚的真实体验、感悟和能力锻炼,无法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忠诚教育创新路径

从系统要素视域来看,职业忠诚教育涉及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教育环境等诸多要素[5]。基于95后大学生身心特点和职业忠诚教育的现状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忠诚教育应该在上述诸多方面力求突破。

(一)重视职业忠诚教育理念的创新

基于职业认同的理性基础,职业忠诚教育就是要将高职院校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与学校教育、就业企业目标相协调,与价值观相容,达到学生在学校、企业内在环境的适应性、行为贡献性和创新性等方面都能表现出对组织使命和目标认同的目的,激励其为完成工作更加努力。

塑造学生的职业认同是开展职业忠诚教育的理性基础。职业认同是职业忠诚的基点,对于组织的认同度愈高,其忠诚度就愈高;反之,认同度愈低,忠诚度就愈低。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高职教育新理念下,积极塑造富有个性化的、服务社会、体现育人宗旨的学院精神,营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学校的组织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环境文化所确立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植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来培育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6],使之产生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建立起与未来职业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促使学生对职业的被动忠诚转为主动忠诚,最终有利于职业目标的实现。

(二)增强职业忠诚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职业忠诚教育的内容应符合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特征,除了不断充实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教育内容之外,还应注重构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契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职业忠诚教育内容[7],在现有内容体系中可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命教育、人际交往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廉洁教育等内容,做到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同时,注重培育人文素养,并将这些教育内容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此外,还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和载体,如将地标性企业发展史、知名企业家成长事迹、本专业领域领军人物、劳动模范感人故事等融入职业忠诚教育内容体系中,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推进职业忠诚教育方式的生活化

职业忠诚教育方式的生活化就是要将职业忠诚教育内容中涉及的各类意识形态作生活化处理,采用生活化的教育形式,在学生学习、实践、生活等环节贯穿职业忠诚的教育[8]。由于职业忠诚教育在目标、内容等方面体现了公共意识,因而,在校内课堂教育中应紧紧结合社会、企业中出现的职业忠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疑点问题,采用启发式、问答式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以增强课堂教育的效果。与此同时,要通过社会调查、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式,把大学生推向公共空间、职业空间和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实现封闭课堂教育与职场、社会等公共的社会交往联通,完成职业忠诚教育理论灌输向价值观引导、道德品质培育、职业能力和交往能力的训练转变,让学生拥有真实而丰富的职业忠诚身心体验。

(四)完善职业忠诚教育主体的间性实践

要想突破职业忠诚教育困境,就必须充分发挥教育主体力量的作用。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完善职业忠诚教育主体的间性实践,即在职业忠诚教育过程中师生共为主体,通过师生双向交流式的教与学,实现由教师“独白”向师生“和声”转变[9]。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应具有“我要教”的内在自觉,从教育的艺术性、自身学术能力、知识增量与提升等诸多方面来提高教育的吸引力,赢得课堂的“抬头率”和“点头率”,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此外,发挥校内多主体参与职业忠诚教育的合力作用。一般高职院校的职业忠诚教育工作主体有三类:一是思政工作部门,二是教师(包括思政课程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等),三是学生。通过整合校内多部门主体力量,将职业忠诚教育与校内党团活动、课外社团活动相结合,把课堂师生互动延伸到课外活动中,通过情感式、自助式、寓情式、延伸式的职业忠诚教育,感动、引导、愉悦、触动学生,强化学生的职业忠诚意识。

(五)建设职业忠诚教育的文化环境

职业忠诚教育环境影响着职业忠诚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主体,其包括宏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观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微观环境的职业忠诚教育内容相关各类课程。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忠诚教育应加强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功能,在人文景观、文化活动中植入职业忠诚教育元素,运用文化媒介的特质来传播与强化,发挥精神文化环境对学生职业忠诚品质培育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忠诚教育还要依托校企合作机制,植入企业文化,启动“专业能力超市”,发挥模拟仿真的专业技能实训基地作用,以专业实践教育为载体,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岗位上,职业责任意识得到强化,职业道德得以体验,职业忠诚得到内化,并外化于模拟职业活动之中,经反复练习逐渐固化下来[10]。总之,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贯通是高职院校职业忠诚教育环境建设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党的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2][4]乔西亚·罗伊斯,J.忠的哲学[M].纽约: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出版,1908.

[3]杨艳红.浅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传承与学生事务管理文化创新[J].高校辅导员,2014(4): 12-16.

[5]段立国.蒙田道德教育思想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101- 105.

[6]石明忱,王淑桢.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个性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115-117.

[7]张军.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忠诚度[J].现代企业教育,2012(21):112.

[8]弗雷德里克·F·赖克尔著陈绍锋等译.忠诚法则[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http://www.zhigou.com/merchant/54685/baojia517415.html.

[9]李游.组织忠诚环境:概念、结构及其结果变量的实证研析[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

[10]宋春光.关于高校实习与用人单位合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83-84.

Inspection and Innovation of Professional Loyalty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Jia Hong

Abstract  To carry out professional loyalty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ociety, and is also one of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blems exist in professional loyalty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narrow education concept, one-sided education content, occlusive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single education form.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fessional loyalty educ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innovate education concept, broaden education contents, reform education form, further highlight education subject and optimize educat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professional loyalty; moral construction

Author  Jia H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Suzhou  215104)

猜你喜欢
道德建设高职院校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论会计职业道德
道德观建设在英语师范专业教学法课程中实施模式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5:00:17
社会道德建设的法律重要性探讨与研究
加强员工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1:29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