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失败学习研究缺失下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启示

2015-04-20 07:16陈剑林
关键词:创业者小微研究

陈剑林,张 雯

(井冈山大学商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创业动机与贫困正相关系的“塞雷斯定理”印证了阿玛尔·毕海德设想[1](P6-11):追求致富动机会激发潜在创业热情。在学者们看来,创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创新的重要源泉。对创业者而言,成功创建小微企业使企业避开“生命周期陷阱”得以延续并超越“小微规模”成长为大企业,需要克服诸多障碍。在现实创业活动中高达70%创业失败率和小微型企业不足3年的存活期,昭示研究创业失败学习远远比研究30%的创业成功率更具价值。自我国出台鼓励小微企业发展政策至今已走过3年多历程,这也意味着从2014年开始,我国大量小微企业面临失败命运。要使小微企业死亡变得有意义,就必须研究创业失败,从失败中进行有效学习进而提高再创业成功率,其意义可能会大于国家对小微企业创业鼓励性政策的价值。

一、失败学习研究缺失对完善创业教育理论的意义

创业教育主流研究处于“趋利避害”状态,学者们对创业失败持消极态度,大部分学者致力于研究创业如何取得成功和避免失败[2](P1-19)。创业成功经历会令创业者信心满满,自我效能感增加[3](P191-215),尤其像比尔·盖茨创业成功神话催生着人们的创业激情,成为千百万人效仿的榜样[4](P81-88)。 成功的案例更具激励性和鼓动性[5],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导致传统创业教育理论偏重对创业成功的显性知识传授的研究,缺少对创业失败的关注与分析。

我国对创业失败研究的起步较晚且研究主要来自于国外。在国外,对创业失败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1988 年的创业失败成本分析[6](P47-50);在国内,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有于晓宇、丁栋虹、蔡莉、张骁、钟素芳等,除此,鲜见学者开展对创业失败的相关研究和查找到专门系统研究的文献资料。近来学者们开始关注创业失败的现实意义,在创业失败学习、创业失败后续行为、再创业的成功率的分析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由于对创业失败的相关问题如失败类型划分、失败程度界定、预见性悲伤、创业成本构成、失败次数与再创业关系等分析,理论界还没有达成共识[1](P6-11),也使传统的创业教育难以将失败学习纳入其体系框架。

成功与失败并生。早在上世纪末,国外学者针对比比皆是的失败案例,预警出研究创业失败会比创业成功更具价值的结论[7](P5-16),成功后的财富会给创业者带来自信,传导激发人们创业的正能量,但失败给创业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心理伤害,一些创业者甚至选择放弃生命等。故此,开展创业失败学习研究,可以帮助创业者总结失败原因、避开失败陷阱、扩大知识集合、疗复心理伤害、重构社会资本网络[8](P399-424),并帮助未来的创业者绕开前任的失败陷阱,提升创业的成功率。

从我国创业教育理论框架分析,研究多聚焦在“创业活动为何发生”和“创业活动如何开展”两个方面,主要研究的是“干中学、学中干”,“干后学”探究被排除在其研究的体系之外。这种研究忽视了创业活动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如何处理不确定性便成为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9]](P116-119)。 通过学习处理好不确定性由此贯穿整个创业过程,使创业教育理论停留在“干中学、学中干”两个层面受到了理论上的挑战。现实中高达70%的创业失败率这个创业活动结果和小微企业不足3年的生命周期,意味着即使创业获得成功,企业历经3三年后也难逃“生命周期陷阱”的破产命运,呼唤着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必须增添失败学习内容。

