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包括港、台)、东盟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以及美国、法国、新西兰、波兰等国的作曲家、演奏家、音乐理论家在2014年5月25—30日汇集广西南宁,参加在那里举办的“2014中国—东盟音乐周”。本届“音乐周”是继2012年举行首届“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后的第三届。本届“音乐周”共展演了16场风格迥异的音乐会、3场高峰论坛和4场大师班讲座,可谓是精品纷呈、名家荟萃、共享发展理念的音乐盛会。
一、令人目不暇接的音乐会
本届“音乐周”展演的16场音乐会中,有三场交响乐、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如(2014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开幕式——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中国东盟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2014中国一东盟音乐周闭幕式——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三场独唱独奏作品音乐会,如(艺术歌曲比赛获奖作品音乐会、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钢琴独奏音乐会、波兰肖邦音乐学院大提琴独奏音乐会);八场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如(上海当代音乐周新音乐团专场音乐会、中国音乐学院紫禁城青年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台湾明义国小国乐团音乐会、柬埔寨Tray So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马来西亚H1gh Winds Ensemble室内乐团音乐会、新西兰NZTrio与柬埔寨Tray So室内乐团音乐会、广西艺术学院“漓江”室内乐团与美国Anne & Jodi音乐会、法国Les Temps Hodemes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一场合唱团音乐会(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新作品专场音乐会)。
5月25日晚,广西民族艺术宫音乐厅座无虚席,来自国内外的音乐家、音乐爱好者汇聚一堂,共同欣赏2014“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开幕式——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法国Les Temps Modemes室内乐团和广西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在指挥家姜金一的指挥下,联袂演奏了黄安伦、温德青、那荣(泰国)、叶小纲、钟峻程5位作曲家创作的歌剧序曲《岳飞》、《思亲》、《Tri-Sattawat》、《最后的乐园》、《第二交响曲》等5部交响乐作品,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背景的作曲家用他们各具特色的音乐语言,为观众呈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音乐画卷。
接下来的几天里,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用音乐传达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民族与世界的碰撞、东方与西方的对话,作曲家、演奏家与观众通过心灵的契合,给观众们带来了一场场的音乐盛宴:“法国Les Temps Modemes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演奏了3位法国作曲家的作品《虚构的岛屿》、《用于氧化》、《十三颜色落日》以及3位中国作曲家唐建平、钟峻程、叶小纲的作品,法国音乐家通过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旋律的交织、碰撞,完成了一次音乐的“对话”;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钢琴家伊恩·霍布森(Ian Hobson)带来的钢琴独奏音乐会,以充满魔力的双手演绎了勃拉姆斯、德彪西、肖邦的钢琴名曲,一次次引起热烈的掌声;波兰肖邦音乐学院大提琴演奏家汤玛斯·斯达赫(Tomasz Strahl)的大提琴独奏音乐会,倾情演绎了肖邦等名家音乐以及广西作曲家的两首作品,他自然流畅、细腻精致、技艺娴熟的演奏,犹如天籁之声、行云流水般的旋律,营造出诗一般的意境,令观众深深为之陶醉。
来自东盟的几支优秀室内乐团,他们抒发出独具东盟风味的音乐,特别是柬埔寨Tray So室内乐团,呈现了具有浓郁柬埔寨地域文化风情的音乐;而在其与新西兰NZTrio乐团共同演奏的3首曲目中,每一首均以柬埔寨民族音乐为元素,以西方现代音乐为烘托,加以声情并茂的人声,以及伴有简单的柬埔寨舞蹈,其音乐技法新颖,在现代与传统、民族与世界的碰撞中,将束埔寨民间音乐与现代音乐创作以及演奏家的能量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世界音乐“大同”的趋势。在“新西兰NZTrio与束埔寨Tray So室内乐团音乐会”中,新西兰与柬埔寨作曲家合作完成,通过东南亚音乐圈和西方音乐的和鸣,体现西方乐器与束埔寨原生态音乐的结合完美,高超的作曲技巧,感人心弦的音乐,解读了音乐是世界共通的语言。新西兰作曲家非常喜欢使用钢琴高音区敲击式的柱状和弦,非常有力度,有效果,而最能牵动观众的心灵。在这场音乐会中,中国作曲家高平的钢琴三重奏《速写四题》充满了动力,生机勃勃,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与此同时,国内几支优秀室内乐团也以充满民族韵味的演出,在“音乐周”上刮起一阵阵中国风:“上海当代音乐周新音乐团的专场音乐会”其6首作品均取材于民族音乐,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与思想精髓;“中国音乐学院紫禁城青年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演奏了11首作品,包括传统音乐、中国古曲及当代创作乐曲,集中展现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及幽雅厚重的传统文化;“广西艺术学院‘漓江室内乐团音乐会”的演出,以灵动的情感、丰富的配器,演绎了体裁丰富、风格各异的6首作品,其中3首由广西作曲家创作,具有浓郁广西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征。
