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与再造

2015-04-20 17:08于继胜
人民音乐 2014年8期
关键词:鄂伦春人鄂伦春鄂伦春族

于继胜

鄂伦春族生活在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稀少的民族之一。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鄂伦春族民间歌曲——“赞达仁”。“‘赞达仁鄂伦春语中含有山歌、小调的意思。在某种意义上它可泛指歌舞以外的一切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词“赞达仁”,另一类是无词“赞达仁”。这两种形式是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习惯和萨满信仰中发展而来的,已经深深地融入到鄂伦春人的生活当中,成为鄂伦春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今,鄂伦春族文化的变化发展以及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原生态的乡土音乐文化是怎样适应社会的?鄂伦春族民间歌曲的延续力和外界的冲击力使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带着问题和思考本文将通过鄂伦春族音乐文化来诠释这一音乐事项发生的种种变化,从而剖析其文化的变迁与再造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一、乡土生活中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延续

民俗学家认为“传承性是指民俗在约定俗成之后,即人相袭,代相传,今俗袭古,古俗沿今,具有承袭性和相对稳定性。它往往反映着对历史上某种经济形式及其残余的依存性。”以黑龙江省鄂伦春族“赞达仁”为例,赞达仁最初是劳动人民在生活闲暇、狩猎归来、上山采集、生产劳动中自娱自乐时唱的歌,是与鄂伦春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习俗和信仰习俗中发展而来的,它已经融入鄂伦春人的生活中,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鄂伦春族“赞达仁”其价值取向对鄂伦春人的生活方式起着深远的影响,同时这种价值取向起到了凝聚民族向心力的作用。如今鄂伦春族“赞达仁”音乐文化传承呈现出以下特点:

“历史的经验千百次的证明了:乐于接受其他民族特性兼并包容,是有利于本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的;闭关自守、坐井观天、孤芳自赏,追求本民族文化的所谓的纯洁性的任何幻想,都只能是一抱残守缺、甘于落后的表现。”鄂伦春人传统的家庭式教育使得儿童在不知不觉中父母及其亲属用多元手段——生产生活、舞台演出、学校教育、传承人讲习班——教子女唱“赞达仁”,然后再从子女接受知识的反馈情况再决定下面要教的内容。这种多元形式的教育,不仅使子女从许多歌词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也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感和对本民族民歌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心里打下了作为鄂伦春人必须学自己音乐文化的烙印,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和技艺基础。这种起着先导作用的家族传承模式保证了“赞达仁”的延续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的变化,鄂伦春人在传授传统鄂伦春族“赞达仁”的时候也会吸收和利用现代的科技、教育所带来的文明。鄂伦春各个聚居区涌现出一些音乐世家,这是传承鄂伦春族民族文化最好的体现。关氏家族就是生活在大兴安岭白银纳地区的典型代表。

2006年,关金芳等人在呼玛县政府的扶持下成立“白银纳乡鄂伦春族民间艺术团”,艺术团成立8年以来一直本着弘扬鄂伦春族民族艺术文化的宗旨,利用业余时间讲解并传授鄂伦春族民间艺术,包括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手工艺等艺术形式。虽然人员流动性很大,资金困难,服装道具基本都是自己动手制作,但是为了宣传鄂伦春文化艺术团的成员们都在积极努力付出。多元一体格局的有机整合方式以及产生的社会效应,都会直接影响赞达仁的传承,在地方政府多方面支持下,拓宽文化持有者与多元一体格局结合的形式,例如:文化部门举办中国各民族民歌比赛、讲座等结合形式,使得鄂伦春族音乐文化得到新的发展和延续。

鄂伦春族“赞达仁”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制度文化环境的变迁、精神文化环境的变迁呈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新局面,新时期正以特有的方式传承着。歌者可以说是鄂伦春文化的传播者,民族聚居区经常举办各种节庆活动,民间歌者都会在这些场合唱本民族的歌曲,如2008年12月在漠河举办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歌舞服饰展演活动;2009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举办的第十八届“古伦木沓”节;2012年8月6日黑龙江省首届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等。在这些活动中,歌者在传播鄂伦春族音乐文化上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随着网络和电视公众媒体的出现,人们进入了“Internet”时代,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网络媒体已经成为鄂伦春人传播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重要载体。以下是网络上关于鄂伦春族民歌“赞达仁”的视频,由于网络内容资源丰富,只举例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视频:雷佳演唱《出色的歌手》、鄂伦春自治旗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美丽的鄂伦春》、中国民族歌舞——鄂伦春族、白娟演唱《祝福》、白娟演唱《祝福》。另外,各地方电视台也会做一些关于鄂伦春族音乐文化的宣传片,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音乐以及对外宣传片等。每年的哈尔滨国际贸易洽谈会都会有黑河地区鄂伦春民间艺人表演传统音乐和民歌,起到了宣传民族文化的作用,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融合。

