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包容性的若干思考

2015-04-29 08:16李海范树成
求实 2015年4期
关键词:包容性意识形态

李海 范树成

[摘 要]增强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对于丰富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整合各种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等具有重要意义。但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必须明确包容性的意旨,坚持正确的原则,科学选择增强包容性的路径。同时,应谨防借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包容性,宣扬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多元化、鼓吹意识形态领域自由化及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等错误倾向。

[关键词]意识形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包容性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5)04-0032-07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李海(1970-),男,河北邯郸人,石家庄经济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树成(1956-),男,河北辛集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选择。它对于丰富和发展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提升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扩大社会认同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求同存异,凝聚共识,整合各种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应当明确包容性的意旨,坚持正确的原则,科学选择增强包容性的路径。同时,应谨防各种错误倾向。

一、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包容性的意旨

明确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包容性的意旨,是制定和实施增强包容性的策略路径,是实现增强包容性目的,保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先进性、广泛性,使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基本前提。

(一)整合与映现不同阶层、群体及社会集团的多种意识形态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在我国现实社会中出现了各种新兴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不同阶层、群体和社会集团在利益诉求、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存在巨大差别,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多种意识形态的共存。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一方面要整合多种意识形态,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执政党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引领和规范多种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要使主流意识形态充分反映不同阶层、群体和社会集团的多样化合理利益诉求、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美国学者道格拉斯·C·诺斯指出:“大凡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以便能得到新的团体的忠诚拥护,或者作为外在条件变化的结果而得到旧的团体的忠诚拥护。”[1](P68)整合与映现多种意识形态有助于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度,减少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二)吸纳与借鉴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中积极合理的成分

在多元开放的时代条件下,社会意识形态成分复杂、结构多维、层次多样,其中既有主流意识形态,又有非主流意识形态。就非主流意识形态而言,虽有消极、落后的一面,但可以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其在表达方式、传播方式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契合度等方面的做法,可以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一方面要吸纳和借鉴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合理成分,以丰富充实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使主流意识形态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导,使其在价值取向上趋向于主流意识形态,使主流意识形态在不断变换的时代条件下,在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斗争中,能够始终居于主动地位。当然,对于非主流意识形态中的错误思想理论,必须坚决抵制和批判,以弱化和消解其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

(三)兼容并蓄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本身就是在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角度来看,善于包容、兼容并蓄,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成、发展和壮大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直接体现”[2]。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丰富和发展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要立足于日新月异的时代条件,以深邃的世界眼光、宽阔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气度,辩证审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吸纳人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精华,包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以及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等等。

(四)撷取国内外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新思路、新视角和新方法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及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深化,国内外学者开始从传统政治哲学视角意识形态,逐渐转向从文化学、符号学、社会学、解释学、心理学等多视角、多方法研究意识形态。尤其是当代西方一些学者,如英国社会学家汤普森、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等,将社会学、文化学、符号学、心理学、解释学等理论,引入到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中,为意识形态理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视角和方法。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也应包括对国内外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新的思路、视角、方法的吸收和借鉴。从不同角度审视、关照、解读意识形态,以拓展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视野,深化对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和建设。

概言之,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整合与映现不同阶层、群体及社会集团的多种意识形态,吸纳和借鉴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中的积极合理进步的成分,兼容并蓄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合理撷取国内外意识形态研究的新思路、视角和方法,丰富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扩大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度,以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生机和活力。

二、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包容性的原则及路径

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只有坚持正确的原则,科学选择增强包容性的路径,才能避免意识形态建设走入误区。

(一)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包容性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原则,是人们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与管控,坚持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第一,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个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3](P596)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鉴别各种意识形态的性质,厘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界限,为兼容并蓄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确立正确方向,提供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尤其在开放多元的现实社会条件下,各种错误、敌对的意识形态都包装着“合理化”的外衣,以“真理”面目呈现,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可以使人们认清各种意识形态的实质、目的,区分情况、区别对待,吸收合理因素、改造可用的因素、摒弃抵制不利的因素。

第二,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应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与管控。习近平指出:“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4]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但绝不等于不加约束和管控,绝不等于放任自流。如果任凭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不仅威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甚至危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因此,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包容性,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和管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这是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包容性应当坚持的一项重要制度和政治原则。

第三,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应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是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力量、统摄其他意识形态,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重要思想基础。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兼容并蓄其他意识形态的合理成分,应始终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势位”,同时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决不是允许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滋长,更不允许动摇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5](P788),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增强包容性应当坚持的重要原则。

(二)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包容性的实践路径

增强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应从国际国内客观现实条件出发,探索和创新增强包容性的可行性路径,才能真正实现增强包容性的目的。

