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考茨基对民主社会主义始祖伯恩施坦的批判

2015-04-29 00:44张保和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青年

张保和

摘要: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始祖伯恩施坦,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修正,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为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辩证法等方面,考茨基对伯恩施坦的理论体系展开了系统的批判。研究伯恩施坦,有必要把考茨基对伯恩施坦否定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批判结合起来,并阐明其对青年思想的影响。这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解读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考茨基;伯恩施坦;民主社会主义;青年

中图分类号:D0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15)03-0001-07

爱德华·伯恩施坦(英译Eduard Bernstein),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民主社会主义的“始祖”,马克思主义修正者。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施坦开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修正”。特别是在1896年10月—1898年6月间,他在考茨基主编的《新时代》杂志上,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前后陆续发表了6篇文章。1899年2月,他的著作《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简称《前提和任务》)一书出版,这本书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攻击。《前提和任务》成了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反马克思主义的纲领和宣言。

一、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的否定

在柏林“社会科学大学生联合会”,伯恩施坦发表了题为“科学社会主义怎样才是可能的?”演说,极力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在演说中,伯恩施坦对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质疑:“科学社会主义是可能的吗?它怎样才是可能的?”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界定,他认为,社会主义可以是关于一种特定的社会制度的观念、概念和学说。当然,也可以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争取一种特定的社会制度的运动。但是,无论是把它理解为状态、学说还是理解为运动,社会主义在这里总是同一种理想主义的因素联结在一起的,或者是这一理想本身,或者是朝着这样一种理想发展的运动。在他看来,“没有一种主义是科学。我们用主义所表示的是观点、倾向以及思想或要求的体系,但不是科学。任何一种真正的科学的基石是经验,科学是建立在积累起来的知识之上的。而社会主义是关于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的学说,因此,它的特征恰恰缺乏严格的科学证明。”[1]367他说:“科学社会主义在多大程度上是必需的,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合理地向一个想要创造崭新事物的运动的学说要求多大程度的科学社会主义,它也就在多大程度上是可能的。”[1]369后来,他还写了许多文章与著作,继续坚持和宣扬他的修正主义主张,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行否定和质疑。

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社会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它却无法克服自身固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它必然为一个更高类型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进而得出“资产阶级的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结论。但是,伯恩施坦却认为,资本主义的灭亡比《共产党宣言》预想的时间要长久得多,甚至是遥遥无期。在他的著作中,他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面,因而,丧失了对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进而怀疑和否定这一规律的科学性。他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下,在“批评自由”的幌子下,在打着“发展”、“完善”、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的名义下,来阉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一)在哲学方面,伯恩施坦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歪曲为庸俗的“经济史观”和“历史宿命论”,并加以批驳,主张“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

对“新康德主义”的信奉使伯恩施坦反对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以唯物史观为依据的一种社会制度,强调应该把社会主义视为从人的本性中生出的伦理要求。他并没有把伦理作为基本力量来批评科学社会主义,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的学说中只有一点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贯穿着它的判断的伦理观或正义观。”[2]283所以,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不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而应该是康德的伦理学。他用康德主义和马赫主义来代替唯物主义的目的是蔑视马克思的辩证法,并且用庸俗的“进化论”来偷换革命的辩证法,企图调和以至消除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根本对立。他在文中指出:“在我看来,‘回到康德去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义理论也是适用的。”[2]56用所谓“正义、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女神的现代神话来代替唯物主义的基础,伯恩施坦离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奢谈伦理问题、从人的伦理要求出发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并以此来代替唯物史观的恶劣做法,最后导致他对社会主义运动的最终目的丧失了兴趣,并提出了“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的改良主义总公式。他说:“我坦白说,我对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非常缺乏爱好和兴趣。这个目的无论是什么,对我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2]40

伯恩施坦不把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社会性质的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以及剥夺资本家这两件事当作最终目的,而是把运动所促进的资本主义社会点滴进步当作最终目的,他的修正主义的改良本质在此便昭然若揭了。对此,列宁入木三分地批判道:“伯恩施坦这句风行一时的话,要比许多长篇大论更能表明修正义的实质。临时应付,迁就眼前的事变,迁就微小的政治变动,忘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忘记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整个资本主义演变的基本特点,为了实际的或假想的一时的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修正主义的政策”。[3]17