“失败是成功之母”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不从创业失败中寻找原因,总结教训,失败结果会变得毫无意义。通过失败学习,剖析失败原因、研究如何避免失败以及如何从失败中振作,构成了创业教育中创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业失败学习,方能明白失败原因。创业学习(创业成功经验的传授和创业失败的总结)对于创业者解决创建新企业过程中面临的机会识别和资源获取两大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10](P11-21)。 学者姜彦福认为创业行为控制与个体所具备的与创业行为相关素质或能力相关,个体在创业方面富有经验,知识和能力储备充分,对再创业行为把握准确,会提升再创业行为的成功几率[11](P94-106)。 陈文婷、李新春将创业学习分为创新思考、外部资源获取、信息共享、经验反思、战略试验五个维度[12]。彭华涛等研究了创业企业在社会网络演化过程中试错行为会产生一定的触发因素,势必让渡一定成本,但能从试错中积累经验[13](P1228-1236)。 赵文红等探索了创业者认知偏差对连续创业行为的作用关系,认为具有丰富的创业经历,具有从创业失败中学习的机会对连续创业有积极的影响[14](P1063-1070)。 于晓宇在创业失败学习视角下设计出高校创业课程体系,提出了因创业失败会给创业的大学生引发心理扭曲甚至放弃生命等问题[15](P19-26)。

二、理论界对失败学习研究的重点及难点透析

资料显示,2013年底我国贫困人口高达8 249万人,尤其在农村高达8-10%的返贫率。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除政府将增加有利于创业的制度供给,更为重要的是利用贫困与创业动机成正向关系的 “毕海德定理”,激发人们发挥“出于个人寻求自营职业的动机,而不是出于发展新产品、新技术等企业家式的冲动”[10](P911-21)。 由生存性动机引发小微企业创业将是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大多数小微企业就是由社会闲散人员包括返城的知识青年创办的,他们在 “被雇佣”无门又缺乏收入的双重压力下,被迫走上“自我雇佣”创业之路。因小微企业规模小,所需创立资金少,创业手续相对简单,创业失败风险较小,“正面我赢,反面我也输得不多”[16](P9114-116),人们创立小微企业的积极性会比其它规模类型企业要高,这也就是小微企业为什么在大量死亡的同时,又被更多创立出来的原因所在。

然而,小微企业不足3年的生命周期似乎成为创业者难逃的魔咒,也意味着我国绝大多数创业者在创业动机转化为行动之时,注定陷入“失败魔咒”[1](P6-11)。 正如前面分析,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但对失败总结的理论研究偏少。世上没有不败的企业,失败学习也注定构成了创业教育需要拓展的重要方向。在理论界,对创业失败学习研究难度大,主要原因有:

(一)对创业失败价值判断不同,导致研究重点聚焦在提高创业成功率和延长企业生命周期研究上

在我国,“失败”一词的含义有多种。在《现代汉语词典》,“失败”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没有达到预定目标,与“成功”相对;二是被对方打败,输给对方,与“胜利”相对。学者倪宁等认为,创业失败本质是创业者没有实现预定目标[16](P114-116)。 这一判定为笔者对失败的分析提供了启示仅仅从目标来分析失败,很难诠释失败的真正内涵,应从创业“收益——成本”即∑R(总收益)与∑T(总成本)之间的关系视角分析:

总成本,企业无论怎样增加要素投入都无法实现边际收益大于边界成本的产量,创业必然失败。从企业生命周期分析,企业“生命之矢指向”是一维的、单向指向死亡即失败。对于创业者而言,总是走向死亡这个预定目标可以指当事人明确的目标,也可以是当事人并不明确而客观存在的目标。由于创业活动是指由创业动机转为创业行为、由概念性企业到现实企业、从企业成立到企业死亡过程。故而从创业过程分析,创业失败是指在任何创业阶段中的创业活动的中止现象[13](P1114-116)。 对学者而言,探寻延长现有企业的生命周期对策更具现实性和容易获得企业的资金上的支持,这种研究上的功利性导致漠视创业失败。对地方政府而言,关注创业行为发生,既增加GDP又解决就业民生,更为重要的是创业实践活动会造就一批成功的创业家。创业失败对地方政府而言,失败是创业者个人的私事,从而对创业失败缺乏应有的重视。

