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巧华
(沈阳建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沈阳110819)
视知觉论、进化心理学整合与语言生态学——生态心理学视域中里德对吉布森的继承与超越
任巧华
(沈阳建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沈阳110819)
摘要:美国科学哲学家爱德华·里德在吉布森生态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沿着生物进化这条主线,考察生物与环境互动过程中的行为调节机理。首先,里德扩展了吉布森视知觉理论,延伸了“可供性思想”,深化了生态光学理论以及重构生态信息理论。其次,里德将生态心理学融入进化心理学思想,考察了心理学的生态维度以及功能系统和神经调节的演化机制。最后,里德发展了语言生态学理论,深化了认知生态学理论并诠释了文化与表征系统理论,为进化认识论及其边缘学科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里德;吉布森;视知觉;进化心理学;生态心理学;进化认识论;EEM
中图分类号:B84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52(2015)06-0082-07
本刊网址·在线期刊:http://qks. jhun. edu. cn/jhxs
爱德华·里德(Edward S. Reed,1954—1997)是美国著名的生态心理学家,他发表和出版了许多生态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文章和专著,曾担任《生态心理学》杂志副主编。他是继詹姆斯·吉布森之后的一位学术巨擘,虽然在43岁英年早逝,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学术瑰宝,特别是对生态心理学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传统生态心理学的研究往往沿着两大路径展开:一是元理论探索,如罗杰·巴克(Roger Barker)“场所理论”,詹姆斯·吉布森(James Gibson)“直接知觉论”等;二是从心理学角度思考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过,从元理论看,国外学者大多关注动物行为和知觉理论,对语言文化问题的思考尚付阙如。作为詹姆斯·吉布森教授的助手和传记作者,里德的生态心理学思想恰恰弥合了此不足,特别是他另辟蹊径,尝试从进化论的角度,借助跨学科理论整合的方法论,为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注入新鲜的养分。鉴于此,本文尝试廓清从吉布森到里德的生态心理学的关联及差异,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抛砖引玉。
爱德华·里德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的重要追随者,他认同吉布森的知觉生态学进路,认为必须要从动物与周遭环境间的调节机制来解读心理过程。为了理解动物与周遭环境的互动方式,他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能否将吉布森的知觉生态学进路与达尔文选择论、现代生态学和神经进化学整合起来?由此,他朝着此方向为生态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一)延伸“可供性”概念
1.强调资源的关系属性
吉布森提出了“可供性(Affordance)”思想,指向环境中的事物支撑了生物的行为互动,因而其为生物提供了可感知的线索和行为契机。他将可供性视为世界的客观关系属性,从而跨越主客二分法[1]127。里德的解释是,可供性是所有动物环境的特征,且独立于特定动物而存在。当生物感知和利用可供性时,可供性是一种关系。不过,他并不完全认同吉布森借助“互惠论(Mutualist)”视角来研究可供性,因为这种视角主张的可供性只有被动物知觉或利用才存在,显然与杜威实用主义取向相符,但并非正确[2]26。虽然里德承认可供性的客观实在性,但特别强调了可供性是生物通过调节行为从环境中获取的有价值资源。
2.探索意识和行为的关系
在行为和意识的研究中,里德延伸了吉布森对探索活动(利用和扫视信息)和执行活动(借助活动去改变物质或界面)模式之间的区分,尝试跨越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间的鸿沟。里德将行为和意识视为动物从环境中发现和利用重要资源(包括价值和意义)的手段,是生物在