(二)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伯恩施坦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混为一谈,极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崩溃的论断,从而在根本上,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众所周知,《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前者宣布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后者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并为前者提供科学的理论论证。而在这两部著作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得到了充分而完整的体现。

伯恩施坦很清楚这两部作品的分量。他自己也非常清楚,要从根本上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必须采用釜底抽薪的办法,首先否定掉马克思的这两部著作。在《社会主义问题》为总题的系列论文中,伯恩施坦根据所谓经济发展的“新材料”来混淆是非,说什么“集中和大生产排挤小生产的过程”基本上不存在了;进而指责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论断是错误的,是一种极端的“空想主义”。在他看来,由于卡特尔、托拉斯、信用制度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具有很大的“适应性”,这些的出现能使资本主义从根本上消除危机。他通过故意夸大资本主义经济中一些机能的作用的办法来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实可能性。他说:“至少就卡特尔和托拉斯而论,我觉得有不多情况是与后一假设抵触的。存在着十分多样的形式和适应能力……商业统计和情报机构的改进、工业家组织的扩展,这些都是事实,完全不能设想它们对于生产活动与市场状况的关系没有重大影响。因此非常有可能,随着经济发展的迈进,一般说来我们将根本不再遇到一向的那种营业危机。”[4]192在《崩溃论和殖民地政策》中,最能集中地反映他的观点,他否定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中经济危机的现实。然而,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鲁士企业的状况调查恰恰显示出资本集中的趋势。而这些趋势,伯恩施坦却认为,中小企业的存在,虽然时有被吞并或者被消灭,但是,它们却表现出了很大的“适应性”,会根据新的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新的中小企业。而大企业不断增长的趋势,也只不过是工业发展中的“不断的运动”中的一种微不足道的现象,这对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变化来说,完全是“次要的”。因此,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论”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资本主义自身已经产生了克服经济危机的种种条件,所以“过去发生的危机不再重演了。”此外,伯恩施坦还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进行了“修正”。1898年10月,伯恩施坦在一份《声明》中,为他的策略进行辩解,他说:“我反对这样的见解:我们面临着指日可待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崩溃,社会民主党应当根据这种即将到来的巨大社会灾变的指望来确定自己的策略或使自己的策略以它为转移。”他认为,仅从他的论文得出实践上的结论,放弃政治上和经济上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是合适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需要作出调整和改变。他还指出:“灾变论的信徒基本上是以《共产党宣言》的论述为根据的。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他们都没有道理。……它的许多具体结论,首先是它对于发展所需时间的估计,则是错误的”。[1]38-39伯恩施坦抛弃了资本主义崩溃论,也就否定了《共产党宣言》所宣称的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

伯恩施坦否定《资本论》的做法,是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混为一谈,说它是“纯粹的思维的构想”,是“思维的公式或科学的假说”。他还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同价值论一样,无非是“单纯的公式”,“一个以假说为根据的公式”。据此,伯恩施坦认为:“仅仅根据工人不能获得他的劳动的全部价值这一事实是不能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作出科学的论证的”。[2]122所以他引进了需求、爱好和效用等概念,把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理论结合起来,企图用柏姆——巴维克的庸俗经济学否定和替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三)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伯恩施坦用“阶级调和论”代替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用资产阶级国会制来代替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始终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但伯恩施坦却极力反对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的道路,他诬蔑马克思的暴力革命学说是“布朗基主义”,是“无谓的生存牺牲”;他攻击恩格斯“经常重提‘革命权,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权宜之计,是至少在形式上还培植一件人们事实上已经束之高阁的事情,是一种给假花浇水的做法”。[2]238伯恩施坦的错误在于他无原则地全盘否定暴力革命的恶劣态度,他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社会变革是否用暴力进行并不仅仅取决于工人阶级,而且还要取决于或者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波普尔对此评论说,伯恩施坦反对一切暴力革命的立场表明他“完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它只不过是为一种严格的民主的和非暴力的工人运动辩护”。[5]243