第一,深入研究不同阶层、群体的诉求,吸收其中的合理诉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明显分化,传统的“两阶一层”结构被打破,中国社会出现许多新的社会阶层。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6](P32)多样化的社会存在必然产生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每一个阶层、群体都有自己不同的利益诉求和表达自己利益的思想意识。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就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不同阶层、群体的多样化利益诉求、思想意识和政治主张,倾听各方面群众意见,反映各方面群众呼声,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中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尤其对于反映和体现民生问题的利益诉求,要从实际出发,吸收容纳,以充实完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同反映不同方面的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才能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更具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第二,尊重差异,辩证分析,理性批判吸收多样化意识形态中的有益成分。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既要承认和尊重差异,又要包容和善待多样。承认和尊重差异,就是尊重人们不同的生活体悟和多层次精神需求;包容和善待多样,就是不简单地拒斥、排挤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要允许多样化意识形态的存在。这对于活跃社会思想,开阔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视野,扩大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具有积极意义。如果脱离我国的基本国情,不顾客观世界的新变化新发展,以教条化态度对待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势必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萎缩、表现形式的僵化。同时,要以实事求是、客观务实的态度,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对各种意识形态进行分析、鉴别,理性批判、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以推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完善和发展。

第三,关注各种新兴社会思潮,吸收借鉴其中的合理因素。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大变动、大变革,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变动不居、激荡碰撞、此消彼长。其中既有正确、进步、积极、向上,顺应历史前进方向的社会思潮,也有错误、落后、消极、保守,甚至腐朽、反动,与历史前进方向相悖的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应关注各种新兴的社会思潮,科学分析各种社会思潮,对其性质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以此为据,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社会思潮。对于反映人民内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和政治主张的社会思潮,要批判地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以充实和完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但无碍于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思潮,可以包容其非原则性的缺点和失误,以充分尊重人的多元化精神需求,尊重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多样性,当然也要适时加以引导、“矫正”,使其逐步融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洪流中;对于以“西化”、“分化”中国为目的,歪曲改革开放,否定中国革命历史实践,主张照搬西方政治制度,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社会思潮,则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加以批驳、反对。

第四,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多种意识形态进行改造性吸收。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对多种意识形态不能简单地兼收并蓄、求同存异,还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加工改造。其基本理路包括:对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生背景、形成机理、价值取向、本质目的、制约因素、传播途径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于不同的意识形态采取不同的改造策略,譬如对于非主流意识形态,可以通过利益映现、思想交流、价值认同、宣传教育等方式和手段,逐步消解或弱化其价值原则,引导其在价值取向上趋向于主流意识形态;对于反主流意识形态,既要深刻剖析、揭露、批判其错误实质,控制其传播蔓延,消解其对社会成员的消极影响,又要对其中“真”的内容做出新的阐释,“为我所用”。当然,意识形态改造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制定长期的战略方案。

三、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应谨防几种错误倾向

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4]。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应谨防借此之机,宣扬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多元化、鼓吹意识形态领域自由化以及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等错误倾向。

(一)谨防借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宣扬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与意识形态的多样性不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是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而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西化”、“分化”我国的理论先声。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多元化”论者主张,马克思主义不应占主导地位,应该放弃“正统”及一元化观念;应该把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思想、观点,甚至根本对立的意识形态并列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多种学说、思想观点中的一种来看待;其他意识形态应当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平等共存等等。其实质,是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最终目的是搞垮社会主义中国,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应谨防一些人打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旗号,给“多元化”贴上“多样和谐”的漂亮标签,宣扬各种意识形态“平等并存”,推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江泽民指出:“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7](P86)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主张放弃“意识形态上的垄断主义”,“给思想以自由”,实行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最终导致亡党亡国。前车之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二)谨防借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鼓吹意识形态领域的自由化

在思想文化领域,一些人打着“学术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幌子,鼓吹意识形态的“自由化”,把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和管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歪曲为意识形态“垄断”、“垄断真理裁判权”。其目的是使党放弃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和管控,消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应谨防一些人借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百花齐放”等,极力推行意识形态领域“绝对自由化”,使人们放弃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守和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与管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要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但并不是无原则、无界限地宽容和放任一切意识形态。在思想理论领域,不能搞思想禁锢,但也不能任自由化泛滥,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对学术问题,要提倡学术自由,平等讨论,相互切磋,辨清是非;对思想认识问题,要摆事实、讲道理,坚持正面引导;对于政治原则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胡锦涛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8](P318)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应警惕意识形态领域的自由化。

(三)谨防借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意识形态作为特定阶级、集团的思想体系,是该阶级和集团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在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基本政治立场和社会主张,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正是这种鲜明的阶级性特征,才从根本上把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同一切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区别开来。

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应谨防一些人借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鼓吹“意识形态应反映一切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混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原则界限,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没有阶级性的,但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以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对于‘差异和‘多样都有不同的标准和看法。对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而言,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被他们视为天然的敌人和威胁,为他们所不容”[9]。阶级性决定了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任何一种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只有坚持和维护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才能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李建华,姜国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N].光明日报,2008-03-04(11).

[3]江泽民.关于加强党校建设的几个问题.新时期党的建设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9]李方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0,(2).

责任编辑 郑百灵

猜你喜欢
包容性意识形态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包容性设计专题引介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包容性金融统计框架初探
企业文化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