“中国—东盟音乐周”最大的目的是鼓励创作新作品,展示当代音乐家的一流作品。在本届“音乐周”的平台上,更多展示了包括中国与东盟各国音乐家当代作曲家的新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了中国当代作曲家叶小纲、许舒亚、高为杰、黄安伦、温德青、叶国辉、唐建平、陈丹布、高平、陆培、房晓敏、王丹红、钟峻程等人的作品。这些音乐风格各异,以现代手法创作而成,技法娴熟,代表了当今国内一流水平。
本届“音乐周”中可谓新作迭出,无论从创作技法抑或音乐理念,都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西方与东方的交汇以及多元民族音乐的再创作和升华。令人欣喜的是,在本届“音乐周”上,广西作曲家展现了整体实力,有三十多首原创作品亮相,其中90%是近年的新作品,包括钟峻程的《第二交响曲》、《天边的山寨》、《花山壁画》,曾海平的《红水河随想》,吕军辉的《红水河音画》、《骆越古韵》、《多彩八桂》以及吴远雄的《第一东盟随想曲》、邱玉兰的《清莲赋》、陆建业的《布柳河秋韵》、赵谦的《壮乡》、戴伟的《骆越稻花香》、赵琳的《骆越欢》、陈威的《深蓝》、李勋的《英姑吟》,还有林贵雄、黄朝瑞、李娜、莫军生、丁铃、吴丽云等创作的合唱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以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运用现代或是传统的作曲技法创作而成。endprint
另一令人瞩目的是,本届“音乐周”举办了艺术歌曲比赛,最后获得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11人,优秀奖10人。其间还举行了“艺术歌曲获奖音乐会”,这些歌曲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现代音乐风格,体现出青年音乐人对歌曲创作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二、认真严肃的学术论坛
今年,“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已经进行到第三届。当密集的音乐会带给人们视听享受的同时,其“高峰论坛”也为与会音乐家搭起一个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其在规模和档次上,比前两届有了质的飞跃。在三场“高峰论坛”中,音乐家基于不同音乐学科理论构架,围绕“中国一东盟音乐周”的发展建设以及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领域进行了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充分肯定了“中国一东盟音乐周”的重要作用。本届“音乐周”的“高峰论坛”在音乐理论上的贡献,充分显示出“中国一东盟音乐周”与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并称为目前中国“新音乐”创作的三大平台的实力,三大平台均是挖掘新作品、培养新音乐人才、扩大新音乐听众的重要阵地。
在论坛之一发言的有: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教授、法国Les Temps Modemes室内乐团团长Bergerard先生、中央音乐学院唐建平教授、波兰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梅西亚(Mei Xiya)博士、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纲教授、泰国作曲家那荣(Narong)先生,内容涉及作曲家与作品的关系、巴黎高等音乐学院与里昂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对本次“中国一东盟音乐周”的赞赏与建议、音乐家个人创作的经历等问题。在论坛之二发言的有:日本作曲家中野浩二先生,菲律宾作曲家Maria Christine Muyco博士、旅加作曲家黄安伦先生、上海音乐学院叶国辉教授、星海音乐学院房晓敏教授、马来西亚Joost Flach先生、马来西亚电台主播张吉安先生等。在论坛之三发言的有:马来西亚作曲家余家和先生、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田可文教授、广西艺术学院陈坤鹏教授、台北艺术大学吴荣顺教授、香港演艺学院作曲及电子音乐系麦伟铸主任、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何平教授,内容涉及马来西亚皮影戏和具有宗教性的音乐形式、提倡音乐创作要具有探索精神,但也应避免音乐创作的“趋同性”,力求体现音乐作品的多元性与包容性、湄公河流域下的二线胡琴乐器共生圈问题、台湾与东南亚地区的竹制乐器、从音乐全球化与本土化角度谈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多学科背景下的音乐专业的发展等问题。
以上三场“高峰论坛”的专家在进行的学术交流中,观点碰撞、精彩迭出。从作曲家与音乐作品的历史发展角度,深入阐释了中国新音乐的创作,充分肯定了东盟音乐周活动对中国新音乐创作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提升作用,并对音乐周的发展建言献策,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交流与学习,拓宽了学术视野。
三、成果与目标
本届“音乐周”参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国一东盟音乐周”主要应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音乐创作繁荣发展提供了交流发展的平台。“中国一东盟音乐周”~方面架起中国与东盟音乐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促进两者之间音乐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增加国家之间友好与共赢:“中国—东盟音乐周”饱含着重要的学术责任与历史担当,特别是对南中国音乐作品的推介、对我国音乐创作的交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会专家认为,“音乐周”的成败要从作品质量、演奏质量以及组织质量三方面来衡量。伟大的艺术是改变人类的心灵,在“音乐节”上出现的优秀作品的影响力会高于“音乐周”本身,且对“音乐周”会产生强大的带动作用,因此,“质量”是“音乐周”的重要保证,在这个平台上推出的作品应该是代表当今音乐发展方向和实力的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
今后要办好“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就需要进一步了解东盟国家的音乐特点。办好“中国一东盟音乐周”能实现中国与东盟各国音乐的共赢与协调发展,在音乐领域提高周边国家人民对中国的认知。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供稿)田可文安徽大学讲席教授、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广西艺术学院兼职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