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平,景建军
(1.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2.山东行政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水平的关联效应分析
——以山东省为例
徐光平1,景建军2
(1.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2.山东行政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根本动力,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水平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通过对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水平关联效应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城镇化经历了稳步发展、加速发展和高速发展等不同阶段,产业结构演进则经历了由“二一三”阶段向“二三一”阶段的转变。城镇化发展过程与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的关系十分密切,但二者并不完全一致,山东省的情况是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上滞后于产业结构演进水平。从三次产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的关联性上看,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呈较强的负相关性,即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下降,对应的是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但这并不是说明第一产业对推进城镇化发展不重要,而是说明必须要大力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这样才能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才更加有利于城镇化的推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都与城镇化水平呈较强的正相关性,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的增加,对应的是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并且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要远远超过第二产业发展水平。因此,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既是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大势所趋,也是山东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产业结构;新型城镇化;三次产业;经济增长;就业结构
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关系密切,许多学者对两者关系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多是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理论分析及其内在机制①②①[美]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②Davis,JamesC,J. Veron Henderson.Evidenc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3,53:98-125.,国内学者则更多关注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相互作用以及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扩张的关系等③④⑤⑥③黄晓军,李诚固,黄馨:《东北地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相互作用模型》,《经济地理》,2008年第1期。④樊杰,田明:《中国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的相关分析及省际差异》,《地理科学》,2003年第6期。⑤刘勇,王莹,高建华:《河南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互动研究》,《人文地理》,2011年第3期。⑥陈明星,陆大道,查良松:《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国际比较》,《地理研究》,2009年第2期。。城镇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镇化本质上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是社会各种生产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从低层次部门向高层次部门的流动,即产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换的过程⑦⑧⑦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⑧钟水映等:《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美国的“去工业化”和“再城市化”现象及其启示》,《人口与经济》,2003年第2期。。产业结构的有序演变,会导致人口、土地、资本、技术等各种资源要素重新配置,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重组,与此同时给城镇化带来的是,城镇空间形态的变化、城镇化发展机制的创新以及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多元化等。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33.3:52.9:13.8演变到2013年的8.7:50.1:41.2⑨⑩⑨《辉煌山东60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⑩《山东统计年鉴201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根据钱纳里等在《发展的型式:1950-1970》中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第一、二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发达经济阶段,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进入工业化阶段的高级阶段,产业整体发展进入到深化调优提质阶段。相应的,就业结构从1978年的79.2:12.3:8.5调整到2013年的31.7:34.5:33.8,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下降,二、三产业就业比重迅速增加,而城镇化也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过程,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3.6%提高到2013年的53.7%。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变化与城镇化水平变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线性关系和关联效应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一)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过程及特征
图1 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过程(1978-2013)
1、产业结构有序演变,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从1978-2013年三次产业构成来看(见图1),山东省产业结构层次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有序演变,然而不同产业又呈现出不同特征。从产业比重总体变化上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幅度最大,从33.3%下降到8.7%,下降了2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从52.9%下降到50.1%,下降了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从13.8%增加到41.2%,增加了27.4个百分点。从产业比重变化过程上看,第一产业比重在1978-1983年出现短暂增长过程,从1983-2013年则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且2006年以后下降速度渐缓,逐步趋于稳定状态;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较为复杂,整体上波动性特征明显;第三产业比重则表现出稳步增长趋势。从产业结构总体演进的时序上看,山东省产业结构演变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78-1989 年的“二一三”阶段和1990-2013年的“二三一”阶段,其中“二三一”阶段,根据三次产业比重变化的不同,又分为1990-2006年的二产、三产比重同步增加阶段和2006-2013年的三产比重单一增加阶段。