环境中进行自我调节的方式。据此,可供性作为生态位的构成部分,为动物提供了必要的资源,组织了生物自我调节的方式。可供性是行为发生的契机,但不是激活行为的诱因;有机体可以利用可供性,但可供性无法激活生物运用可供性的行为[2]28。因此,有关行为的界定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之间发生的特殊关系。生态心理学应研究生物活动与感觉以及生物如何根据对可供性的察觉来调整行为。
可供性理论是吉布森生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里德尝试对可供性概念进行扩展,从自然选择角度阐释可供性生态学理论,强调在可供性引发行为上自然选择的重要角色。不过,生物如何借助于环境的可供性察觉信息,进而调节行为呢?里德尝试从生态光学的理论寻找突破口。
(二)深化生态光学理论
1.从光学列阵扩展到声学列阵
吉布森生态光学论认为,动物得益于各种生态信息的尝试性假设:环境能量场中生态信息蕴含于各种光学列阵对比[1]65。从几何学上看,列阵表现为与光学锥体或立体视觉形成对比的同质区域,且静态的光学列阵可能呈现鸟巢状和联锁的网状。
里德对此的评价是:吉布森的研究大多围绕几何模型展开,对于光学列阵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各种视觉信息获得过程。不过,他将吉布森的理论拓展至有关声学列阵的考察,如大气中的声波借助于环境事件产生或变形[2]52。沃伦和魏博阁(Warren,Verbrugge)通过实验印证了声音在反弹和打破时的区别,指出反弹是单一振荡,而粉碎是振荡的集合,且这些振荡形成于不同的气压脉冲波,使听众在鉴别上产生差异[3]704-712。因此,吉布森从能量场的环境结构以及该结构如何确定环境来源进行研究,而里德并非将思路集中在辐射光如何成为环境光上,他思考了辐射声波的能量如何成为环境的结构问题。
2.对视觉现象学的思考
吉布森探究了环境光信息理论,解释了视觉引导行为现象[4]65。为了探究生态现象学,里德强调要以生态情境为基线,思考能够被感知到的自然环境中的事件。鉴于界面(surface)是环境中基本元素,里德认为界面产生了环境光,出现对比度的变化以及信息光列阵,这主要由于物质和媒介之间界面的作用所致,特别是色素、形状、可变性、纹理等[2]59。视觉世界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从可视到不可视,再到可视的过程。如我们运动时,一些表面映入眼帘的同时,另一些表面则从眼帘消失。对此,吉布森指出了通过光学质感增生和去除确定物体能否可视的原理。在此基础上,里德还强调了某些虽不可视但却存在的隐藏对象[2]63。这些对象包括隐藏在云朵后的星辰、头颅中大脑等。在里德看来,运动视觉需要综合一系列的映像图景,光流中发现的纹理变化会影响到我们的视觉。我们所面对的周遭世界,不仅是抽象的几何界面、颜色以及物理对象,还包括事物的可供性(无论好或坏)。我们看到的整个环境指的是,我们意识到可供性是现实知识的基础,而不仅仅是个人的现象世界。
(三)重构生态信息理论
1.打破传统心理学的解释模式
吉布森提出了生态信息理论,指出生态信息是以环境为导向的。在里德看来,生态信息并非仅围绕物理世界展开,还影响到心理世界[2]64。动物在环境中获得信息的心理活动十分复杂,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简单地将心理过程划分为输入、输出和综合等,而是要借助有意义的信息进行行为调节,如蚯蚓通过认识到行为调节与环境的关系,鉴于表皮的敏感性,在粗糙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行为补偿。
2.阐释信息获得机制的进化
吉布森认为,对心理学的重构在于:重构活力和知觉等概念。在里德看来,这符合达尔文生态理论要旨,认为行为的物理事实与生命的体验事实同等重要[5]731-752。吉布森特别强调信息是生态学的,而意义是动物通过加工探索和获得信息而实现。里德的回应是,从信息获取和可供性运用上说,不同动物是有差异的。不过,高等动物基本导向系统与蚯蚓知觉系统相似,如我们肌肉骨骼感知力[2]66。在脑形成条件下,动物知觉能力定位会有所不同,有赖于动物感知器官的进化,如眼睛、触角、耳朵、触须等。获取和察觉环境信息机制与自然选择有关,旨在利用可获得的信息,生物进化的不仅仅是复杂的感官,还进化了复杂的知觉系统。据此,动物开始有了意识能力,激活相应的外显行为。
可以说,对于观测者而言,信息确定了环境的可供性。如果动物察觉到了环境信息,那么最终进化了的生物功能与行为调整机制有着直接的关系。里德特别提到了适宜的信息与可供性信息的差异:动物获得的生态信息未必是好的,但却对生物来说是有适宜价值的。这恰恰与米勒(Geoffrey Miller)所提及的“适宜可供性(Fitness Affordances)”在整合进化心理学和生态心理学思想上不分轩轾。
吉布森生态心理学受到诸多流派的影响,如威廉·詹姆斯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欧洲现象学,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埃贡·布伦斯维克的概率功能主义学说,关注于科学哲学的生物学、自然主义和功能主义传统。由此,从生物适应的角度看,运动着的动物如何与自然环境中的重要对象发生互动?生物如何将外在对象
