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动与静”的合理掌控

2015-04-27 09:28江苏省海门市四甲初级中学肖雪娟
中学数学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五边形动手新课程

☉江苏省海门市四甲初级中学 肖雪娟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动与静”的合理掌控

☉江苏省海门市四甲初级中学 肖雪娟

数学教学有多种方式,这是从教师为主体地位而言的.从学生实践角度来说,一般以是否需要学生动手实践来分辨,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动”与“静”.加强动手数学与理论数学应该是中学数学基础教学都需要抓的两个方面.从新课程数学教学的实施来看,我们努力在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提高了以学生实践为主的动手数学,这一理念已经在教师课堂教学中有了长足的体现.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陈乔处长将其总结为:“低年龄段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既要保持我们数学教学一贯的优良传统双基教学,也要利用现阶段信息化手段的丰富性,将课堂教学的动和静良好的整合,这是符合时代需求的数学课堂.”笔者以为,学习理论数学和抓好实践数学成为新课程数学教学的明确指导方向,这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合理地在教学内容中选择合适的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动静结合教学成为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

一、动静结合教学的缘由

笔者以为,从学生为主体出发的角度而言,教学必须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触发学生学习的热点,仅仅依赖传统“静”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其原因在于:

(1)“动”数学和“静”数学需要良好的整合实施.以往我们关注更多的是静教学,因为学生用心聆听、专注理解,将课堂效率最大化是课堂教学的追求.新课程实施后,我们发现静教学在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兴趣、学习激情,因此,我们千万不能要求学生一味地以被灌输、聆听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苏霍母林斯基说:“不让学生犯错、不给学生实践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你的教学对象是人,是具备不同思维的人,灌输式教学带来了应试效益的最大化,也带来了创造力的最大磨灭.”鉴于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学情,动静结合教学实施是比较合理、正确的选择.

(2)培养时代需要的全面性人才:“动”数学和“静数学”,以往认为是建构主义教学和传统双基教学的代表典范,往往不可融合.从时代发展来看,既需要有着扎实基础的人才,也需要有动手实践能力极强的人才,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基础教学发展来看,数学是两者交替培养、融合的典型学科,既不同于其他理科完全注重实践实验,也不同于以往一味解决形式化的数学,走在两条路上不停变换是时代对学生培养方向的需要.

二、动静结合教学的探索

从现阶段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笔者发现公开课往往呈现出这样的教学情境:教师用极强的情境引导教学,甚至不惜使用各种视频、图形、音乐来刺激学生的思维,给出问题请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索,但是往往学生对于这样的动手实践探索无动于衷,没有效果也没有探索成果.这就是典型的伪探究!伪动手!常态课我们又认识到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教师把问题一道一道地在黑板上进行讲解,有些问题给出了漂亮的多种解答方法,整堂课就是不停地讲、不停地写,至于学生感受如何则是不闻不问,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依旧存在我们身边,对于动和静的偏向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使设计目标与教学任务相距甚远.我们多次听到人教版编者章建跃老师提出新课程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口号是一句空话.如何才能实施动静结合的教学呢?

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下列几个环节:

(1)教学设计的掌控:要让学生动静结合起来,首先教师对于教学的设计是关键,这里涉及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紧跟时代步伐,是否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建构知识的形成.

(2)交替使用的一致:笔者认为动与静是教学的双通道,不应像单摆一样来回摇晃,当情境、操作等动数学实现之际,我们应静下心思考其背后的数学本质,当理解静数学之后要向更形式化的数学结论前行.

(3)尊崇设计的理念:笔者以为动和静应该是融合贯通、交替前进,避免整堂课一直不停的探索或教师一讲到底的全静,这些都是极端不可取的,笔者将其理解的设计分解为如图1所示的步骤来实现.

图1

案例静中有动,动中求静——“图形的位似”教学.

从教学实施角度而言,笔者认为教学设计需要因材施教.相对于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需要设计的时间相对多些;若课程内容偏重数学知识的运用,则更多以“静”数学来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动静相结合?由图1可知,从新知授课到作业练习,教师渐渐从静到动进行着角色转变,学生也渐渐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动静结合,笔者以“图形的位似”教学片断为例进行说明.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拿了两个正五边形,一个较大,一个较小,请问这两个相似的正五边形是不是位似图形?

