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师提高“文本解读能力”之策略

2015-04-29 08:35于晶华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3期
关键词:教参教者语文课

于晶华

工作关系,每年都要深入课堂听课,少则三四十节,多则六七十节。听的学科很多,感触最大的是小学语文,面对一篇篇精美的文章,整堂课教者或一问到底,或一读到底,总是期望出现那样的场面,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真正徜徉在美妙的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赏文中之情感,文中之哲理,让孩子们在祖国语言文字中尽情地汲取着长大。然而,现实中的语文课总觉得师生都被套在一个框框中,在这个框子中,教师硬牵着学生去完成预先固定了的任务,在这个框子中束手束脚地教着学着,似有迫不得已又必须去完成之感,语文学习变成了师生同去执行任务了。面对此种状况,常常深思其中之成因,排除应试因素外,最大原由就是教者本身的问题,即教师对文本解读能力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文本解读不透彻、解读不准确,是难以把文章品出滋味,品出精华的,一篇鲜活的文章便会被处理得平淡乏味,这也是导致语文课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多年来,我们都把教研工作的重点放在语文学科的教学研究上,每学期我们都要举办语文学科观摩研讨课活动,然而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自身语文素养提高不大所致。

一位专家说过:“语文教师的最大功底,其实应是他(她)们自身丰实的文化底蕴,如果没有这个,你就不可能对教材做出任何有含金量的解读。”

一、抛开教参,做一个自由的阅读者

教师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但多数为人师者,甘愿简省阅读过程,做教参的奴隶,使文章教学的活力在教参中消失殆尽。实际上,教者完全可以抛开教参,独自地进入文本的字里行间自由地阅读,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在读中品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寻找与孩子知识和能力的衔接点,寻找教学的灵感,进而获得最精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这种带着真情实感的教学,才是充满生机的教学,充满生命的教学,才是真正走进文本的教学,才能让语文课堂因思考而美丽,因个性而丰实。教师千万不要盲从于教参、教辅,失去了自我,人云亦云,难免不会进入一个模框里,一种束缚中。

二、拒绝肤浅,做一个深邃的研读者

阅读文本要能进得去,又能出得来。教者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穿行以后,要毅然跳出,让目光变得更加深邃与犀利。因为教师阅读文章不等同于一般的读者,在自我品析的基础上还要展开教学活动,把文思、文感及我思、我感设计成一种活动,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孩子们获得应该获得的给养。而目前有大部分教师跳不出文本,课堂上只能充当文章内容的梳理者,逐段梳理,全篇梳理,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后,文章教学也随之完结。有的抓住了重点语句,却品读不到位,总觉欠掘井一尺才及水的那一锹,致使课堂波澜不惊,涟漪不存,教学索然无味。此种状况非教师所想要,只因自身素养匮乏之缘故。有的教师无奈地感叹:真的读不出什么呀!只知道写得好。面对这些语文教师,这里只有一句相劝,为了学生,真要下番苦功,自我施压,反复磨炼,多读多看,多思多实践,提高文章品读能力,做一个深邃的研读者,让自己厚重的同时,引领学生步入阅读的最佳境地。

三、多读书,做一个文学爱好者

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读书的语文教师,能把文本解读深入和透彻。一个不爱读书的语文教师,也很难对文本产生阅读兴趣,失去兴趣的文本解读,教学起来一定是缺少活力的,缺乏美感的,语文课一定不会很精彩。教师对文本的淡漠,品嚼无味,怎样去唤醒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欣赏。爱需要爱的呼唤,美需要美的熏陶,特别小学生,教师的喜爱、感动、悲悯和激情,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我们常教育学生,兴趣是成功的基础。想讲好语文课,首要的便是教师对文章有兴趣。兴趣需要培养,既然承担了语文教学任务,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语文的兴趣,对读书的兴趣,对文学的爱好。只有多读书、多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对文本解读有深度,有见地,才能游刃有余地因文体不同而拆解文章,呈多样的文章分析思路,让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猜你喜欢
教参教者语文课
体育院校教参数据库的建设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语文教参使用与更新问题浅析
试试老师的真功夫
某生课寝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