视为有意义的、与自身能力相关,且与之发生作用的?里德认为,进化心理学思想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据此他扩展了吉布森的生态知觉论。
(一)从生态学维度探究动物行为
1.探索行为机制的进化
吉布森继承了威廉·詹姆斯的激进经验主义和功能主义传统,以及达尔文主义审视知觉和行为关系。他的知觉论描述了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动态互动,认为环境结构可影响到生物行为。在吉布森理论基础上,里德进一步解释了行为进化机理。从进化论角度看,由于动物同环境的关系变化有着直接联系,所以自然选择作用于大脑的程度不同。只有大脑的状态与既定行为的发生相合,行为选择才会与大脑状态相应,局部的中枢系统状态不会带来特定的行为结果[2]71。在神经系统如何作用于现实环境中的生物上,他认为脊椎动物的脑髓信号会激活(依赖于脊椎神经)神经末梢,从而产生不同反应。脊椎神经的交互神经元不仅受到神经末梢传入的影响,还受到姿势、重力、支持面等的影响,因此大脑到脊椎的向下信号模式会激活不同的行为,如逆水游行的鱼。由于自然选择作用于动物行为,所以也作用于大脑的分布状态以及神经系统状态,有关行为选择压力会导致神经处理上的变化。据此,里德建议:对行为的研究必须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才能理解行为的功能或行为的机制[2]74。
2.深化行为特征理论的认知
里德解释了詹姆斯·吉布森的夫人——心理学家埃莉诺·吉布森(Eleanor Jack Gibson)所提出的行为特征理论(Basic feature of behavior)[7]69-76。他认为,施动者(Agen⁃cy)这个术语能够阐释心理学的核心现象。有机体行为多少会表现出一定的自治性和可控性,所以心理学对动物行动的解释往往依照三个属性进行:期盼(Prospectivi⁃ty)、回忆(Retrospectivity)以及灵活(Flexibility)[2]185。
期盼是指动物行动目标指向未来的事实状态,如猫科动物跳跃捕猎是以猎物将要出现的位置为基准,这意味其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无须形成所谓的头脑地图。回忆指涉动物行动目标指向现在或未来出现的情境,结合动物过去经验和现有情境调节行为。可以说,期盼和回忆有助于确定某一特定动物的控制机能。不过,无论动物控制机能如何,几乎所有的动物行为都有很强的灵活性,因此产生特定的行为后果并非囿于一种模式。
3.解读行为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吉布森指出了环境因素与动物行为的关系,即界面成为生物活动行为的基础及动物视觉认知的基础[1]22。可以说,动物的知觉和行为作为自然事实,以特殊方式存在于大小不同的环境中。只是动物的行为如何适应于不同量程和尺度的环境呢?在陆生环境下,行为受到哪些局限?可供性作为生态和视觉的基元,如何贡献于动物进化研究?吉布森没有具体地解释上述疑问。里德的回应是:达尔文对蚯蚓行为研究是回答这些疑问的突破口。蚯蚓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受到土壤和大气可供性的调节,以确保其皮肤潮湿,这样看来,生态因素和地质因素可推动行为的演化和发展[2]29-30。在里德看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环境的可供性成为心理构成的来源。可供性选择和形成了动物的行为和意识。环境的可供性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说均有恒定性,但动物的行为对应着不同的时间量程,比如苍蝇和鸟拍打翅膀时间不同。自然选择作用于动物的肌肉神经方式是定量的,如鸟飞行的肌肉支持与骆驼的沙漠行走耐力。由此看来,可供性决定了生物行为方式的自然选择。此外,从个体发生和种系发生的意义来说,物质性或化学性的“营养”,如氧气或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能够改变动物对环境资源的行为反应。
(二)可供性与自然选择
1.可供性的进化论解读
在吉布森看来,心理学并非从思想、大脑或行为开始的,而是从有生命和无生命之间的区别开始的。他对可供性的解读是从人与环境关系演化开始的: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人类的活动改变了地表布局,虽然天然的山脉湖泊等依然存在,但是由于人为作用,天然物被改造成人工物,从而使得可供性发生变化[1]129。
里德与吉布森虽然均接受了进化论视角,但里德强调的是,在可供性引发动物行为时自然选择发挥的作用。他指出,自然选择过程限制和改变了某一种群中生物对各种资源的利用。当自然选择推动了生物行为调节的进化时,可供性成为某些生物栖息地中资源的特殊集合。吉布森将环境可供性视为既不是物理对象的一般属性,亦非心灵属性,而是一种可被发现的、存在着的现实属性。那么,动物意识到怎样的可供性?行为的变化与可供性的基准的关系如何?里德对此的回应是:可供性选择和形成了动物的意识和行为,并对个体行为构成选择压力[2]45。选择压力发生于不同的时间量程,如从个体发生的短暂时间量程到种系发生的恒定时间量程,使可供性发生的时间也有长短之分。