设计目的:位似图形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特别难以理解、过于形式化的数学概念,因此,笔者认为这一数学概念教学不能仅仅让学生单一的记忆和模仿,必须从新知内部让学生感受这一知识理解的过程,因此笔者设计了下列“动”数学的过程,以期通过合理的“动”—“动”中产生思考—获取应有的“静”—自主辨析反思学习,将动静教学进行了合理的整合.

生:不是位似图形.

师:那我们来做一个数学实验尝试下.同学们手上有两种不同大小的纸片,一种是较大的正五边形,另一种是较小的正五边形,各有若干张.把同学分成10组,请大家分组尝试,每组各取一张较大的五边形和一张较小的五边形,通过改变两者的位置,使其构成位似图形关系.请你将它们粘贴在练习本相应位置,将对应点用虚线进行连接,并找到位似中心.请大家在十分钟内进行尝试,看看哪组可以得到较多的研究成果.

设计目的:数学实验是“动”的最优良的体现,学生对于数学动手操作是比较热衷和喜欢的,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学习最好的过程是亲身感知,那种传统的一个定义三项注意的方式既低效又不科学,学生通过十分钟的动手操作明白的不仅仅是上述知识,更提高了其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运用能力.

接下来,动手操作结合分组合作,把知识的探究与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之中.把枯燥的、抽象的知识通过游戏活动,动手摆一摆,把问题简单化、直观化,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再结合位似的定义,请各组同学分别总结他们的发现,并说明其道理.同时让学生比较各组之间的发现,并引导学生用更加精练的语言来表述和概括他们的发现.从而将教师的“直接传授”转化为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归纳,变“被动”为“主动”.接下来教师在几何画板环境中调节其中一个五边形的位置,从而得到多种位似情况,下面是截图:

(1)两个位似五边形在位似中心的同侧,如图2;

图2

(2)两个位似五边形在位似中心的两侧,如图3;

图3

(3)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内部,如图4;

图4

(4)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边上,如图5;

图5

(5)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顶点上,如图6.

图6

说明:学生分组探索出了五种不同的情形,其思维创造力令我们惊讶.笔者将其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一一呈现出来,增加了学生对于“动”活动获得的知识直观感受,并且请每组学生代表讲解了位似图形成因,将“动”之后的“静”表述的一览无遗.从如今教学的实践来看,以多媒体教学辅助传统教学的方式渐渐为数学教学所吸纳,这样的“动”才是有生命力的、有形式化数学本质所支撑的,“动”之后的“静”才是体现了数学知识在表象之后的严谨性、抽象性,对于学生思维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形象的过程,在其学习过程中激发了其学习的兴趣,加深了数学知识学习一般化步骤的操作,对于数学运用意识和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动静结合对于教学的思考

从新课程理念而言,“动”数学是其理念最直接的反馈.但是这个“动”也需要相对性,我们也需要“静”.心理学研究表明: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是低年龄段学生学习最合适的时间控制,在四十五分钟内的教学方式既不能一味的紧凑、高亢,也不能沉闷、乏味,否则对于知识的吸收都是不理想的.

教育心理学体系创始人桑代克的研究表明,动与静相结合的教学与学生年龄层次之间的关系犹如一种函数模型,越是年龄层次低的学生,“动”教学需要做的工作就越多,越是年龄层次高的学生,“静”教学更适合开展.对于处在年龄层次较为中间的初中学生而言,笔者认为要合理设计,既有动又有静是最符合初中生心理认知结构的.

综上所述,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深刻地牢记:天底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活动,也没有所谓最完美无缺的教学活动.对某一种具体的教学目标、某一类实际的数学教学内容、某一个特定班级学生不一定只有一种教学活动模式的存在,而是必然有多种教学方式可供选用.但不论“动”的教学活动设计,还是“静”的教学设计,都必须是在教学目标的清晰指向之内.因为教学目标是支撑数学教学高效活动的根本,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并且与学情匹配的教学目标,那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势必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会必败无疑.因此,我们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特点等诸多方面来考虑,灵活地进行选择“动”“静”与组合“动”“静”,这样才能实现最优化的数学教学过程.

1.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思明,白永潇.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H

猜你喜欢
五边形动手新课程
我也来动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密铺五边形,数学史上的最强家庭主妇
折纸体验馆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动手画一画
基于Durer五边形的复杂网络特性研究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