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良才
朗读可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丰富学生想象力,陶冶道德情操,体会深厚情感;它还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语感,是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朗读水平、掌握情况,结合文本特征来运用指导方法,并对朗读适时评价、有效指导。另外,朗读是感性而充满激情的,是有生命的心的阅读。只有学生深刻感悟、情感充沛、如沐春风、得到熏陶,朗读才是用心的朗读。老师怎样充当引领角色,把学生带入情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呢?
这里针对朗读提出以下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朗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朗读才有好的效果。创设情境是老师用多媒体图片、配乐、朗读带、板书、实物等,结合语言、肢体,有目的、有情感倾向地引导学生进入形象生动场景的方法。情境朗读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朗读应用心感受,用生命去触及,用心灵去思考。朗读中尽可能让学生自主诵读,自我感知,教师适当点拨。有生气的语文课在于教师富有激情、含有哲理的点拨,适时调动学生积极性,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情景,让学生入其味、品其境、表其情。比如朱自清的《春》,老师自己先要进入情景,以富有感染力的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去聆听,去感受美妙春花、生气春草、丝丝春雨。等学生慢慢睁开眼,请他们说说聆听到了什么,觉得怎么样?这样一听一体会让学生对意境、美感体味更多,对文章理解得更好。
二、做好范读及指导
范读触及学生的感知、情感、精神世界,作用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范读对老师提出了要求,要熟知课本、有良好的朗读技巧、理解文章的情感、能有效指导朗读。
老师应该有高质量的范读。一,范读要声情并茂,将文本表达的内容表现出来,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你表达了什么。范读要有一定目的性。如散文: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勾画文中的优美语句和富有哲理的句子,做到有的放矢。二,掌握范读技巧,让学生明确感受到哪儿有音调高低不同,哪儿有节奏快慢之分,哪儿有停顿、轻重等,让学生感受抑扬顿挫。
范读后老师应给学生怎样的技巧指导呢?一,注意朗读的重音。句中带情感色彩和哲理思考予以强调,对语音的轻重、缓急、强弱有明确的区分。二,掌握好节奏、停顿。适当的停顿可舒缓朗读者的气息,体现词语、词组、句子、段落的情感抑扬顿挫,从而表现作者、文本的情感起伏。三,把握适宜的语速、快慢节奏。语速的变化是随文章情感、环境氛围、人物性格的变化而变化。四,体现语调的变化。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语调,不同人物性格,面对不同的人、场合,说出的话不同会有不同。
三、朗读的形式多样化
不同的朗读可丰富、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朗读的形式很多,可以是老师范读,带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可以是多媒体配音乐背景学生模仿跟读,可以是分角色朗读,可以是齐读,可以是男、女生分读,可以是闭上眼睛体会感受,沉浸中收到感染,可以是无拘无束的大声朗读,享受读书的乐趣,可以是全身心地静静品味,可以是背诵、自我点评。几种方法结合反复读,通过阅读提高对文章的理解。
朗读要有明确目的。可提问题来帮学生思考,提高朗读效率。听范读时,要求听清字音,听清句读,感受语气。自读时,要求读出语气,划出语言优美的、感情丰富的句子,说说基本情节等。总之,朗读方式要多样,氛围要轻松愉快,方法指导要细腻。
四、朗读要有层次感
1.初读整体感知
初读要读清字音,读出语气,读出停顿。有的文章要做好范读,读出语气、感情,读得优美、迷人。接着学生读,可要求:请读出节奏、停顿,读出语气。学生会在读清字音基础上读出语气的。
2.读出画面美感
朗读时,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让自己置身于一幅美好、动人的画面,把文中的景物和脑海中想象的画面结合起来,体会意境。比如:苏轼的《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让学生朗读前静下心来体会,泛舟赤壁,美景知己,乐甚而歌,再回味歌中,扁舟击水,江水流光,予怀渺渺的情境,边读边回味,画面美感油然而生。
3.读出情感
朗读文意还要读出感情,把情感、味道读出来,把高尚精神品质、意志德行读出来,与作者情感共鸣。让学生把自己想成其中的角色,想想若是我该怎么办,应该怀着怎样的情感去读。朗读尽量让学生深入文本,和文中人物、作品、作者交流,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和精神的愉悦。
朗读训练功在平时,它是语文教学的好帮手,是提高学习语文积极性的催化剂。作为语文教师,应提高朗读能力,学会运用朗读来指导教学,使朗读成为学生和文本、老师之间的心灵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