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芳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小学课堂上,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回答问题的景象,进入初中学习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课堂开始变得安静。到了高中,在普通的课堂就很难看到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现象。对此,我觉得应该从学生和我们老师自身寻找原因:
一、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的原因
(一)学生课堂不积极回答问题可能有以下原因
(1)班里整体的学习氛围沉闷、不活跃,有一种从众心理,别人不回答,自己也不回答提问。
(2)学生对问题答案的正确性没有把握,没有自信,怕回答错被老师批评或被学生嘲笑。
(3)自主学习能力差没有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上很被动,不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习惯。
(4)学生性格内向、胆小,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老师又不经常让他们回答问题,时间久了就完全失去了积极性,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5)老师平时总是喜欢让优等生回答问题,久而久之挫伤中下等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6)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知道就行,站起来回答怕别的同学说逞能、爱出风头。
(7)老师提的问题太难或者模糊不明确,不知如何回答。
(8)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二)老师自身可能导致学生课堂不积极回答问题的原因
(1)老师的表情太严肃,没有亲和力,与学生之间产生距离,学生不敢回答问题。
(2)老师讲课枯燥乏味,没有风格,不能吸引学生,学生对所讲内容没有兴趣。
(3)老师提的问题不明确,学生没有思考方向。
(4)老师提问时老师对待回答问题的学生没有进行鼓励性评价,影响到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5)老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急于完成教学任务。
(6)学生对该科老师的喜爱程度。
那如何调动高中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呢。我觉得关键在于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但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我们老师应该要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二、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的对策
(一)方式从“会的举手”到“不会的举手 ”
在以往的课堂,我们总是喜欢说“哪位同学有了答案,请你回答”。这样的话,很多基础不好的同学就懒得思考,认为反正我也没有答案,我不举手老师就不点我,久而久之,遇到问题,这些学生采取的态度就是逃避和无视,课堂也因此沉闷、低效。但如果我们能一反会的举手的做法,改为不会的举手,即在一个问题提出之后,让认为自己不会回答的学生举手示意,让会的学生则无需举手,教师会在没有举手的学生中叫人回答。这样做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问题一旦提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得认真思考,确定自己会与不会,不会出现以往那样由于侥幸而懒于思考、注意力分散的情况,至少不会太普遍。然后,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评价让学生感觉无论自己回答得怎样,只要认真思考,自己应该是“安全的”,都可以很体面地坐下去。让学生理解回答得对、错都是正常的。
(二)鼓励从“幼稚”到“成熟”
随着赏识教育的深入,很多教师开始在课堂上大力的表扬学生,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语:“你很棒”,“非常好”,“大家给他点掌声”之类的。然而,很多高中生对此却不领情,他们认为教师的这类语句非常幼稚,他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评价。我认为这跟他们的心理特点是有很大关系的,他们渴望得到来自成人的肯定,更渴望教师、家长把他们当做成人来对待。如果我们把刚才的句子改成“你非常有成为牛顿第二的潜力啊”,“你提出的这个观点可以作为课题进行深入探究,课后我们一起探讨下”。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鼓励的语言更成熟一些的话,他们在欣然接受的同时一定更会更踊跃的思考和回答。
(三)提问从“脱口而出”到“巧妙设计”
学生上课不举手,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问题设计的质量不佳。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着眼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更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巧妙地设计教学兴奋点。 首先,要把握好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问题设计难度过大,指向性不强,会让学生不敢作答;设计得过于简单,没有什么思维价值,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又会觉得不屑于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让学生人人能回答,同时又能够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不同水平的回答,也就是说不同的人思考的层次可以不一样。其次,要少一些提问,多一些阅读思考与合作学习。中学教学内容多,教师设计的问题太多,必然会为了追求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阅读教材和思考的过程。没有独立思考就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将流于形式,质量不高。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细致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错误率就会很高。时间一长,挫伤了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在探究式学习中成为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