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
【摘 要】“熟读诗书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精思,子自知”,这些前人智慧的结晶无一不在传达一种讯息,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新课标选择“诵读涵泳”作为教学的策略和审美教育的方式,既彰显了课改的人文理念,又让广大教师认识到了它本应具有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诵读
朗朗的读书声曾经是校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可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这道独特的风景线已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想重温儿时的读书情景已成为一种奢望。过去的私塾里,老师教学生都是先读先背,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而现今的语文教师不得不正视的教育现状是诵读在课堂的比重太小。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诵读的“呼”与“ 唤”中,让文意,让思想,自觉地生发出来!
一、教师要认清高中阶段诵读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课程承担着继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使命,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理应充分发挥朗读的多种教学功能。对此,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部分均给出了相关表述。如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方面的课程目标中,新课标提出了“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目标。该表述既表明了新课标有关高中生朗读能力语音层面、技巧层面、言语表达层面的新要求,同时也包含了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所具有的多面教学功能的认定,即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感悟文章、生成深层次的主体体验并形成个性化的言语呈现方式。进而言之,这也意味着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重要地位的高度认同。
二、要准确理解“诵读教学”的本真之义
我们以诗歌教学为例,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中,诗歌诞生最早,普及最广,成就也最高,对整个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均属名篇佳作,文化内涵丰富,都有较高的思想性。因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诵诗言、入诗境、品诗味、感诗情,把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习鉴赏融于一炉,就能使学生在愉悦中受益提高。
诗歌遣词造句凝练、含蓄、优美,节奏鲜明,讲究变化,富有音乐美,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鉴于诗歌本身具有形之声的特性,故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宜于诵读。针对诗歌语言的特点,从诵读入手,让学生感受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音字咬合之中,感受李清照顾盼期待、悲惨忧郁的凄凉心境;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长短错落之中,感受 “谪仙人”李白的豪放过人。君不闻“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君不闻“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一个是柔笔抒情,一唱三叹,写离愁别绪;一个是引吭高歌,怀古思今,抒报国之志。在读中寻找情感的交汇点,在情感指导下寻求朗读的切入点。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想其神态,仿其语气,品其心态,在这样的情感下,又怎能不神思飞扬,沉浸在与作者的情感的交融与共鸣之中呢!诵读使静止的诗变成听得请、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可以将学生更快更深地带入诗境,去领略那震撼人心的音乐美、图画美、思想美。反复诵读,于有声去体味无声的文字、真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在诵读感受美的基础上,入诗境,把诗的意象具体化、形象化,领悟诗作的言外语、画外音、景外语!撞击出心灵的共鸣!
语文学科特点要求语文教学要富于直观性,即比抽象思维更多的形象思维,比科学主义更多的人文主义。语言直观是直观性教学的手段之一,诵读属于语言直观。诵读使静止的诗变成听得请、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可以将学生更快更深地带入诗境,去领略那震撼人心的音乐美、图画美、思想美。反复诵读,于有声去体味无声的文字、真挚的情感,走入诗境,撞击出心灵的共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可以为教师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的放在感官的前面。”意思是说,学习知识要尽量的直观。要尽量的让更多的感官去感受体验知识。朗读将书面语言转化成了出声的口头语言。它再造了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传导了浓烈的感情因素,它以声明理,以声传情,它确实可以把作品的结构和内容、特色和风格等诸多东西,放在学生们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的面前,可以帮助学生于诵读中,眼到、口到、耳到,终能心到。
夏丏尊先生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用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这段话中,赤、夜、田园、春雨、新绿、落叶等词语,字面的意思是确定的,朗读者要想理解丰富的内涵,就不能只对字词的字面意义作一般的了解,而要对词句字内字外的含义,包括情趣、韵味、色彩、意象、音调等等的敏捷的领会,品味出词句的语境,才能得到真切的感受,才能透过字面发现更多的东西。
可见诵读不仅仅是简单的识字过程,它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也是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促进学生由书面语言向口语转化、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表达能力的一种最具特色的教学策略。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新课标语境下的“朗读”实际上是指向一种可以不断生成教育意义和教学功能的“教学状态”,其本真之义在于:朗读教学即“在朗读中教学”。它将是一个以朗读为基础、以诵读为延伸、以涵养为心态背景的教学流程,一个文心、师心、学生的求知之心与外在课堂环境水乳交融的具体教学情境。在这一状态中,朗读与体验并行,想象与创造交织,多主体平等对话,学生的心灵得到化育,教学意义尽在其中,教育宏旨亦有望得以实现。这无疑是一种圆融的教学境界。
新课标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是也必须是“美的教育”“寓教于乐”的教育,而诵读涵泳恰恰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能够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铺就一条科学的道路。因此,在新课标理念下,诵读不但应该是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不可须臾或缺,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也是形成语感的基本手段。教师必须明确朗读教学的特点、要求并掌握一定的朗读训练的技巧,及多种诵读训练的方法,在诵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叶老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可以说,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诵读,科学地进行诵读教学,使师生的诵读具有声请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学及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
让我们在诵读的“呼”与“唤”中,重现语文文字之美!
参考文献:
[1]韩向东.还语文课堂以琅琅书声.辽宁教育,2000.5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4月刊
[4]《语文教育学》张红苓著1993年8月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