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市老人幸福感与三维度社区社会参与关系研究
——基于中国适度普惠社会福利数据库的分析

2015-04-19 12:30翟敬朋彭华民
东岳论丛 2015年7期
关键词:参与度老龄化均值

翟敬朋,齐 麟,彭华民

(1.3.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3;2.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



四城市老人幸福感与三维度社区社会参与关系研究
——基于中国适度普惠社会福利数据库的分析

翟敬朋1,齐 麟2,彭华民3

(1.3.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3;2.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

在中国城市进入人口老龄年化社会的时代,老人生活质量成为重要研究主题。本项研究采用中国适度普惠社会福利调查数据库资料。该数据库通过对四城市目标分层抽样4000多份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建成。假设四城市老人幸福感的存在地区差异,以及老人幸福感和三维度社区参与即社区文体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社区政治活动的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发现老人幸福感存在地区差异,成都和天津老人幸福感程度高于南京和兰州;四城市老人幸福感还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高于男性。老人幸福感和社区文体活动参与呈正相关关系,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呈正相关关系,但与社区政治活动参与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基于前面的发现,提出增强老人幸福感既需要社区服务老人,也可以通过老人服务社区来实现;最后还提出增强老人幸福感的政策和福利服务建议。

人口老龄化;幸福感;社会参与;社区服务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口现象。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法国率先成为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之后,人口老龄化出现地区蔓延,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老年型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执行和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快速增长的情况得到比较有效控制。伴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国民体质得到大幅度提升,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也得到相应得延长。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出现了同时降低的情况,以上因素加速了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从我国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状况(图1)。

按照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老人口超过7%可称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的国际标准,我国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6.96%,几乎达到国际老龄化社会标准,而到2010年这一比例已经提高到8.87%,我国成为了老年型人口国家。虽说老龄化是每一个国家人口发展的普遍阶段,但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一是老人口规模大;二是老龄化速度快;三是未富先老。伴随着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及老人绝对数量的增加以及寿命的普遍延长,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经济收入的提高,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老人对提高生活质量的关注也从简单的物质追求更多地转向较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如幸福感等。

图1 中国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变化折线图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2。

所谓幸福感,就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心理状态*李海峰,陈天勇:《老年社会功能与主观幸福感》,《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4期。。幸福感是衡量个人主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指标体系,主要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等几个特点。主观性是指幸福感的产生和判断主体是个体,而非他者;整体性是指幸福感是对生活的综合性评价,而非仅仅针对经济生活或精神生活的评价;相对稳定性是指幸福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不会有太大的波动起伏,而是基于长期的生活经验而产生的感觉。幸福感可以由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张恺悌,姚远等:《中国城乡老年人社会活动和精神心理状况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幸福感作为个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部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池丽萍,辛自强:《幸福感:认知与情感成分的不同影响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第3期。。学术界关于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涉及到个性、自尊、控制源倾向等主观因素*蒋怀滨,林良章:《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调适的调查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年第24期。,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以及社会支持、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养老方式等客观因素*郭爱妹,石盈:《积极老龄化”:一种社会建构论观点》,《江海学刊》,2006年第6期。。但遗憾的是,学术界以社会参与为视角去研究老人幸福感的成果很少(见表1)。

在CNKI中以社会参与以及与参与密切相关的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为第一级关键词,以幸福感为第二级主关键词进行搜索,截止至2014年10月15日,搜索出幸福感与三个社会因素同时进入研究论文关键词的文献129篇,仅占全部幸福感研究文献数量(1293篇)的9.98%(表1),而其中研究老人幸福感的论文更少,说明这是亟待研究的领域。