2、产业结构不同发展阶段,演变特征差异明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产业结构变化表现出不同特征(见表1),在1978-1989 年的“二一三”阶段,第一产业比重从33.3%下降到27.6%,年均下降0.5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从52.9%下降到44.8%,年均下降0.7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从13.8%增长到27.4%,年均增长1.24个百分点;在1990-2013年的“二三一”阶段,1990-2006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8.3%,年均下降1.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增长15.3%,年均增长0.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增长3.0%,年均增长0.18个百分点;2006-2013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年均下降0.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7.3%,年均下降1.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增长8.4%,年均增长1.20个百分点。总的来看,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但下降的速度越来越慢,尤其是2006年之后处于基本稳定的状态。第二产业比重在2006年之前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但总体上是增长趋势,2006年之后呈现出稳步下降趋势,且下降速度快于2006年之前的增长速度。第三产业比重呈稳步增长趋势,但其增长速度呈现出“快、慢、快”的阶段性特征。
(二)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过程及特征
图2 1978-2013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变化情况
从整体上看,山东省1978-2013年的城镇化水平处于稳步增长的趋势(见图2),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3.6%增加到2013年的53.7%,提高了40多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5个百分点。从年均增幅上看,城镇化率的年均增幅除了1982和1984年分别增长4.2个百分点和2.2个百分点外,其他年份都在0-2个百分点之间,且大部分集中在1-2个百分点。此外,在2011年,山东省城镇化率达到51%,首次超过50%,说明山东省的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标志着山东省已经进入到了城市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新的历史时期。山东省城镇化发展不仅水平大幅提高,而且速度明显加快。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13年,山东省的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15个百分点,其中: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年均提高1.13个百分点,从2000年到2010年,年均提高1.15个百分点,从2011年到2013年,年均提高1.35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根据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经验,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是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时期。由此可见,山东省目前的城镇化率不仅超过了50%,而且正处于50%~70%之间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
(一)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水平的协调程度分析
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城镇化的推进是否协调,能否形成有效的演变推进机理,是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经济社会良性发展要实现的重要目标,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M.赛尔昆研究提出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变动关系的一般模式*[美]钱纳里等:《发展的格局:1950-1970》,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为研究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但由于钱纳里一般模式是根据1950-1970年间多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指标而总结概括出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钱纳里模式中的标准已经不能直接应用于当前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采用了刘艳军、李诚固*刘艳军,李诚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与调控》,《地理学报》,2009年第2期。的钱纳里修正模式作为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水平比较研究的参照标准,文中人均GDP(美元)采用当年的汇率进行换算(见表2和表3)。
通过表2和表3中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1)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水平不够协调,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水平。从1978-2013年的整体情况上看,在城镇化与人均GDP对比方面,2000年以前山东省人均GDP对应的城镇化水平要高于钱纳里修正模式中相应等级的城镇化水平,2000年以后山东省人均GDP对应的城镇化水平则低于钱纳里模式中相应等级的城镇化水平,且差距呈扩大趋势;在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对比方面,山东省工业产值比重基本上都超过了钱纳里修正模式9级水平,而与工业产值相对应的城镇化水平则要远落后于9级的城镇化水平,非农业产值相对应的城镇化水平也要明显落后于钱纳里修正模式中相应的城镇化水平,这说明山东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并没有相应地带动城镇化发展,城镇化水平整体滞后于产业结构水平;在城镇化与就业结构对比方面,参照钱纳里修正模型,与工业就业水平相对应的非农就业水平要整体滞后,且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也远落后于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正是导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滞后的重要因素。
(2)山东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能力不强。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比重的提高。从工业产值比重、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人员比重的关系分析表明,无论是工业就业比重,还是非农产业就业比重,都要滞后于相应产业的产值比重,尤其是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滞后非农产业产值比重更加严重,这也正说明,山东省产业结构吸收非农业人口的能力较弱,第二、三产业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有限,非农业人口转移缓慢正是城镇化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注释:“**”表示在0.01上的显著水平,“*”代表在0.05上的显著水平,“●”代表相关性很弱
根据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特征,本文将山东省产业结构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划分为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把城镇化水平作为因变量(y),一、二、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或就业比重)分别作为自变量(xi),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相关性检验,来分析各阶段城镇化水平与三次产业比重以及就业人员比重之间的相关性(见表4),探讨三次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与城镇化水平的关联程度。