(二)对创业失败案例收集容易,对失败真实归因分析存在难

如果不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是对最后的成功者具有意义,对大多数小微企业创业者而言,“如果企业失败了,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会在法律、行业惯例、社会规范方面表现得更加宽容。企业消失了,但创业者生存下来了,并学到了宝贵的经验”[17](P47)。 一般来说,创业的成功者愿意将自己的失败经历与人分享,号称创业失败后“不死鸟”的史玉柱失败的经历常常被人引证[18](P61-44),但像史玉柱成功的典型鲜少,不能代表普遍。对绝大多数在市场上铩羽而归的失败者而言,赤裸裸解剖自己的失败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没有人愿意证明自己在市场机会把握、产品组合、企业管理上的“无能”。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人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在探究失败时往往将内置因素外化为不可抗拒的外部客观原因,导致学者们对创业失败归因的分析结果的真实度降低。

(三)文化水平差异对失败的容忍度不同,导致对失败研究存在难度

德鲁克对创业的失败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失败与成功不同。它不能被拒之门外,而且几乎总引起人们注意。但是,它很少被视作机遇的征兆。许许多多的失败不过是错误、是贪婪、是愚蠢草率以及设计或执行不力的结果。 ”[19](P56)对创业失败的认识,文化和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存有差异。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创业失败与创业能力没有必然联系,创业者不会被人嘲笑,而往往被认为运气不好所致。即使是内置因素导致创业失败也敢于解剖自己。失败的创业者会从过去的失败经历进行有效学习,放弃低效率项目而选择新的项目。人们把这种不畏失败作为 “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涵。而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创业失败被认为是耻辱,失败不仅造成资本损失,更被视为无能,也使对失败归因研究难度增加。另一方面,为了不被人耻笑无能,创业者会选择风险较小的项目或者所需要资本较少的小微项目创业,丧失冒险精神。

小微型企业作为消灭贫困的重要途径,“使人们过上人性的、而非蚂蚁般的生活”,也为个人发展提供获得“充满活力的企业家身份”的机会。创业失败意味着企业生命消亡,但创业者可能会东山再起,再次创业,从而演绎出 “创业——失败——再创业”的动人音符。对小微企业创业者而言,创业失败后会有两种不同的行为结果:一是小微企业自身不复存在,创业者在失败学习的基础上在同行业或者新行业中再创业;二是创业者因失败打击引发对再创业恐惧,不再进行创业。小微企业除了前面分析的经济功能外,还具社会责任,即小微企业既不要徒劳无功地生存,也不要徒劳无功地消亡,小微企业生存和消亡都要变得有价值。有意义的消亡是雁过必须留声,创业经历者从失败经历中进行有效学习或者留给未来创业者即现在的旁观者失败的教训,而不能仅仅只是创业者的失败经历[20](P156-165)。 学者于晓宇认为“创业失败并不等于创业者失败”。创业者在创业失败之后知难而退还是破釜沉舟,部分取决于创业失败成本的管理。有效管理创业失败成本,可促发高水平的创业学习,并影响其再次创业意向。为此,创业失败应该有其更积极、更有价值的深层意义:它向这些历练的创业者表明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通过有效学习获得新的认知,累积经验,增长能力,在再创业中更好地创造和把握机会,绕开失败陷阱。也正是从这层含义分析,相比较于创业的成功经验学习,创业失败学习才是更具有价值的研究对象。