2.行为单位与选择压力
吉布森认为环境有不同单位,小的环境单位嵌于较大的单位。他特别区分了环境(将物质与动物赖以生存的媒介区分开来的界面)和小环境(一套可供性机制)的差异,指出了生物群落有别于生态位,认为可供性作为生态位的属性,是相对于动物种群的生活环境来说的。
与吉布森类似,里德提出了行为单位的思想,即个体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嵌于种群行为。他从选择论的角度延伸了吉布森的思想:物种会根据形态大小选择栖息地,而
区域环境结构以及可供性构成了生物的选择压力。尽管个体的行为模式受限于生态位大小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但是自然选择压力往往发生在较大的环境中,动物的行为恒定地受到种群的引导[2]31。如此看来,无论种群发生怎样变化,种群均能够从自然选择和时间角度对个体行为进行选择,推动个体行为对区域环境变化的适应。
3.突破刺激—反应模式
吉布森在美国机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霍尔特研究基础之上,探索了视知觉生态学进路。虽然他接受行为主义理论,但却质疑刺激—反应模式仅将神经系统视为刺激的接受者和反应的发起者。他认为,实际上,这种刺激—反应模式忽视了生物通过与环境互动得到进化的事实。
吉布森的观点得到了里德的回应,如他对达尔文的评价是:虽然达尔文敏锐地观察到环境变化的事实,如两朵花或花瓣不会完全一致;蚯蚓的观察能力无法从蚯蚓在土壤中挖洞的“本能”去把握等,但是却忽视刺激—反应模式很难解释变化情境中的动物行为调节[2]28。鉴于此,里德指出在复杂和变化的环境中,行为能力的获得需要借助于“功能”。自学术界认识到生命周期中生物的“功能适应”以来,机械论影响到有关行为、意识和知觉的研究。
里德指出,机械论隐喻不能确切地帮助我们理解动物行为,而应该借助环境中可供性的概念去把握生物与环境互动及其行为调节机制[2]10。生物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活跃,所以刺激—反应模式只能解释简单的行为,而复杂的行为需要从自发(非刺激)和认知(并非对输入直接反应)等角度去解释。里德特别强调,神经系统调节了动物行为,不过其在探索和利用信息上面临着巨大的选择压力,如动物摄食和运动方式要适应于早先的习性。
4.扩展神经调节与选择优势
虽然吉布森用生态信息概念解释了动物行为和经验的关系,认为生态信息存在于环境中,动物觉察可供性的环境信息和行为调节的能力赋予了动物进化优势,但他没有阐明神经系统进化的意义。
里德弥合了吉布森理论的不足,他指出运动本身会增加或维系动物头尾分化的选择压力,如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以及脊索动物的复杂分节模式与身体分化很可能源于海底或海中游动生物间的选择竞争的结果[8]97-117。在他看来,神经系统的进化有别于其他器官系统,因为神经系统会为动物种族带来选择优势,是调节环境中动物行为的功能器官系统。神经系统依照选择论的原则,选择特定功能活动,监控及适应复杂环境的系统。
(三)跨学科理论融合的可行性
许多学者高度认同和扩展吉布森可供性理论,但也有学者指出吉布森理论缺陷,如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借助于“适宜可供性”试图整合达尔文功能分析和吉布森生态知觉论。在他看来,吉布森直接知觉论(认为大脑能力与可供性相称,无需任何信息加工)并没有解决大脑对视觉的意义问题;吉布森假定世界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来区分可供性,如通过环境光列阵获悉楼梯可攀爬性等,不过是否所有的可供性的辨别均借助于环境知觉信息呢?环境中可供性的利益成本难以从个人经验中推测出来,比如自然选择记录基因、近亲繁殖代价等。可供性无法使个体简单地通过经验学习,而是在进化过程中强化了对可供性的敏感度[6]546-555。实际上,米勒的整合观与里德殊途同归。
针对吉布森可供性理论的不足,里德做出了大胆尝试,开始思考学科间的方法论整合。首先,发掘生物特殊个体或种群行为在进化过程中的差异。物种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利用资源而形成了多样的物种,但是特殊物种在特定的生态位中产生了进化的差异,包括在进化过程中动物大脑量的增加和寿命延长以及行为能力也随之发生变化等。其次,反思吉布森仅将所有辨明的可供性归因于环境知觉信息。从环境光列阵看,光的近端模式很大程度上确定了可感知的远端环境对象,动物视觉必须依赖于“无意识推测”。此外,人在认知上很难进行复杂计算,因此,在没有复杂的大脑内部加工前提下,大脑与外在可供性很难相合。第三,鼓励生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之间的方法论融合。诞生于1970年代的进化心理学结合了达尔文主义动物行为研究,唤起了对信息加工领域的学术关注,思考了心理适应机制与基因进化功能和信息计算的关系。鉴于此,里德尝试从方法论上整合生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借鉴知觉的自然主义传统,突破生态心理学的研究传统。