伯恩施坦对无产阶级专政深恶痛绝,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随着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发展,“阶级专政”已成为多余了。他说:“在社会民主党的代表在一切有可能的地方实践上都已站在议会工作、比例人民代表制和人民立法的立场上的这一时代,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一词句究竟有什么意思呢?这一词句今天已经如此过时”。[6]195他恶毒攻击无产阶级专政“属于较低下的文化”,是一种“倒退”,是政治上的“隔世遗传”[6]89伯恩施坦后来疯狂反对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由此观之,也就不足为奇了。

伯恩施坦对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更是深信不疑,他认为,议会民主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工人有了投票权和参政权,因此,无需通过暴力革命就可以掌握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民主选举权是工人阶级为了争取更大权利和贯彻更多的旨在改造社会的措施所能运用的巨大杠杆”。[7]19

总之,“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的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这句伯恩施坦的“名言”高度概括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整个观点,伯恩施坦把社会主义的实现看作是延期到希腊人的“朔日”(遥遥无期的一天——作者注),他取消社会主义“最终的目的”的实质是骗人的假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

二、考茨基对伯恩施坦否定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批判

(一)考茨基在斯图加特大会前后,已经开始意识到与伯恩施坦之间不可避免要进行一场斗争

对伯恩施坦《社会主义问题》理论观点的批判,考茨基最初并没有站出来,而是以“沉默”的方式向伯恩施坦的观点表示疑义。其实,考茨基早就意识到要同伯恩施坦进行斗争。1898年4月,他在给维·阿德勒的信中就曾对伯恩施坦这样进行评价:“不能说他已经背叛,也就是说已经投向敌人方面。但是爱德华变得抱怀疑主义态度了,怀疑得很厉害,超过他的文章给人的预感。”“如果他不改变现在的环境,我担心我们将失去他。”[1]4考茨基后来发现,伯恩施坦已经是“不会改邪归正了”。

在斯图加特大会结束后不久,考茨基在给伯恩施坦的一封信中针对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说:“您宣称价值理论、辩正法……《资本论》关于原始积累的结论都是错误的,那么,马克思主义还剩下什么呢?……说实在的,就你目前的态度讲,……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搞调和,这我是不能帮忙的,不仅如此,我一定要坚决斗争。”[1]77考茨基表态提出将会对伯恩施坦进行斗争。

在伯恩施坦的《前提和任务》一书出版后不久,1899年3-4月,考茨基就在《前进报》《新时代》上连续发表文章,其中最有代表的是《伯恩施坦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伯恩施坦和辩证法》《伯恩施坦论价值学说和阶级》,它们对伯恩施坦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详尽的批判。1899年9月,考茨基在总结之前批判的基础上,完成了题为《伯恩施坦和社会民主党纲领》的著作。《伯恩施坦和社会民主党纲领》全书分为《方法》《纲领》和《策略》三个篇章。这是他“反对机会主义的第一部大作”。[8]101此著后来得到倍倍尔的高度评价:“关于伯恩施坦观点的讨论持续了整个一年,考茨基的著名著作可以说是使这场讨论暂时告一段落。”[1]183

(二)考茨基在《伯恩施坦和社会民主党纲领》中对伯恩施坦进行了系统的批驳

考茨基参加了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批判,在《伯恩施坦和社会民主党纲领》(1899年)一书和一系列文章、书信中对伯恩施坦否定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特别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进行了驳斥。

首先,考茨基对伯恩施坦歪曲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进行了辩驳。考茨基认为,想要详细讨论方法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他还是从阐明马克思主义“方法”入手,展开对伯恩施坦理论的批判,这也是《伯恩施坦和社会民主党纲领》一书的重要特色。在考茨基看来,“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中,决定性的是方法,而不是结论。结论是能够改变的,有些结论就已经改变,还有些结论在发展过程中还会继续改变。发展过程不仅提供研究的新的事实,而且还提供了研究的新手段。我们在某些方面作出不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制定《共产党宣言》时的判断,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共产党宣言》用以得出结论的方法,却愈益光辉地被证明是正确的。”[9]38在对社会问题分析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方法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而伯恩施坦的错误就在于,他认为,社会主义的胜利并不是历史的必然,给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的论证完全成为多余的了。