三、创业失败学习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启示

纵观国外的研究,对创业失败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对创业失败及后续创业活动关系的研究和总结。Shepherd等论证了失败经验与再创 业 或 创 业 绩 效 影 响 呈 现 不 确 定 性[21](P134-148)。Yamakawa实证研究了创业失败与再创业之间的关系,认为在特定条件下,创业者的失败次数与再创企业成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22](P3-4)。 相比那些取得成功的创业者而言,经历了失败的创业者可能会因失败返贫被嘲笑讽刺、生理和心理受到打击、伤害甚至出现放弃生命的极端行为。从创业动机分析,创办小微企业的业主动机若是实现自我价值,即使行为结果是失败的,也会将失败看成是创业者的入场费,创业者的后续创业动力会得到提高[23](P153-173)。 通过先前的失败透析,创业者能够明了失败的前置因素,反思自己决策行为能力,克服不足达到自我认同的目标[24](P395-407);第二,对创业失败原因的研究。现有创业理论研究偏重创业学习的定性研究,对学习模型也缺乏统一设计,难以定量研究。对于创业失败者而言,要解剖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件痛苦的事情。从现有研究分析,创业失败归因主要有内部因素 (内因)和环境因素(外因)两大类。刘永芳在分析国外学者在探索创业失败原因时,发现不同人会对创业失败的认知产生偏差:①基本归因错误,过高地估计内在因素的影响;②行为者和观察者结论的偏差,在总结失败原因时,行为者倾向于归咎为外部因素,观察者倾向于归咎为内部因素[25](P22-27);③创业者的机会

对失败次数和再创业意向影响关系的研究,理论界出现了消极和积极两种不同观点。国外学者更多是以成功创业的正面显性知识传授为研究点,关注影响创业失败的内外因素和创业失败对个体的影响,从理论上解决了 “创业为什么会失败”和“失败后如何进行学习”两大问题,但研究的内容和层次都显得比较单一[1]。至于如何从创业失败视角来构建创业教育理论则很少涉及。

研究表明,企业规模越小,失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死亡率就越高。问题是创业失败的重要结果并不是企业消失而是创业者被保存,通过失败学习变“失败是成功之母”,创业者就会东山再起,演绎 “创业——失败——失败学习——再创业”之路。“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人们在创业失败后会历经一个漫长而孤独的过程,并非所有人都明白 “失败也是获得创业学习经验的一个内在学习过程”,也很少有高校开设“创业失败学”来为学生提供“创业为什么会失败”的知识积累。

可以预见,在我国未来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领域必定会增设 “创业为什么会失败”和 “失败后如何进行学习”内容。研究创业失败学习的不同内涵和特征、类型、学习方式对再创业的影响,研究社会如何提高创业失败容忍度等内容,推进创业失败量化研究,可能是创业学发展的趋势[15](P19-26)。

创业理论不仅要聚焦研究如何识别和把握机会并创建新的企业,更要研究如何避免创业失败、失败后如何进行有效学习以便在再创业中避开失败陷阱以及通过失败学习提高再创业的成功率。

全球创业观察(GEM)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的创业倾向2005年为28.51%,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2007年,潜在创业者的创业倾向为31.5%,2009年下降为22.6%;到2011年,创业倾向指标高达42.8%,在54个参与国家中排第三位。然而,高达70%的失败率会严重打击和消减人们再创业的激情,降低一国经济活力。就我国高校而言,每年有700以上毕业生走向就业岗位,传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使大学生往往就业选择锁定在国有大型企业尤其是垄断企业、行政部门等狭小的就业空间,消减了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欲望和创业能力。大学生高达90%的失败率和失败后选择再创业的人数不到15%,引发了创业失败的恐惧,究其原因就是创业教育理论在创业失败学习方面存在缺失。从创业结果分析,活跃的创业倾向和创业活动不能代表高创业成功率,要打破小微企业“生命周期陷阱”这一魔咒,创业者进行有效学习可能是破解魔咒的“良药”。

如何解开创业者开展学习之谜?Deakins感到很困惑:“我们不明白创业者是如何学习的,然而新建企业里存在一个学习经历,这是人所共知的”[20](P156-165)。 有学者认为创业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创业过程中学习不是一个额外的附加品而是一种起核心作用的因素,失败是积累创业经验的一个内在学习过程[30](P341-346)。

