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教学模式在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为例

2015-04-19 09:12
关键词:精品课程校企主体

祁 隽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230001)

一、“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内涵

“双主体”教学模式即学校和企业共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通过共同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双主体”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校企合作,在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中,校企双方合作形式大多以安排企业参观和联系学生就业为主,教学主体仍然是学校,企业参与教学各环节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企业仍然是学校的“客人”,校企合作关系较为松散。“双主体”教学模式要求校企双方都以主人的身份和平等的地位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在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的制定、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开发等过程中,校企双方都全程参与,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效益的双赢。

二、“双主体”教学模式应用于《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

《物流信息技术》是高职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物流信息技术是指各项物流活动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条形码、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计算机网络、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

(一)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统一

开设《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高职院校有很多,但是教材选取却有较大差异,课程名称也不尽相同,甚至有的学校不同届学生开设该课程名称也不甚相同,有的叫做《物流信息技术》,有的叫做《物流信息管理》,有的叫做《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的偏重点也不同。这些差异导致教学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相互脱节,没有突出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实操能力和职业技能的物流企业初、中级管理者的要求。“双主体”教学模式将适应企业需求放到了首位,由企业派至学校的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方案设置,有利于使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达到统一。

(二)有利于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物流信息技术更新快、创新多,但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更新滞后,所列举的案例虽具有经典性,但大多是多年前甚至十多年前企业所使用的信息技术,明显落后于企业实际发展。各院校的教材使用往往一用多年,一用多届,一本多版,教材虽历经多版印刷,但内容基本不变,直接导致教学内容更新缓慢。“双主体”教学模式引入企业的技能人才作为高校兼职教师,直接参与教学授课,将企业最新的物流信息技术知识带进课堂,有利于及时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有利于课程师资建设

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没有企业工作经验,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技能本位。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与技能本位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矛盾,且教师教学和技能水平差别较大,很多院校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授课教师较少,并且缺乏学科带头人,影响了该课程的授课效果。“双主体”实践性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学习实操技能,另一方面引进企业员工来授课,有利于课程师资建设。

(四)有利于降低实训室成本

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需要采购固定式和可移动式条码打印机及扫描器、射频标签及台式和手持式读取器、GPS信号接收机和各类相关软件等物流信息技术实训设备,采购数量有限。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只能观看老师操作,学生自己上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只有极少数同学在参加物流技能比赛训练时能较多地接触这些物流信息技术设备,实训室使用率低下。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设备折旧快,常常需要更新换代,因此,设备的采购和维护成本较高,给各高职院校造成经费上的负担。[2](P53)“双主体”教学模式把课堂搬进企业,将企业设备变成我们的实训资源,有利于降低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建设和维护成本。

三、“双主体”教学模式在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以下称“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于2003年,是安徽省内最早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经过12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已逐步形成了“双主体”的人才培养特色。

(一)合力建设实训平台

通过招标与中海物流合作建立省级物流管理示范实习实训中心,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充分利用实训室中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实战的平台。学生在模拟企业运作的环境中,学习如何使用ERP、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分拣信息管理系统、仓储信息管理系统、POS系统、GIS等各种物流软件,实操条码打印机、条码扫描器、射频标签、射频信号接收机、GPS信号接收机和签收仪等物流信息设备,和企业工作进行零距离对接。

(二)共同拓展校企合作渠道

实行“双主体”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教学实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打破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交流活动,并将企业变成我们的校外实训基地。物流专业与知名物流企业合作,建设了中外运安徽分公司、顺丰速运集团安徽分公司、德邦物流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于2010年获安徽省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立项。

表1:2010年至2014年物流管理专业校企交流情况统计表

(三)携手推动模块教学

传统的《物流信息技术》教学是遵循教材中章节顺序来进行的,脱离企业实际,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的教学模块。“双主体”教学模式由企业对物流信息流动的过程进行提炼,概括成教学模块,并形成物流信息技术体系(图1),使教学服务于企业。[3](P109)例如,企业的物流活动必然伴随着物流信息,收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是企业物流信息的逻辑模块,而收集信息时会用到条码技术和射频技术,存储信息时用到文件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传输信息时用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和EDI技术,处理信息时用到管理信息系统,输出信息时用到GPS和GIS技术,每一模块都对应一些物流信息技术,从而形成物流信息技术体系。模块教学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思维,更牢固地掌握课程知识。

图1:物流信息技术体系

(四)双向培养教师队伍

“双主体”教学模式加大了学院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力度,促进教师队伍互派互聘制度的形成。一方面,学院建立教师至企业挂职制度,要求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必须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至少半年以上,并与职称评定挂钩。同时,建立“双师”制度,即要求教师既是学院的老师,又是企业的技师,并鼓励教师参加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及物流行业组织的“物流师”、“高级物流师”考试,取得“双师”资格;另一方面,引入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物流信息技术从业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深入学院开展课程教学、专题讲座,把最新的物流信息技术和企业应用经验传输给学校。校企之间建立起了长期的互派互聘制度,这种“双向”培养成为学院和企业深化合作的新桥梁。

(五)精品课程建设

物流专业的精品课程主要以 《物流概论》、《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传统专业核心课程等为主,《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较少被评为精品课程,究其原因,该课程内容枯燥,涉及面广,授课有难度,对教师计算机水平和实操技能要求高,精品课程建设难度大、建设成果不明显。实施“双主体”实践性教学模式,改变了这样的状况。学院物流教研室打造《物流信息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团队成员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把企业一线的最新需求和最前沿的物流信息技术溶入教材和教学内容,以最短的时间转化为教学成果,共同推进《物流信息技术》精品课程建设。

(注:本文系高等学校省级青年人才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SQRW230)

[1]赵海珊,祖帅.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探讨[J].中国化工贸易,2012,12:181.

[2]李佑珍,陈艳.“大物流”背景下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53-54.

[3]笪旦.初探高职《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2(28):109-110.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校企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中职学校“汽车空调”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校企合作五反思
高职高专院校护理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