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荣
(贵州省福泉市人民医院 贵州 福泉 550500)
腹腔镜手术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微创方法,利用腹腔镜及其相关器械进行,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痛苦小、切口小、恢复快等优点,是外科发展的总趋势和追求目标。目前,腹腔镜手术用于大部分普通外科的手术,如胆囊切除、阑尾切除术、结肠切除术、疝气修补术、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肾上腺切除术,还有卵巢囊肿摘除、宫外孕、子宫切除等等,随着腹腔镜医生操作水平的提高以及腹腔镜技术的逐步改善,几乎所有的外科手术都能采用腹腔镜手术[1]。本文选取我院1451例腹腔镜手术案例,对其并发症进行回顾分析,并讨论起防治手段。现将其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122例,其中男486例,女636例,患者的年龄为19-82 岁,平均年龄41.3±3.9岁。共进行术式9种,具体见表1。
表1 术式及例数
1.2 麻醉及手术方式:采用芬太尼、卡肌宁、安定及异丙酚等进行麻醉,临床所有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均选脐周缘做第1穿刺孔,由此进镜检查,而其他穿刺孔则根据不同术式而选不同穿刺点。术中监护心电、血氧、气道内压等,手术平均用时75分钟,术后1-2天恢复饮食。
1.3 并发症处理:对于并发症的判断主要根据相应症状的诊断标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术中手术、再次腹腔镜、保守治疗、开腹手术等手段进行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α=0.05,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概况:1122例经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中,有68例患者出现慢性并发症,发生率为4.69%。腹腔镜特殊并发症、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他并发症,分别占42.65%、51.47%、5.88%。具体并发症的发生率占前三有出血、血管损伤和皮下气肿。针对多数并发症,采取保守治疗,此外术中手术2例,再次腹腔镜6例,开腹手术2例,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康复出院。具体详见表2。
对于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一直以来都是临床上的研究热点,对其并发症及其防治的分析讨论,有利于腹腔镜手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临床上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分为三类,其中手术相关并发症和其他相关并发症在其他手术方式中也较为常见并。手术相关并发症和腹腔镜特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本研究中分别占51.47%和42.65%。已报到的各项具体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同,但出血、血管损伤和皮下气肿、脏器损伤等发生率较高,本研究中出血、血管损伤和皮下气肿的发生率的居前三,与其他报道结果相似。腹腔镜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已有报道说明和手术类型及难度、术者手术经验、患者腹部手术史等有关[4]。
根据腹腔镜常见并发症及其高危因素,有针对进行防治十分关键。腹腔镜特殊并发症中穿刺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有气针及第一Trocar穿刺为“盲穿”、腹膜后血管位置的变异、有腹部手术史以及穿刺技术。针对穿刺并发症,若腹膜后大血管的损伤应开腹手术处理,腹壁血管的损伤可压迫﹑缝合或者电凝,而大网膜或者脏器血管损伤可电凝止血或者缝合止血,术后腹壁血肿可进行保守治疗。掌握手术适应症,提高手术技术是积极预防穿刺并发症的关键。气腹相关并发症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若有气胸或者气栓应马上停止手术,输液、吸氧,必要时穿刺排气。手术过程中应明确气针进入腹腔内再充气,同时形成气腹时充气速度不宜太快。腹部手术史、胃肠胀气、腹腔内粘连针、穿刺技术差或者能量器械使用不当均可能造成胃肠道损伤,若术中发现的破裂,可进行腹腔镜下或者开腹修补,术后高度怀疑肠道损伤者,应及时开腹探查。手术以全麻为首选,有利于手术的放松以及术中的监测,此外气腹的压力不宜过高,以不超过16mmHg为宜[5-6]。对于切口疝应行手术修补,主要预防腹壁切口的感染。神经的损伤则进行保守治疗如针灸或者理疗,一般可自愈。
表2 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手术并发症是各类术式的共同难题,医者应熟练掌握手术指征和能量器械的使用,提高手术技术。由于腹腔镜手术的特殊性,了解其并发症的类型、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原则,并掌握其预防措施,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1] 亢文,董继兴,范长青等.腹腔镜手术1467例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2007,18(3):135-137
[2] 周红,王卫星,黄顺荣.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J].医学综述,2009,15(5):742-745
[3] 冷金花.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以及预防措施[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6):50-56
[4] 冷金花,郎景和,李志刚等.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2,11(6):430-433
[5] 雷海录,张康泰,陈勇等.单中心1872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分析及预防处理对策探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3,9(2):79-81
[6] 郑民华.我国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现状和防治对策[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9):679-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