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诋毁,除了唯物史观外,还对马克思的辩证法进行了攻击。伯恩施坦断言,辩证法似乎能导致对社会生活的任意解释。与此相反,考茨基却认为,倘若不了解辩证法,那就不可能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成就。在他看来,伯恩施坦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都抽掉了,那马克思主义就什么也没有了。而辩证法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伯恩施坦在《前提和任务》中对辩证法的责难,实际上是变成了对马克思的“方法”的责难,变成了对这种“方法”的最成熟的、最光辉的产物——《资本论》的责难。

其次,考茨基对伯恩施坦歪曲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趋势的理论进行了辩驳。在考茨基看来,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根本就没有伯恩施坦所说的那种“崩溃论”。按照伯恩施坦的叙述,马克思、恩格斯似乎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行”崩溃的结果。伯恩施坦的“崩溃论”是他自己杜撰出来并强加给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的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着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以及历史趋势理论而展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崩溃”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对于伯恩施坦贬低马克思的“剥夺被剥夺者”是一种“吓人的奇谈”,具有“空想”的成分,考茨基认为,伯恩施坦的观点是错误的,并进行了辩驳说,马克思的“剥夺被剥夺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作为历史的过程来理解的,它的到来是不可以避免的,但是它到来的形式与速度则是难以确切地预测的。预测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时候,发生政治的或者社会的灾变,这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结论,而是要从一定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态势中推断出来的。针对伯恩施坦提出的股份公司的发展阻碍了资本和生产过程集中的观点,考茨基指出,股份公司的成立,并没有使现有的资本分配发生任何根本性的改变。股份公司的形式只不过是干了储蓄所和银行也能干的事,它使少得不足以经营资本主义企业的小额资金变成了资本。因此,股份公司的形式只不过是增加了可供进行资本主义生产的资本数额,并且这种形式或许可把那些本来没有变成资本而只是作为不生利的、暂时不用的财富变成了资本,不过这种形式丝毫没有改变现有财产的既存的分配状况。在考茨基看来,股份公司的发展不会改变财产的分配状况,股票的发行同样也不会改变财产的分配状况,不会阻碍资本的集中,反而是一种加速资本集中的手段。它只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过程,虽然它不能使无产者变成资本家,但它却可以把小资产阶级和上层无产阶级的积蓄引诱到资本家的口袋中去。他形象地把这样一个过程比喻为:股份公司的形式就是利用诱捕飞鸟和拔毛的办法。

再次,考茨基对伯恩施坦歪曲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进行了辩驳。考茨基在批驳伯恩施坦的时候,总是试图论证论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的阶级统治的必要。但是,他实际上认为,又无需提出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他说:“关于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我们满可以心平气和地留待将来去解决。”[10]44他避免分析伯恩施坦在工人阶级应当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这一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歪曲,从而抹杀了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的最重要的差别。列宁对此指出,考茨基在批判伯恩施坦的不足就在于“这不是反对伯恩施坦,同他进行论战,实际上是向他让步,是把阵地让给机会主义。”[8]102