笔者认为,创业学习的方式主要有创业前的学习(干前学)、创业中的学习(干中学)、创业后的学习(失败学习即干后学)三种。在我国的创业教育理论中,对前面两种学习方式系统性研究较深而对失败学习研究缺乏。作为创业活动一个重要成果——创业失败常常被人们忽视甚至被视为反面教材[29](P13-30)。 正如在前面所分析的,创业失败远比成功更有研究价值。创业经历构成了历练能力的重要平台,失败学习是创业者获得再次创业所需技能和知识的重要来源。只有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为失败的创业者和旁观者提供学习机会,帮助创业者降低不确定性,扩大创业机会搜寻范围,谨防重走先前失败之路。

尽管各国高校创业教育理论在20世纪末期得到快速发展,但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均认为难以从创业失败中进行有效学习[31](P274-287)。 我国创业教育发展历史较短,与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相比,学者于晓宇认为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我国创业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价值。部分高校以培养优秀企业家为目标,重在以成功的企业家尤其是那些“一夜致富”的经典案例作为激励的“精英教育”,一些高校则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管理技能为目标,重在对创业欲望和创业精神的“普及教育”,而大多数高校在这两种目标之间摇摆。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普及教育,均很少提及创业失败这一事实,展现在大学生眼帘的是创业成功者的微笑而难以见到失败者的痛苦和经济损失,导致大学生对创业失败缺乏心理准备和承受力;二是创业教育的教师资源奇缺。创业教育是一门跨多学科、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从事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具有商场上“摸爬滚打”历练经历,而现实中具有这种经历的教师非常少。在我国高校教师资格的高学历、高职称、高科研能力“三高”资历认定,把具有创业经历但学历相对偏低的人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加上高校教师收入相对偏低,科研业绩的考核也使具有创业经历的人难以融入高校教学队伍。尽管很多高校会聘请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来学校开设专题讲座,但这些成功的企业家也很少提及自己的失败。没有任何一所高校会聘请失败者讲解失败过程和失败归因;三是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国情特色不鲜明。我国创业研究起步晚,很多创业学教材多来自国外。因国情、文化差异,创业失败的原因、社会对失败的认同度、失败对创业者经济和心理的影响也不一致,导致我国的创业失败学习缺乏本土化,“创业教育难以落地”[32]。

笔者认为,在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中,要增添创业失败学习的内容,沿“创业教育——创业失败学习——提升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视角开展分析,至少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一)概念部分

在理论视角下,从成千上万小微企业创业失败的鲜活案例中,归纳我国小微企业创业失败归因、特点,甄别创业失败类型,总结失败学习内容、形式、要素,围绕“创业失败?失败学习?提升能力?增强创业绩效”的逻辑线路,探讨创业失败、失败学习、创业教育绩效、创业能力提升等多维内涵,探寻构建既包含创业如何获得成功正面的显性知识教育,又囊括如何防止创业失败的隐形知识传输以及创业失败学习的创业教育与再创业活动开展的本质联系。

(二)历史部分

从十七大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到十八大“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出发,分析和跟踪小微企业业主开展失败学习与再创业成功几率的内在逻辑关系,探究通过构建以创业失败学习为框架的创业教育体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路径。

(三)现实部分

审视创业失败学习对创业者心理、生理影响和再创业动机、再创业行为及再创业成功几率的影响。将创业失败学习教育与政府激励创业政策互补,对不同层次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政策环境、创业文化、创业失败几率、失败学习与创业能力、创业绩效、企业生命周期等对比分析,选择典型案例对基于在以创业失败学习视角下构建的创业教育体系的价值进行研究和判断。

(四)对策部分

失败可能是任何创业者都需面临的选择,重要的不是如何战胜失败而是从他人或自己失败中总经教验,不再重蹈失败之路。将研究创业失败学习嵌入创业教育理论,以弥补传统创业教育研究仅仅关注“如何成功创业”而很少涉及“如何从失败中学习,防止失败”的不足,丰富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完善其理论体系,探寻大学生如何在创业教育中通过创业失败的隐形知识学习,开创自己的事业,开辟新的人生道路和改善个人生活质量。从失败归因总结、市场风险分析、规避失败对策、失败的心理修复四个层面提出构建创业教育理论的对策。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对失败内涵做过全新的诠释:“失败与成功不同……它很少被视作机遇的征兆。失败经常预示着基本的变革以及伴随着机遇”[33](P10-11)。“失败恐惧”和失败对创业者经济、心理打击和网络资源的损失,会降低创业者的创业激情和减少创业行为,进而使国家活力衰失。可见,如何理解失败、容忍失败,如何在失败学习教育中防止重蹈失败之路,提升创业能力,成为影响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和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因素。