对于1972年在美国三一学院攻读“进化认识论”领域学士学位的里德来说,能在生态心理学研究中融汇大量的进化认识论思想不足为奇。不过,从他生态心理学领域的专著看,他在选择论基础之上,扩展了语言、文化、社会互动等理论,这不仅被其他生态心理学家所忽视,而且还大大地丰富了进化认识论理论。
进化认识论认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认知关系、一种知识关系。这种知识本身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学家鲁斯(Michael Ruse)展望了进化认识论研究动向,指出要严格对待达尔文论,要探索诸如语言、文化、科学、人类创造力或生命的所有现象[9]187-205。
(一)语言的生态学观点:生态信息和环境状态
里德生态心理学除了从神经系统、感官和运动系统
的角度探讨进化与生物行为调节的关系外,他还虑及语言的进化以及其他可选择的信息形式,坚持吉布森生态学立场。布雷迪(Michael Bradie)根据研究进路的不同,将进化认识论区分为两大纲领:认知机制进化纲领(EEM)和理论进化纲领(EET)[10]401-459。其中EEM纲领研究汇入了多学科领域,如语言学、认知科学等,利用进化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大脑、感官器官、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发展。里德的研究进路属于EEM纲领。
1.思考语言发展阶段与环境状态的关系
吉布森表明,生物及其栖息地之间的特殊关系为生物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支持[1]128。此外,特殊的环境属性在改善特殊生物的生活习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与周边环境互动时,生物的行为调节会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不过,吉布森并没有具体探索语言发展与环境状态的关系。
语言学家佛多(Fodor J)提出了“思维语言”假设,即如果将语言视为一种认知,那么有关话语、文字以及陈述则是一种心灵表征,而思维表征的核心在于捕捉不同人之间观点、知识和信仰的差异[11]31。在里德看来,佛多的观点有些过时,不能仅从构建心灵结构的现实工具来理解语言,而是要从生态学角度来解读语言。
第二,里德阐述了语言发展的两大阶段。他指出,幼儿并非学习语言,而是发展一种认知,社会以及沟通的技能。幼儿的社会环境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和更广的人际关系网。“暗示语言(Indicational language)阶段”是相对家庭环境来说的。幼儿可以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选择和暗示。当孩子想要扩大语言适应范畴时,他们就会重构沟通结构,使之顺利完成沟通过程,从而学会观察语音、语调、语法等。语言暗示可激发幼儿的沟通行为。随着幼儿对环境的熟悉度增加,语言重组带来了选择压力,使幼儿学会评论主题,使之进入到“预测语言(Predicational language)”阶段,通过特殊的认知以及沟通模式参与到周围的语言共同体中来。
2.语言发展与吉布森生态信息理论的融合
吉布森将信息视为生态学的,是环境(非有机体)的特殊模式[1]140。信息是环境的物理特征,且生物需要获取该信息满足生命需求,所以吉布森认为,生态信息是相对于环境中的生物来说的,换言之,信息诱发生物与环境互动,调节行为,认识自身的角色。生态信息是明确其他环境资源的特殊的资源。
在里德看来,语言源于生态信息,而非主观思想[2]155。换言之,动物在局部环境中获取信息,令其他动物察觉到信息,而人类语言结构完全不同于动物的信号系统,并非仅视为思想传达的手段,还是其他对象获取信息的手段,进而调节个体或群体行为。人类的语言具有强大的调节机制,能够令人类意识到即将发生或优先发生的环境状态,使人类通过选择、修正和改变环境信息来满足自身需求。
(二)认知的生态学观点:可供性在认知过程中的角色
1.认知作为可供性的集体占有
吉布森指出,“当其他动物为观测者提供可供性时,这不仅指涉行为上的,还包括社会交往上的。当一个动物移动了,引起其他动物的移动……”[1]42可见,吉布森思想有了社会认知领域上的可供性意蕴。
