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明
(温州市苍南县金乡中心卫生院 温州 苍南 325805)
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对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是临床常见的骨折[1]。此次研究主要观察了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实施中西医结合功能锻炼的效果,具体实验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各38例。实验组中男性有22例,女性有16例,年龄范围在43 -78 岁,平均年龄为(59.27 ±4.67)岁;在常规组中,男性有21例,女性有17例,年龄范围在42 -79 岁,平均年龄为(60.12 ±4.58)岁。经过详细诊断,两组患者在受伤原因、受伤情况、并发症情况以及年龄、性别等各方面的资料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在患者完成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手术后,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方法。常规组采用常规的术后处理,并指导患者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而实验组患者在完成手术后,采用与常规组相同的处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中西医节后功能锻炼,术后两周对实验组患者实施中医手法以及中药熏蒸的方法,恢复患者的腕关节功能。在患者手术结束后,对患者的患肢实施冰敷疗法这可以为患者进行止血和消肿。同时,将患者的患肢抬高,使用静脉泵促进静脉回流,腕关节进行被动屈伸活动,收治进行主动握拳、屈伸锻炼。在指导患者进行腕关节屈伸活动时,要积极根据患者的具体恢复情况,确定腕关节活动的幅度。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患者实施骨伤治疗仪促进组织修复和超短波治疗仪软化患肢僵硬组织,并且采用中药熏蒸的方法,煎熬中药,将熬出的药液导入盆中进行熏蒸,早晚各一次。与此同时,还需要适当地施加中医手法,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松懈粘连组织。
术后4 周、术后12 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记录两组患者背伸活动度、掌屈活动度,前臂旋前角度和旋后角度以及桡偏角度。腕关节活动度采用改良Mcbirde 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通过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相关数据利用x2和t 值进行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实验组患者术后在第4 周和第12 周的腕关节活动度明显要高于常规组,实验组患者的康复时间为(8.12 ±0.65)周,而常规组患者的康复时间为(11.96 ±0.32)周。同时依据改良Mcbirde 评分标准,实验组和常规组患者的术后12 周优良率分别为97.37%和78.95%,实验组的术后康复的优良率要高于常规组,且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注:两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在相对应的时间点比较,P <0.05。
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对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患者出现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时,往往会出现桡关节不平、掌倾角和尺偏角减小,并引发创伤性关节炎等问题[2]。采用早期中西医结合功能锻炼对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的腕关节功能康复,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腕关节功能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的腕关节康复质量。在实施中西医结合功能锻炼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患肢情况,对患者采取适当的冰敷疗法,抬高患者的患肢,对患者的患肢进行中医手法,松懈粘连,恢复患肢周围软组织的弹性,并通过被动屈伸、旋转腕关节和握拳等活动,同时配合中药熏蒸等方法,促进腕关节功能的康复,提高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腕关节活动度、康复时间以及康复效果上都要由于常规组,这表明早期中西医结合功能锻炼对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拆术后的腕关节功能康复,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与前人的相关研究结果完全吻合[3]。这充分说明早期中西医结合功能锻炼对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拆术后的腕关节功能康复的可行性。
综上所诉,早期中西医结合功能锻炼对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的腕关节功能的康复,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有利于患者软组织、骨折愈合的恢复,缩短患者腕关节的康复时间,提高患者腕关节的康复效果,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和应用。
[1] 刘新焕,蔡建平,张贤,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研究述评[J].中医学报,2013,12(02):78 -79.
[2] 李开静,李永斌,何忠.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2,23(08):49 -51.
[3] 项浩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5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2,08(12):124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