[1] 胡丽娜,张骁.国外创业失败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2012,(06).

[2] Rauch,A.&Rijsdijk,S.A.The effects of general and specific human capital on long-term growth and failure of newly founded businesse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1,(09).

[3] Bandura,A.Self 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J].Psychological Review,1997,(02).

[4] 陈剑林.微型企业理论研究综述[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0).

[5]徐婧婧.创业失败经历对再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6] Whyley,C.Risky Business:The Personal and Financial Cost of Small Business Failure [M].Westminster:Policy Studies Institute Press,1998.

[7] Minniti,M. & Bygrave,W.A.Dynamic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J].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Practice,2001,(03).

[8] Politis,D.The process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a conceptual framework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04).

[9] 秦志华,赖晓,胡浪.创业活动的不确定性及处理[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4).

[10] 林嵩,姜彦福.创业活动为何发生:创业倾向迁移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06).

[11] [美]阿玛尔·毕海德.新企业的起源于演进[M].魏如山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 陈文婷,李新春.中国企业创业学习:维度与检验[J].经济管理,2010,(08).

[13]彭华涛,王敏.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的试错机理——基于群体案例研究[J].科学研究,2012,(08).

[14] 赵文红,孙卫. 创业者认知偏差与连续创业的关系研究[J].科学研究,2012,(07).

[15]于晓宇.创业失败研究评介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9).

[16] 倪宁,杨玉红,蒋勤峰.创业失败学习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J].现代管理科学,2009,(5).

[17] [美]杰弗里·蒂蒙斯.战略与商业机会[M].周伟民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8] 魏雅华.史玉柱,不死鸟问鼎中国新首富[J].大经贸,2007,(07).

[19] [美]彼得·F·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0] 谭劲松,艾琳·费舍尔,罗纳德·米切尔,潘庆财.小企业情境中的创新和技术战略研究[J].管理世界,2009,(11).

[21] Shepherd,D.A.,Wiklung,J. & Haynie,J.M.Moving forward:balancing the financial and emotional costs of business failure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02).

[22] Yamakawa,Y.,Peng,M.W. & David,L.D.How does experience of previous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impact future entrepreneurship?[J]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2010,(03).

[23] Ucbasaran,D.,Westhead,P. & Wright,M.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pursuit:does an entrepreneur's human capital matter [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8,(02).

[24] Brunstein,J.C.&Gollwitzer,P.M.Effects of failure on subsequent performance:the importance of self-defining goal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

[25]刘永芳.利己主义归因偏向产生的原因及条件限制[J].社会心理科学,1998,(01).

[26] Sitkin,S.B.Learning through failure:the strategy of small losses[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2,(14).

[27] Cotterill,K.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trepreneurs'attitudes to failure in technology ventur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Science,2012,(04).

[28] Parkes,C.& Weiss,R.Recovery from Bereavement [M].New York:Basic Books,1983.

[29] McGrath,R.G.Falling forward,real options reasoning and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24).

[30] Smilor,R.W.Entrepreneurship:reflections on a subversive ivory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7,(05).

[31] Shepherd,D.A.Educating entrepreneurship students about emotion and learning from failur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2004,(03).

[32]高建.中国创业结构分析[R].清华大学: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10.

[33] 彼得·德鲁克.“意外的失败”是机遇的征兆[J].现代领导,2002,(01).

猜你喜欢
创业者小微研究
小微课大应用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小微企业借款人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