在吉布森思想基础之上,里德提出了认知是可供性集体占有的思想。他认为,认知不是一种抽象和个体化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具体和集体化的过程,其中个体参与的程度不同[2]141。大多数人类的认知并非学习解决抽象的问题,而是学会思考完成某个特定任务时所要进行的适宜参与。他强调,思维是一种对活动和经验进行评估的能力,不受心灵的内在控制。思维可能是个体化的。不过,在我们的社会中,需要将思维整合到人居环境的活动当中。因此,里德的认知生态观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认为认知是一种人类活动,往往是集体化的,包括合作与冲突,从而突破了强调认知是个体内在过程的认知科学主流思想。
2.预见意识与认知导向系统
在吉布森看来,生态信息是相对于环境中的生物而言,既然环境可供性是固定的,那么通过生态信息觉察可供性的能力则有赖于意识和行为,从而使动物实现价值和意义。里德认为,这种意义并非仅仅工具和效用意义上的,还是鲜活的、富有情感经验的。
里德从思维角度扩展了吉布森生态信息理论,认为生态信息成为人类思维的对象,受到生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探索复杂生态信息的过程中人类得到了进化,包括从他人的声音、姿态、绘画等方式选择和获取特定信息。这种选择信息的能力建立在思维基础之上[2]170。思维进化的方式是多样的、复杂的以及社会化的。人类通过集体努力实现了价值及获取意义,在此过程中,人类要适应、选择和纠正生态信息,使自身得到进化。
里德对吉布森“可供性”认知维度上的延伸还体现在:首先,通过“促成行动论(field of promoted action)”阐发“可供性”和行为导向的关系。他认为,人类认知发展有赖于人对价值和意义的探索过程。幼儿经过几次跌倒之后,通过看护者的矫正,减少跌倒的机会,学会走路。里德指出,幼儿通过行为学习,意识到可供性对行为的导向作用。获取特殊可供性对个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是人类往往借助经验获取和习得环境信息[2]149。对人类认知发展的解释需要从意义填补的导向功能去把握,幼儿的看护者不断发送信号让幼儿借助认知导向系统去填补意义空白。
其次,通过提出“预见意识(Prospective Awareness)”概念解释“可供性”源于一种互动关系。在他看来,认知是一种生命过程,从生态学角度看不仅涉及到与环境互动时的知识,还涉及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的认知[2]172。预见意识会诱发动物对偶发事件的评估,如动物根据年龄或身体状况判断出捕猎者逃跑的可能,只是里德特别强调预见意识不同于纯粹的联想,因为这与动物在获得信息时的自动调节行为有关。所以,里德非常重视动物与环境互动时的行为调节模式,其中包括对信息的察觉和利用。
(三)诠释文化与表征系统的生态学观点
1.生态信息与社会文化互动融合
里德还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思考生态心理学的价值,延伸了吉布森生态学知觉论。莱维(Jean Lave)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实践,特别在人类学范畴,文化理论研究转向遵循以活动为基础的范式[12]127。但里德认为,生态心理学比文化心理学更进一步。信息的生态学理论解释了文化与思维内容的内化[2]181。在既定文化中,多数个体通过交互作用选择生态信息,使文化研究方法融入到心理学领域中。人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会有不同的思维和体验,所以在问题理解上存在差异。在人类知识习得的过程中,文化实践尤为重要,如对文字和手势的解读。所以,跨文化的人类交流的前提在于语言模式的固化以及适应人际互动的模式。
2.思考环境信息与文化表征系统的关系
不同的文化使得文化表征方式多样,如跳舞造就了舞蹈家。对表征系统的控制推动了对人类意识和行为的控制。里德指出,文化表征系统有助于个体寻找环境信息,如结绳记事的信息交流系统。那么,文化表征系统如何影响到人的意识和行为?里德的看法是:每一种文化均有特殊的表征系统及相关的互动模式[2]182。换言之,人类学家与认知科学家同样关注表征系统,因为在同一个文化中有着共同的表征系统,赋予人不同的特征。人类借助于文化表征,调节集体思维,进一步审视自身及世界。所以,里德呼吁生态心理学应更多地关注思维的整体性和多样性,通过思想的公开化,尽力规避谬误,推动人类认知的进化。这也是里德对吉布森生态心理学的贡献所在。
(一)研究贡献
吉布森视知觉论的重大贡献恰恰在于他接受了生态学进路。他修正了1950年《视觉世界知觉(The Percep⁃tion of Visual World)》中的许多观点,如并不认同早期的知觉与刺激对应关系;他接受了光学列阵理论和环境信息理论,拒绝刺激—反应模式,认为能够发现意义(可供性)等思想。所以他的进路主要围绕视觉新理论、生命环境和物理环境、恒定和变化(基于环境、动物及两者互动)、动物的个体和群体环境、透视结构(基于透视几何)和恒定结构(透视结构变化,但是光学图像不变)、可视性和不可视性以及可供性理论等多维度展开。
