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英国外交的文化传统

2015-04-27 06:43戴艳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化传统

【摘 要】外交是国内政治的扩展。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基本上取决于它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不仅对该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有着巨大影响,同样也决定着该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对外交政策的制定有长期深远的影响。因此考察与分析英国的文化传统,进一步挖掘它的深层次因素如地理位置、民族性格、 民族心理、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外交精英等,可以对英国外交活动的特征,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英国外交;文化传统;“光荣孤立”;均势思想

一、地理位置上的“光荣孤立”

就欧洲的历史来说,英国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国家,它的特别最主要是来自它的孤立状态,而它的孤立状态最初源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英国位于欧洲西北部、大西洋的不列颠群岛上,四面环海,隔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全境面积为24.42万平方公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多雨雾;煤铁资源丰富。正如世界地图册中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一道窄窄的英吉利海峡成为形成英国独特地理位置的关键。一方面它把英国和欧洲大陆隔开,使它的发展离开欧洲历史的主流,但由于海峡的狭窄,又使英国不能不受欧洲大陆的影响。另一方面,海峡的阻隔使得这个处于欧亚大陆边缘的岛国不易受到外敌的入侵,因此不必把心思和财力用在维持一支庞大的常备陆军上。这一点在“光荣革命”之后所颁布的《权利法案》中得到了印证,事实上英国从近代以来都未曾维持过一支庞大的常备陆军。没有强大的陆军也就不必担心国内某股政治力量拥兵作乱,这使得英国国内局势较少动荡,也使温和而开明的政治制度成为可能。

二、冷静理智、务实重行的民族性格

英格兰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其历史发展的背景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早期被罗马帝国跨海征服。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不列颠岛又成为西北欧种族斗争的中心。在中世纪北欧维京人的第二次征服高潮中,又融合进了北欧人的文化和血统。1066年,同时征服了法国诺曼底地区并被法国化了的维京人登陆英国后,英国才最后告别了被入侵的时代。多次残酷的海上种族入侵和种族清洗,使英国人在民族性格上趋向于冷酷无情和精明势利。但与此同时,北欧民族的个人主义原则——生产时,自力更生;打仗时,团结一心——对英格兰民族性格的塑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帝国荣耀——民族自豪心理

经过16世纪的宗教改革和政府改革,英国完全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实现了领域国家、民族国家与政治国家的基本一致,具有近代性质的英国主权国家便形成了,民族意识形成,民族的整体认同感开始产生,才谈得上政府对全国的统治,国家对外的独立。与这种民族的整体认同相伴而生的是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尤其是英殖民帝国辉煌历史,那种构建出比本土辽阔几十倍的“日不落帝国”和掌握世界海洋的绝对控制权的辉煌与光荣,使英国人产生一种根植于他们心中的民族自豪情绪。

四、独特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

(1)自由主义传统自由主义根植于英格兰民族文化中,正是通过对政治自由的倡导和维护,奠定资本主义社会的产权基础和确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秩序;也正是由于有崇尚自由的传统,所以英国在进入18世纪以后成为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发源地,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不仅成为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的正统经济指导思想,而且也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完整的价值观和伦理观。

(2)“均势”思想传统 均势思想主要是一种洞悉人性本恶、确信现实国家利益之争冷酷无情的现实主义外交战略选择。这种战略总是将对“小人之心”的预防、对现实威胁的谨慎应对和谋求竞争中的自身利益最大化等复杂因素,用理性的方式巧妙结合起来思考。

(3)现实主义与基督教普世主义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英格兰民族是一个注重现实利益的民族,在外交活动中也是如此,其外交政策大多建立在现实主义基础之上。

(4)重视感性知识、崇尚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 英国在文化传统上不同于欧洲大陆各国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即重视人的感性认识,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观察和实验。

(5)注重传统、因循保守的思想作风由于近代以来,英国人在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是一路顺风,少有挫折,因而使他们过分看重自己国家的经验,喜欢沉湎、陶醉于昔日大英帝国的光荣历史之中,形成了一种注重传统、因循保守的思想作风。这种作风是英国保守主义形成的深厚的沃土。

五、富有才干,善于因势利导的外交精英

一种外交政策的行为模式总是要由一些外交官的具体实践才能逐渐形成。英国在自己的海外扩展历程中,产生了一批受过良好教育、怀有自信、富有才干的外交精英,是他们把“均势”思想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方案应用到实践。以19世纪为例,从坎宁到索尔兹伯里,历届英国首相几乎都是设计“均势”战略的老手。当然这些外交精英得以积极开展外交实践的一个重要的保证因素就是英国的政治制度尤其是选举制度。在此制度下,政党及其领袖在大选中赢得多数票可以转化为议会里的绝对多数席位。

总之,地理位置、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一系列深层次因素为英国的外交活动打上了深刻的文化传统的烙印。这些在英国自成为主权国家后的对外战略的推行中表露无疑。可以说20世纪以前的英国对国际社会的组织和管理形式的认识和实践就是依靠发展自身力量和维持其他国家间的均势来保持自己的优势和霸主地位。进入20世纪之后,尤其是二战以后,英国已走向结构性衰落,实力大幅度下降,英国面对各国实力的崛起,再扮演高姿态的均势维持者的角色已不可能,因此它整个20世纪中的外交政策基本上是不断地调整外交目标,以适应自身日益下降的实力和地位。世界大战使人们对和平的渴望愈发强烈,远程导弹、核技术、远程技术等一系列科技进步的成果也使得海洋这一天然屏障所能发挥阻隔作用越来越小,武力冲突不再像以前那样成为国家间互动的常态。在这种局势下,英国对国际社会表现出了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是积极调整适应。在非殖民化浪潮中它成功地把前大英帝国的大部分殖民地改造成了一个自愿结合的英联邦组织,从而维系了与新独立国家的纽带,与美国保持亲密友好的强有力的特殊关系成为战后历届政府的一贯政策;尽管不情愿也不心甘而且动作迟缓,但它还是加入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大英帝国情结挥之不去,这个以“绅士风度”著称的国家始终不肯自降身份,保持着一种优越感并以一流政治大国自居。大英帝国的幅员和人口仍可勉强支撑起它的大国形象;英国的语言和文化永远是它保持地位的一个筹码;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是其政治上的一张王牌;军事上,它仍然具备向遥远地区派遣小规模装备精良的军队的能力与核威慑能力;悠久娴熟的外交传统带来的国际影响为其在国际社会的立足拓展了空间。在撒切尔(1979-1990年在位)和梅杰(1990-1997年在位)的保守党政府和布莱尔(1997-2007年)和布朗(2007-至今)的新工党政府的领导下,英国人实际上重新阐释了国际利益的内涵。如今他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国家利益就是使英国能够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政治经济中成功地参与竞争。在这种对国际社会制度变化的认可及适应的过程中,英国文化中的现实主义色彩和绅士风度依然清晰可见。

参考文献: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2]王福春,张学斌.《西方外交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3]潘一禾.《文化与国际关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作者简介:

戴艳(1984~),女,北京人,民族:汉,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交学,公关与传播方向。

猜你喜欢
文化传统
出门为何“东向看”?
形似神殊:“分”与“权利”“义务”辨异 
文化传统:历史理解的一个视角
浅谈清教主义思想与其对于美国早期文学的影响
浅谈设计艺术史中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文明体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无法挣脱的藩篱
继承和发扬根植于民族血液里的创新精神
情感与社会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原则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