表1 幸福感与社会因素文献检索结果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掀起了积极老龄化(positive aging)的运动,这种运动的兴起得益于后现代思潮与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影响。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onism)者将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持有消极老龄观念的时代称为老龄化的黑暗时代。他们指出:老龄化黑暗时代已经让位于新的老龄化时代,积极老龄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李海峰,陈天勇,《老年社会功能与主观幸福感》,《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4期。作为积极老龄化的元理论,社会建构论有以下信念*杨莉萍:《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想与理论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把老年人面临的社诸多问题、生活状况以及身体机能的衰退看作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观点是不准确的。人口老龄化的话语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特定文化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蒋怀滨,林良章:《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调适的调查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年第24期。。如果运用社会因素影响老人生活,就会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结果。2002年,积极老龄化被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写进《政治宣言》,成为应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框架。积极老龄化肯定老人的社会价值,把健康、参与、保障构成一项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战略,并明确这三位一体不仅是老人的需要,而且是一种权利*邬沧萍,姜向群(主编),2006,《老年学概论》,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强调应努力创造条件让老人回归社会,重返(参与)不仅仅是体力活动和劳动,更包括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益事务在内的各个实践领域,参与所在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充分发挥其技能、经验和智慧,从而使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压力转化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世界卫生组织,2003,《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中国老龄协会译,北京:华龄出版社。。可见,作为积极老龄化的主要内容,老人全方位的参与社会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普遍共识。

Motta等人指出,仅仅维持身体和认知功能良好的高龄老人,不能作为成功老龄化的原型,因为他们没有维持社会性活动。社会功能良好是成功老龄化的一个关键指标*Motta, M., Bennati, E., Ferlito, L., Malaguarnera, M., & Motta,L.,2005. Successful aging in centenarians: Myths and reality.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40, 241-251.。Bergland 和Narum对282位75-93岁妇女生命质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当要求说明什么是生命质量时,82.3%的人提到良好社会功能的重要性,而只有68.8%的人提到身体健康*Bergland, A., & Narum, I. ,2007. Quality of life demands comprehension and further exploration. Journal of Aging Health, 19, 39-61.。Blazer认为社会功能即社会交往的性质和范围,强调社会参与是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Blazer, D. G. ,2000. Psychiatry and the oldest old.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7, 1915-1924.。老人的社会参与有法律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老人权益保障法》将老人参与社会发展的形式与内容概括为:教育;传授知识;咨询服务;科技开发应用;经营生产;社会公益;维护治安、调解纠纷;参加其他社会活动*全国人大,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老人权益保障法》。。通过对社会参与的研究,学者提出老人社会参与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分析:社会参与的介入角度;社会参与角色角度;社会参与活动角度;社会参与资源角度等等*段世江,张辉:《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研究》,《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二、研究框架与资料收集

要对老人幸福感和社区社会参与现象展开研究,必须对人口老龄化做一个清晰的概念界定。世界卫生组织对老人的定义为60周岁以上的人群*邬沧萍,姜向群:《老年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则认为65岁是分界点。本项研究采纳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即60周岁以上的人口称为老人。国家统计局在描述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时同时使用了60岁以上人口和65岁以上人口两条线进行解释*马建堂,2011,《解读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http://www.stats.gov.cn/tjgz/tjdt/201104/t20110429_17540.html,2014-10-2。本项研究的研究对象选取中国四城市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老人群体。

本项研究立足研究老人幸福感的地区差异,以及社区社会参与要素对老人幸福感的影响。本项研究的研究问题分为以下两个层次:1、四城市老人的幸福感程度如何?地区、性别和户籍间的差异是否存在?差异如何?2、四城市老人的幸福感与社区社会参与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如果存在,它们之间的关系程度如何?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幸福感是人们根据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的心理状态。社会参与是老人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老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了老人参与社会发展的9个方面。学者认为老人参与社会有四个角度。积极老龄化理论与相关政策肯定老人的社会价值,把健康、参与、保障构成一项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战略。文献回顾显示对老人幸福感和社区社会参与关系的研究非常少,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也彰显了本项选题的社会意义和学术意义。

本项研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老人幸福感以及幸福感与社区社会参与的关系。本项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幸福感和社会参与进行进一步操作化内容为:(1)幸福感概念(变量)。本项研究所采用的幸福感的概念主要依据被调查者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自身体验。在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库中,对于幸福感的测量采取了直接提问的方式。在问卷中为 “您觉得您现在幸福吗?”受访对象可选择的答案为:1、很不幸福。2、不太幸福。3、一般。4、比较幸福。5、很幸福。(2)社会参与概念(变量),指的是老人对家庭之外的社会活动的参与。本研究中操作化为基于社区的社会参与,分别为文化体育活动参与,服务社会活动参与和社区政治活动参与(表2)。