虽然里德是吉布森的重要追随者,但是他另辟蹊径,为生态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首先,突破吉布森借助环境光以及光学列阵等概念解释生物视觉及行为问题。他尝试站在吉布森角度思考视知觉,认同视觉不仅涉及生物的可视性,还涉及环境整体中的部分以及观察事物的可供性(无论其是否有益于生物本身)。对于可供性的认识成为对现实认知的基础,而非仅仅认识到个人的现象世界。他反思了这种原理是否类似于声学列阵理论。第二,首先,从方法论上,吉布森倡导视知觉和生态学方法的融合,而里德在此基础上,倡导生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的理论整合,他依照进化论和生态生物学原则考察生物与环境互动的行为调节机理,从生态进化学角度研究生物的心理机制,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意识在特定的生态位中进行演化。其次,从理论创新上,里德不仅建构了“行动系统”理论,还扩展了神经达尔文主义以及吉布森“可供性”概念。特别是,他从自然选择角度把握可供性与动物行为之间关系,细化了吉布森从人与自然关系演变视角解读可供性。再次,里德从语言、认知和文化中坚持吉布森生态学思想,并借助人本心理学的思想,考察了语言和文化表征生态学理论,丰富了吉布森思想。因此,可以说,里德不仅继承和突破了吉布森理论,还为进化认识论及其边缘学科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进路,其思想成为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源流。
(二)研究局限
从生态心理学领域看,在解释知觉内容上有两种理论:知觉直接理论和推论式理论。从知觉的推论式理论看,意义源自于动物的内在;意义建立在动物与其依附的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基础之上。从知觉的直接理论看,意义存在于环境中;知觉不依赖于以意义为基础的推论。如果说环境包含意义,那么环境不能仅为物理性的,所以知觉直接论本身需要新的本体论,不同于物理主义和还原论中所强调的单一的物质世界,所以吉布森接受的是直接知觉论并建构了可供性的本体论。在他看来,可供性是环境属性,对动物的行为产生影响。实际上,可供性不能仅仅是环境的属性,所以里德认为,可供性是环境中的资源,而这种资源的存在要先于动物对其的知觉和利用。环境中的资源是动物选择压力的来源,从而使动物能够发展知觉系统,从而感知这些资源。然而这种
解释的缺陷在于:可供性的解释不能单从选择论出发,因为仅将可供性视为一种选择压力,就忽视了动物和环境之间的互补互惠关系以及动物自身的能力和功能特征。特别是功能作为动物的属性,有益于动物很好地利用可供性,也就是说,功能性和可供性不能分离开来。当然,对于可供性的理解更应放到整个情境中考虑,应从动物——环境的系统角度将可供性视为一种关系机制。
参考文献:
[1]Gibson J J.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M]. Boston:Houghton Mifflin:1979.
[2]Reed E S. Encountering the World:Toward an Ecologi⁃cal Psychology[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3]Warren W,Verbrugge R. Auditory Perception of Break⁃ing and Bouncing Events:A Case Study in Ecological Acoustic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1984(10):704-712.
[4]Reed E S. James J. Gibson and the Psychology of Percep⁃tion[M].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
[5]Reed E S. The Corporeal Ideas Hypothesis and the Origin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J]. Review of Metaphysics,1982(35):731-752.
[6]Miller G. Reconciling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Eco⁃logical Psychology:How to Perceive Fitness Affordances [J].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2007,39(3):546-555.