二、城镇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鄂伦春族在进入复杂社会时,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改变使得“赞达仁”这种上层建筑也随之改变。近些年来,鄂伦春族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地方经济,其中也包括传统音乐文化的重建,在一些老艺人的带领下,建立了鄂伦春族风情园、民间艺术团,每年还在各地举办古伦木沓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展示鄂伦春族“赞达仁”的平台。新时期鄂伦春族“赞达仁”的概念发生了变迁:首先,“赞达仁”是在家族传承、社会传承的基础上流传下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承还在继续,但传承方式发生了变化;其次,形成了具有“鄂伦春族风”的调式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旋律高亢、节奏鲜明,内蒙古地区和黑龙江地区形成了各自的特点,这与鄂伦春人生活的地域有着很大的关系;再次,近年来创作的符合鄂伦春族整体风格的“赞达仁”曲调基本离不开传统固定调,但加入了新的元素,主要表现在新的作曲技法的使用和歌词的与时俱进;最后,演唱上还保留着用母语演唱,出现了汉语与鄂伦春语对照演唱,由单一的独唱形式发展到多人演唱,多声部演唱,演唱地点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自娱自乐形式转移到了各种大型活动、民族节日和演出中。如今的鄂伦春族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是多元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endprint

在抢救和保护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由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黑龙江省各个民族的文化遗产进行评估,制定了申报名录的基本条件,即“突出黑龙江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代表性及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80年以上的传承史;传承谱系清晰,传承人具有代表性;项目处于濒危状况”等标准,对这些申报名录的民族文化进行了评估和审核,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赞达仁”被列为其中。这项保护工程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重视,尽管这些音乐形式已经失去了其社会功能,但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形式得到了再现和重建。

鄂伦春族比较有威望的民间艺人或者民间歌者,这些“局内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有了新的认识并逐渐觉醒,他们不仅被本民族的人认可,还得到了研究其音乐文化的人的认可,其中包括民族音乐工作者、广大音乐爱好者、学校的科研机构等。在传承方面,鄂伦春人普遍认为自己的音乐文化在慢慢流失,因此在本民族的族群中家族传承显现的尤为重要。他们认为这种传承方式是最直接的、最有效果的,开始有意识的传承和教授。这种族群内“局内人”的重视得到了本民族人的认可,在多元文化变迁中鄂伦春族传统音乐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鄂伦春族“赞达仁”的教育与传承是以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基础的,鄂伦春族人口较少,从传承人的年龄来看一般是50--80岁之间,如:中国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莫宝凤、最后的萨满关扣尼、原大兴安岭地区红十字会副会长关金芳、多年从事鄂伦春民间音乐收集和整理的孟淑珍、黑河地区讲唱民间故事的吴瑞兰这一代人,他们大多精通鄂伦春语,女性偏多,趋于老龄化,音乐的发展出现了断层。“赞达仁”音乐与发展的社会中的音乐有着明显的反差,这就需要民族学工作者唤起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保护意识。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近年来对鄂伦春族民族音乐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传承和挖掘工作。2007年至今多次举办鄂伦春族传统音乐讲习班,在学习班上,鄂伦春族民间艺人和专家探讨怎么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族音乐文化,并在学习班上教授“赞达仁”的发音和曲调。2008年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申请了国家数据库专项课题: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系统,这个系统把鄂伦春族的相关音乐资料整理并建立了音频数据库以供今后研究和宣传鄂伦春族文化。鄂伦春族民歌要从娃娃抓起,政府在当地民族中小学中开设少数民族音乐课程,课程一般由鄂伦春族音乐传承人和当地音乐老师讲授,这样强化了学生对本民族民歌传承和保护的意识,提高了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关怀。

结语

本文以鄂伦春族赖以生存的民间歌曲“赞达仁”为研究对象,从赞达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延续以及在新时期“赞达仁”的变迁与再造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剖析。在传承与延续方面提出了“赞达仁”发展的几个特点。同时,在现代社会中新思想、新事物、新传媒手段也影响到了其地域与族群属性。这一“传承”与“延续”,“传统”与“现代”的音乐生态链条形成了如今的鄂伦春族“赞达仁”发展的社会机制。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现代社会过于复杂,历史已经介入并打碎了它的结构,那些‘原始的,‘小规模的,‘低文化的社会和族群,越来越失去了‘自然演进的环境。”环境的变化导致了鄂伦春族的文化发生断裂,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传统的文化会因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但在变化的同时,新文化会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再造并得以发展。

(责任编辑 荣英涛)endprint

猜你喜欢
鄂伦春人鄂伦春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狍皮袍纹样研究
鄂伦春族的“雪屋”
亲亲的鄂伦春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从《最后的山神》看鄂伦春族民族文化变迁
鄂伦春:用一杆枪,作春天的诗
论鄂伦春族生态意识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密林深处的年味
鄂伦春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