表2 概念操作化框架

基于研究问题和概念操作化,本项研究的假设如下:假设1:老人幸福感存在地区差异。假设 2: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参与度越高,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幸福感也越强。社会参与度高的老人的幸福感要高于社会参与度低的老人,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假设 3:社区服务社会活动社会参与度越高,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幸福感也越强。社会参与度高的老人的幸福感要高于社会参与度低的老人,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假设 4:社区政治活动社会参与度越高,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幸福感也越强。社会参与度高的老人的幸福感要高于社会参与度低的老人,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本项研究使用中国老人福利数据库(2012年),为中国适度普惠福利数据库总库(2012年)的分支数据库之一。样本抽样按照三个层次进行分层目标抽样。(1)区位选择了华北(天津)、华东(南京)、西北(兰州)和西南(成都)四个城市。(2)每个城市选取中等生活水平社区两个,低收入社区一个。(3)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确定每个城市60-64岁年龄组老人抽样133人,参考人口普查男女性别比确定男女样本分别为65:68。65-70年龄组90人,男女样本分别为65:68。71-74岁年龄组77人,男女比为36:41。因为调查社区部分老人填写问卷有困难,老人年龄分组样本与设计略有不同。四个城市调查问卷发放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成功回收问卷1232份,回收率为98.5%。经过数据录入和调试后投入使用。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教学统计分析。通过变量处理、重新编码、数据整合等方法建立新变量。采用SPSS软件进行频数、均值和回归分析,采用单因素ANOVA等方法检验,得出研究发现。

三、四城市老人幸福感及地区、性别和户籍差异分析

通过对中国适度普惠福利数据库总库(2012年)的分支数据库老人福利数据库的分析发现(表3),四个城市的总受访老人数为1232人,女性638人,比例为51.8%,男性594人,比例为48.2%,女性略多于男性。71.4%的受访对象集中在61至70岁的区间范围内,近30%的受访对象年龄在71-80岁之间。因为本次调研在城市社区进行,所以农业户口人数较少。被调查对象户口性质较为集中,88.2%为非农户口,成都非农户口比重大幅低于其他3个城市,仅为63.3%,其他城市均超过90%。

表3 四城市老人的性别、年龄和户籍分布

通过对数据库的分析可见,四城市老人样本总体在幸福感这一指标上的均值为3.74,接近“比较幸福”, 38.8%和21.9%的受访对象“比较幸福”或“很幸福”,“很不幸福”或“不太幸福”的比例相加仅为6.4%,其中,“一般”的比例也很大,达到了32.9%。四城市中,成都的受访对象的幸福感最高,均值为4,选择“很幸福”的比例也是最大的(31.7%),天津、南京、兰州依次递减,兰州幸福感最低,仅为3.49,选择“很幸福”的比例也最低,仅为9%。在四城市老人幸福感程度选项中,南京和兰州受访对象选择“比较幸福”的比例大,均高于“很幸福”的比例,天津、成都选择“很幸福”的比重居前位,反映出两市的受访对象对生活的满意度高(表4)。通过单因素ANOVA检验,可以看出四城市老人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表5)。

表4 四城市老人幸福程度分析(%)

注:1=很不幸福;2=不太幸福;3=一般;4=比较幸福;5=很幸福

表5 四城市老人幸福感与地区、性别、户籍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对四城市老人幸福感的性别分析看出,男性选择“很不幸福”和“不太爱幸福”的比例之和为7.07%,而女性为5.65%;男性选择“比较幸福”和“很幸福”的比例之和为57.74%,而女性为63.58%。由此可以看出,男性受访对象的幸福感弱于女性。在幸福感的均值上,男性的幸福感均值为3.68,女性幸福感均值则为3.80,女性高于男性(表4)。经过单因素ANOVA检验,证明男性和女性的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5)。

通过对四城市老人幸福感与户籍的数据分析发现,非农户口和农业户口两类群体间的幸福感数据并不存在明显差异。从幸福感均值数据分析可以看到,非农户口的老人幸福感均值为3.74,农业户口的老人幸福感均值为3.73(表4)。经过单因素ANOVA检验,发现持有不同户口的老人的幸福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表5)。其原因在于本项目调查抽样样本全部来自城市社区,居住在城市社区中的持农业户口的老人主要来自成都地区样本,因为也在城市社区生活,融入城市社区,因为幸福感和非农业户口的老人基本一样。