[7]Gibson E J. Has Psychology a Future?[J].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4(5),69-76.
[8]Reed E S. The Neural Regulation of Adaptive Behavior:An Essay on Gerald Edelman's Neural Darwinism[J]. Ecological Psychology,1989(1):97-117.
[9]Ruse M. The Sociobiological Debate[M].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1:187-205.
[10]Bradie M. Assessing Evolutionary Epistemology[J]. Biol⁃ogy and Philosophy,1986(1):401-459.
[11]Fodor J. The language of Thought[M]. New York:Crow⁃ell,1975.
[12]Lave J. The Culture of Acquisi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Un⁃derstanding[M]//Cultural Psychology:Essays on Com⁃parative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责任编辑:夏莹
(Email:silvermania@ qq. com)
Visual Perception Theory,Evolutionary Psychology Integration and Language Ecology——Reed’s Inheritance and Surpassing to Gibs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Psychology
REN Qiao-hua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Shenyang 110168,China)
Abstract:Reed studied ecological psychology as an American philosopher of science along the mainline of the biological evolution by investigating the behavioral regulation when animals encounter the environment,based on the Gibson’s thought. First,it extends Gibson’s visual perception theory,including affordance the⁃ory,the ecological optics theory as well as ecological information theory. Second,it is combined with the thought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such as ecological dimensions in psychology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of functional systems and neural regulation mechanism. Finally,it develops an ecological view of language,deepening an ecological view of cognition and interpreting the culture and systems theory of representation. This provid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evolutionary epistemology and the related fields.
Keywords:Reed;Gibson;Visual perception;evolutionary psychology;ecological psychology;EEM
作者简介:任巧华,男,辽宁瓦房店人,沈阳建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部讲师,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进化认识论EEM纲领的理论进展及其方法论意蕴研究”(15CZX014)
收稿日期:2015 - 04 - 04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15.0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