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书平 陈玉
摘 要 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和掣肘。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每个时代、每个行业都有问题,今天的高职教育自不例外,只有找出其中影响最为广泛深入、真正具有价值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才能找到引领高职教育发展的路标。以关乎高职教育质量的一些基本问题、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加以分析,初步探明我国高职教育在层次类型界定、科研工作存废和创新发展方向等重要问题上产生较大争议的主要原因,并积极探寻符合客观规律的解决办法,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该如何准确定位、需要何种科研和怎样进行创新,为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强劲支撑。
关键词 高职教育质量;问题探究;办学定位;科研内涵;有效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3-0029-0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1],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使命和永恒追求,更是今后五年教育事业发展战略的头版头条和重中之重,作为教育事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自然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提高教育质量,这是中央对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2]。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提高教育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充分认清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久久为功,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正确处理好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不断开辟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新境界。这也是时代发展和新的形势对高职教育最基本的要求。
一、一个基本问题:高职教育究竟是层次还是类型
在实践中,很多高职教育工作者都会有这样的疑惑:我国的高职教育是属于高等教育的专科层次,还是属于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还是两者兼是,既是一个层次,又是一种类型。如果是这样,那又分别属于什么样的层次和类型?这个疑惑时常困扰着我们,尤其是在深远谋划高职未来发展、深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细化各项创新举措的时候,总是感觉有很多有形无形的掣肘,让人有点放不开手脚,很多好的想法也因为政策的原因,无法持续实施而陷入困境。
说起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然就要谈到高职教育的现状。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院校数和在校生数都已经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与之不匹配的是,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模糊不清,政策不配套,办学条件不足,办学特色不明显。可以说,整个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认可度并不理想,甚至还有些偏低。近几年,安徽、山西、山东等地的部分高职院校还一度出现严重的招生困难。
高职教育出现这样的窘境,有多种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人才培养质量不够过硬。很多家长看到孩子考不上本科院校,宁愿花更多的钱(是国内的几倍甚至是十几倍),把孩子送到国外一些不入流的高校,也不让孩子上国内的高职院校。这不能说他们都是“崇洋媚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国内高职教育的不信任。当然,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甚至是多种原因叠加而带来的后果,我们不能因为有这种现象就妄自菲薄。但是,作为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我们绝不能漠然视之,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并进行反思。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找出真正的原因并加以改进,才能切实提升高职教育的美誉度、影响力和吸引力,才能推动高职教育更好更快发展,才能提供更多令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
教育事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千家万户,上到各级党委政府、中到社会各行各业、下到普通百姓,都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也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职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各自的分工,如果没有清晰的定位,就很容易错位,就会胡乱发力,影响办学效果。可以说,科学的办学定位就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纲”,其他重要因素都是“目”,“纲”举才能“目”张,各个部门才能按照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自己的分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才能形成合力,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作出应有的贡献。
10多年来,关于高职院校的层次、类型的论争,从来没有停息过,可以说是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从国家、省、市教育部门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教育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到高职院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普通教师,都纷纷参与论争。可以说,大家各有各的观点,也各有各的道理,而且每个观点在各个层次的群体中都有支持者,也都在进行着各自的办学实践。支持“类型观”的认为,应当把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来对待,应该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等多个层次。而支持“层次观”的则认为,高职教育只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专科层次,不应该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应当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地坚守自己的层次,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把精力集中到提高质量上来。
现在这两种观点,相互交织。一方面,国家严格控制高职院校“升本”。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又有强烈的“升本”诉求。这两种观点并存,导致一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国家控制“升本”有国家的道理,但高职院校想“升本”也有自己的理由,最主要的就是在办学过程中遇到很多难以克服的实际困难:教育经费拨款低,专项经费经常得不到保障;生源质量差;与企业合作受冷落,校企难以深度合作;毕业生就业层次低,社会待遇低,经常受到歧视,等等。此外,还有一个令人纠结的原因,就是国家虽然严格控制“升本”,但每年总有一些高职院校通过“升本”离开高职教育队伍,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天津的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应用技术教育本科层次大学,是在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整合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图书馆教育资源建立的。这必然就给其他院校带来压力,使其无法安心从事高职教育。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3]。这实际上是对高职教育“类型观”的肯定,即高职教育既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教育类型,包括专科、本科两个层次,将来还会有研究生层次。但是,《决定》中对高职教育的阐述并没有形成系统,很多提法都是零散地分布在各个部分中,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很难操作。为贯彻落实《决定》,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4],进一步提出要“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现形式”“系统构建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但也只是提出了目标。因此,迫切需要进行系统梳理、科学定位。研究生层次、本科层次、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的办学标准分别是什么,哪些院校分别从事这些层次的高职教育,又分别如何命名,这三个层次的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一起如何相互贯通?现在都是以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来代表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升格后都进行改名,就拿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来说,学校办学定位于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既实施本科层次应用技术教育,又实施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但从名称上看,和高职教育已完全没有了关系。所以,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如何进行区分?高职教育的招生改革如何进行,怎样保证更多高分学生接受高职教育?只有把这些问题和一系列相关的问题阐述清楚,并用制度明确下来,高职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一种类型。否则,高职教育还将处于层次和类型的相互交织、相互纠缠之中,两种观点并存并行,很难准确地把握其客观规律,改革也很难全面深入地推进,中央和省、市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要从根本上落实到位也会很难。
二、一个核心问题:高职教育究竟要不要科学研究
这原本是一个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关于高职院校需不需要搞科研,在绝大多数高校教师的眼中,这是一个根本不需要探讨的问题。自19世纪初洪堡创立了柏林大学,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之后,科学研究在高校中已逐渐成为与教学活动并驾齐驱的重要活动。同时,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实现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而开展科学研究,自然就是题中之意。现在,我们又重新提出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是“没事找事”。但科学的进步、事业的发展恰恰需要这种积极的“没事找事”。因为,这不是“无中生有”的“没事找事”,而是立足于现实、根源于问题的“没事找事”,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导向”。