从三个阶段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的相关系数整体来看:(1)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与城镇化水平均表现出较强的负相关性,其中2006-2013年的相关系数为-0.966,负相关作用最强,说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降低,会带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2)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城镇化水平的相关系数则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特征,1978-1989年和2006-2013年的相关系数为负,说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减少会导致城镇化水平的上升,且2006-2013年的相关系数达-0.995,负相关性很强;1990-2006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城镇化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3,说明这一阶段第二产业发展对城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3)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城镇化水平在1978-1989年和2006-2013年的相关系数均为正数,分别为0.985和0.994,表现出强正相关性,说明第三产业发展对城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而在1990-2006年这一阶段第三产业与城镇化的相关性较弱,说明这一阶段城镇化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第一产业的“推力”和第二产业的“拉力”带动的,第三产业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4)从就业人员比重与城镇化水平的相关关系看,就业人员比重与城镇化水平均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表现为负相关,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水平表现为正相关,表明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对提高城镇化水平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总的来看,1978-2013年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均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性,城镇化水平与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均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且与第三产业的相关性要大于第二产业。
(三)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水平的多元回归检验
通过分析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水平的协调程度,可以看出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上,山东省产业结构水平与城镇化水平的协调状况。通过分析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水平的相关性,可以得出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一、二、三次产业的各自发展状况,对推进城镇化的影响(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相关作用大小等)。为进一步研究山东省三次产业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综合影响过程及其作用大小,本文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检验分析。
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y = α0+ α1x1+ α2x2+ α3x3
其中,城镇化水平作为因变量(y),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或就业比重)为x1,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或就业比重)为x2,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或就业比重)为x3,α0为常数项,α1、α2、α3分别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或就业比重)的回归系数。
通过利用1978-2013年山东省相关数据,借助SPS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回归方程为y =41.424+0.343 x2+0.774 x3,自变量x1(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负相关,作为移去的变量进行了剔除,其中R=0.973,R2=0.943,均大于0.9,回归模型拟合效果较好,F=290.785,Sig=0.000,该模型在0.01的水平上显著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F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显著性较好;城镇化与就业结构的回归方程为y=0.127+0.346 x2+0.671 x3,同样在回归过程中,自变量x1(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负相关,进行了剔除,R=0.992,R2=0.984,均大于0.9,回归模型拟合效果较好,F=957.361,Sig=0.000,该模型在0.01的水平上显著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F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显著性较好。
通过上面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等相关变量指标都通过了检验,这表明得到的回归方程能够很好地反映山东省1978-2013年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过程。在回归分析中,剔除了变量x1,第二产业产值比重x2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x3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43和0.774,第二产业就业比重x2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x3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46和0.671(见表5),说明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以及就业比重关系密切,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能很好地带动城镇化进程,并且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变化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都要大于第二产业,这与城镇化水平与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也是一致的。
从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水平的关联效应分析可以看出,产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关系密切,在1978-2013年期间,山东省的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并不协调,城镇化水平整体上滞后于产业结构演进水平。三次产业对推进城镇化的影响各不相同,总的来看,第一产业发展与推进城镇化呈负相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与推进城镇化呈正相关,并且第三产业发展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要远大于第二产业。对于山东省来说,应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使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演进水平相适应,并且要把城镇化发展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基础之上,产业发展是推进城镇化的坚实基础和根本动力,尽管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与城镇化水平呈负相关,这正说明第一产业的重要性,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才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同时,山东省的城镇化发展必须要立足于二、三产业带动,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一直是山东省的一大“短板”,也是导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重要因素,当前,山东省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3.5%,不仅低于广东、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8.2%),这与山东省经济大省的地位也不相符。因此,继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所占比重,既是山东省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山东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责任编辑:王成利]
山东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研究》(13DJJJ18),山东社会科学院2013年度青年招标课题《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徐光平(1980-),男,山东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景建军(1982-),男,山东行政学院讲师。
F269.24
A
1003-8353(2015)07-01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