四、四城市老人幸福感与三维度社区社会参与关系分析

通过对中国适度普惠福利数据库总库(2012年)的分支数据库老人福利数据库的分析发现(表6,表7),第一,在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参与维度即“是否参加社区组织的文化体育活动”与幸福感的均值分析可以看出,“参加”的老人的幸福感均值为3.79,而“不参加”的老人的幸福感为3.65,不参加的老人幸福感明显低于参加的均值。经过卡方检验,p值小于0.01,说明“是否参加社区组织的文化体育活动对幸福感有影响”的预设是成立的。第二,在社区服务活动参与维度即 “是否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与幸福感的均值分析可以看到,“参加”的老人的幸福感均值为3.81,而“不参加”的老人的幸福感为3.67,不参加的老人幸福感明显低于参加的均值。经过卡方检验,p值小于0.01,说明“是否参加社社区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对幸福感有影响”的预设是成立的。第三,在社区政治活动参与维度上即 “是否参加社区投票选举活动”与幸福感的均值分析可以看出,“参加”的老人的幸福感均值为3.74,而“不参加”的老人的幸福感同样是3.74,二者均值相同。经过卡方检验,p值为0.033,大于0.01,说明“是否参加社区投票选举活动对幸福感有影响”的预设是不成立的。

表6 四城市老人在三个维度的社区社会参与类型下的幸福感分布

本部分主要是验证老人幸福感和三维度社区社会参与关系的三个假设:(1)假设 2得到验证: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参与度越高,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幸福感也越强。具体来说,社会参与度高的老人的幸福感要高于社会参与度低的老人,二者呈正相关关系。(2)假设 3得到验证: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参与度越高,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幸福感也越强。具体来说,社会参与度高的老人的幸福感要高于社会参与度低的老人,二者呈正相关关系。(3)假设 4没有得到验证:社区政治活动社会参与度越高,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幸福感也越强的关系没有得到本次调查数据库资料的验证。

五、研究发现与政策建议

本项研究通过对中国适度普惠福利数据库总库(2012年)的分支数据库老人福利数据库的分析发现,首先,四城市老人样本总体在幸福感的均值为3.74,接近“比较幸福”,60%左右的受访对象“比较幸福”或“很幸福”,“很不幸福”或“不太幸福”的比例仅为6.4%,其中,“一般”的比例也很大,达到了33%左右。经过检验,不同城市的受访对象的幸福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成都、天津高于南京和兰州。第二,男性受访对象的幸福感均值为3.68,而女性的幸福感均值则为3.8,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经过检验。经过检验,男性和女性的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第三,非农户口和农业户口两类老人群体间的幸福感数据并不存在巨大的差异。非农户口的老人幸福感均值为3.74,农业户口的老人幸福感均值为3.73。经过检验,发现居住在城市社区的持有不同户口的老人的幸福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原因是被调查的老人无论户籍类型如何,他们全部是居住在城市社区的老人。

通过对数据库的分析还发现, 本项研究提出的4个假设中通过验证的有3个。通过比较三维社区社会参与条件下的老人的幸福感均值,分析结果显示社区社会参与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对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假设认为老人的社区社会参与度越高,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幸福感也越强。通过检验发现,社区文体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参与度高的老人的幸福感要高于社会参与度低的老人,二者呈正相关关系;社区政治活动的社会参与与老人的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没有通过验证。

基于四城市老人幸福感和基于社区的社会参与的问卷数据分析发现,三维度的社区社会参与中的文体活动和服务活动参与能够提升老人的幸福感。基于此的老人服务政策建议有:社区是老人除了家庭之外的主要生活场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基于社区的文体设施建设投入,支持老人开展多种类型的文体活动,使得老人在社区中就能通过文体活动参与提升幸福感。老人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通过服务活动参与能够提升幸福感。因此,开展老人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活动,不仅仅有利于社区发展,也有利于提升老人幸福感。

[责任编辑:韩小凤]

本项研究得到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33)支持。

翟敬朋,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齐麟,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研究生;彭华民,南京大学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C91

A

1003-8353(2015)07-0024-05

猜你喜欢
参与度老龄化均值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激活珠心算生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鼓励自主安全活动 提升员工参与度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关于广义Dedekind和与Kloosterman和的混合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