世界上没有永远绝对正确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况且,我国举办高职教育的时间还比较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剧烈变革,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出现各种各样的争议也非常正常,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压制、搁置、回避这些争议,而是要始终坚持问题意识,找准问题的症结,认真加以研究解决、释疑解惑、拨乱反正。关于高职教育要不要搞科研的争议,源自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对科研工作的考核,主要侧重于论文、项目和评奖,不管是职称晋升还是绩效考核,都以其为主要依据。论文、项目、评奖等与职称、绩效挂钩,职称、绩效又与薪酬挂钩。在这种评价体系下,一名教师即使自身的水平再高,如果没有论文、项目、奖项,也不可能晋升相应的职称,不仅无法获得合理的薪酬,也无法得到公正的社会评价。
在这种评价体系指引下,教师发表论文、申报项目、参与评奖就是为了评职称、得绩效,而不是出于兴趣爱好和实践需要,很多人甚至认为其对提高能力水平并不重要。所以,很多高职院校都出现了教师论文多少、职称高低和教学水平很不相称的情况。“重研轻教”,盲目追求论文、项目、评奖,助长了学术腐败,使严肃的学术研究沦为商业交易,炮制了大量的学术垃圾,败坏了高职院校的学术风气,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一些极端现象,很多教师在一年之内获批了几十项与本专业没有丝毫关联的实用新型专利;有些“教授”可谓是“著作等身”,但有时一个小小的材料却是前言不搭后语、错漏百出,严重损害了高职院校职称评审的公信力。
所以,面对这样的“科学研究”,很多高职教育工作者产生了疑惑: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宗旨是服务地方,这样的科研有什么意义,究竟还要不要呢?答案绝对是否定的,“这样的科研”肯定不要。但高职教育是不是就不要科研了呢,显然不是。高职院校必须大力发展科研,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是一个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许有人会说,高职院校大力发展科研,不是会冲击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么?这显然站不住脚,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升专业课程建设水平的基础工作。高职院校搞科研不但不会冲击人才培养,还会给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关键就在于我们的科研是不是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来进行的。所以,高职院校搞科研不但没有错,反而应该大力提倡,但我们提倡的是出于“个人兴趣、工作需要和探索精神”,重实践接地气、能与产业发展深度对接的科研;是为了解决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以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的科研;而不是“上不顶天”、“下不立地”,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知道在概念上绕来绕去、在期刊上搬来搬去,只是在概念上翻跟斗,始终飘在半空中,从表面上看是所谓的“学术性强”,实际上却严重脱离现实的科研;更不是仅仅出于功利目的,仅用来评奖、评职称、得绩效、申请专利,甚至是弄虚作假、抄袭代写、只挂帅不出征的科研。
三、一个关键问题:高职教育究竟需要怎样创新
随着“万众创新”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创新的作用逐渐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创新发展更是位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成为贯穿《建议》全篇的重大战略思想[5]。《建议》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高职院校自然不能例外。而是要将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与同期教育部印发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紧密结合,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通过全面创新切实增强高职教育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使高职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6]。可以说,这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新跨越,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高职院校的工作千头万绪,任何一项工作要提质增效,都必须进一步加大创新的力度、宽度和深度。所以,每一名高职教育工作者都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切实增强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于“万众创新”的洪流中,为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一是要牢固确立系统思维,扎实推进全面创新。要不断健全完善鼓励创新、支持创新、推动创新的体制机制,在总体目标上努力实现全员创新、全方位创新和全过程创新,在具体任务上做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协调推进、相互支撑,真正使创新成为高职教育的常态,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习惯。二是要牢固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将主要任务与举措分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院校办学活力”“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5部分,共32条,并将主要内容细化为65项任务和22个项目,其中难以量化执行的归类为任务,可以量化执行的细化为项目,很多条款和具体任务、项目都直面发展难题,这就是我们今后需要创新的主要方向和内容。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找准结合点、对接口,把握难点、突出重点,并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切实推动高职教育在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办学状态等方面实现重大转变,并以此为基础,循序渐进、梯次推进,逐步扩展创新的范围。
这里,我们还必须正视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切实加以改进,尤其是要防止有些单位和个人“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创新的幌子盲干乱干。创新有其内在的规律和逻辑,任何形式的创新,都不是天马行空,都必须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只有基础扎实、底子厚实,创新才能取得好的实效。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4.
[2]袁贵仁.提高教育质量 [C]//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45—252.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 国发〔2014〕19号.
[4]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Z]. 教职成[2015]9号.
[5]本刊评论员.把创新发展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J].求是,2015(23):6—7.
[6]刘延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C]// 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4—46.
Abstract Problems are the contradictions in the objective world, which are the obstacles and constraint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stances. Problems exist everywhere at any time in any field, in which the pres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no exception. Only by finding out the key theory and practical problems which have the widest and deepest influence and real value, can the landmark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e reach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sic, core and vital problems relating to th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preliminarily searches for the main reasons of vital problems such as the definition of vocational layout, the necessity of research work and innovation direction of related development. Meanwhile, this article actively explores efficient solutions which are accord with the objective laws, and points out how to orient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at to do to proces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how to carry on the innovation for 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provides strong suppor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blem inquiry; the orienta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the connot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ffective innovation
Author Shuping Xu, (1958-), male, Research Fellow, Party Secretary of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Research direction: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 Taizhou, 225300); Yu Chen, (1979-), male, Lecturer, Vice director of Publicity Bureau of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Research direction: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 Taizhou, 2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