三、民主社会主义对青年思想的影响及应对对策

19世纪以来,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是自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修正以来,西方社会盛行的一种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思潮。它是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和社会党国际思想体系的总称。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对当代世界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特征有:首先,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和社会党国际并不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有唯一的指导思想、唯一的思想渊源。其次,政治上表现为推崇多党制。《法兰克福宣言》明确表示:“民主制要求不止一个政党有存在的权利和当反对派的权利”[11]4,它们视多党制即各个政党在平等条件下的竞争以及人手一票的选举制为民主的基本特征。再次,经济上表现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体制。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在经济上,追求的目标是经济的高增长、社会的繁荣、人人都可以平等地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在不断扩大的经济自由中,逐步消除屈辱的依附状态和经济剥削。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国内也迅速扩散,青年通过各种途径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有了一定接触,但是由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复杂性和蒙蔽性,青年不能从本质上充分识读它,进而产生一些赞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观点的思想倾向。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在指导思想上,民主社会主义的多元化影响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指导思想可以多元化对新时期青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部分青年认为,指导思想可以多元化,原因就在于近年来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国内的进一步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偏离。(2)在程度上,新时期的青年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他们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民主、自由、公正的阶级性和局限性的认识不够。他们看到的诸如现实社会中的腐败、贫富差距、经济落后、失业等问题,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再加上民主社会主义宣扬的一些具有迷惑性和鼓动性的观点对青年很容易产生误导,使得部分青年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表示向往,从而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3)在奋斗目标上,民主社会主义对奋斗目标的淡化影响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实现。民主社会主义模糊和抹煞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思维导致青年对社会主义现实性的否定,它们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吹捧,误导了青年对社会主义的怀疑,导致青年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迷茫。这是不少青年对社会主义方向和前途产生困惑的原因。(4)在实现奋斗目标的途径上,民主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立场影响青年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信心。通过座谈,可以了解到青年在事关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原则区别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如坚持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对我国经济性质的看法,变革社会的途径等问题上,部分青年倾向和主张“西化”的思想深受到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面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青年的消极影响,如何引导青年正确认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积极应对。

首先,隔断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青年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流变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是非常多的。但是,相对来说,民主社会主义的各种主张对青年思想影响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这可以从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窥出一斑,这就要求人文社会科学加大研究力度和研究深度。不但要从一般意义上研究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来龙去脉、理论的本源,用符合青年思维方式,易于为青年接受和理解的话语体系来科学、透彻地介绍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还必须有针对性地研究对青年思想的影响,以及我们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来教育青年。这样,既可以满足青年了解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求知欲望,又透彻阐明民主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在高校建立起民主社会主义对青年思想影响的防火墙。

其次,探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作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12]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它包含四项基本内容,是所有社会思潮在内的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具有凝聚性、核心性和稳定性,具有引领其他社会思潮的功能。积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基本内容,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探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具体路径,以应对民主社会主义对青年思想的影响。

再次,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中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青年了解社会思潮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介绍一些西方社会思潮是必要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如何把握讲解社会思潮的技巧与“度”,才能使对思潮的介绍发挥正向引领功能而不是起相反的作用。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领青年辨别西方社会思潮中的导向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就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认真阅读介绍西方社会思潮的书籍,弄清民主社会主义来源、理论体系、本质特征及可借鉴的地方,从而在比较中帮助青年加深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伯恩施坦问题的争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1.

[2]伯恩施坦言论[M].北京:三联书店,1966.

[3]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M].马元德,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

[5]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2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M].上海:三联书店,1972.

[7]伯恩施坦.什么是社会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1963.

[8]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马克思主义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考茨基言论[M].北京:三联书店,1966.

[11]社会党国际文件集(1951-1987)[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On Kautsky′s Criticism on Democratic Socialism Beginner Bernstein

——and Strategy of Democratic Socialism Ideological Influence on Youth

ZHANG Bao-he

(School of Marxism,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43009,China)

Abstract:Bernstein,the trend of democratic socialism beginner,made a comprehensive amendment on Marxist philosophy,political economy and scientific socialism,negating the Marxist and revolutionary science.To defe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Kautsky launched the critique on Bernstein′s theoretical system from the aspect of Marxist materialism,dialectics,etc.When studying Bernstein,it is necessary to discuss Kautsky′s criticism on Bernstein′s denying the scientific Marxist critique and clarify its impacts on young people′s thoughts.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adhere to the guiding status of Marxism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Key words:Kautsky;Bernstein;democratic socialism;youth

责任编辑徐晶

猜你喜欢
青年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桂北地区长寿之乡永福县青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50例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治疗效果和病理分析
浅析当代青年政治观现状及其成因
青年网络思想教育的“四三四二”模式探究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