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潇月
摘要:毕加索的绘画《亚威农少女》被认为是立体主义时期的第一幅绘画,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分水岭,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事物的观看方式。画面在保持平衡的前提下,运用几何化和平面化的处理方式将形体的体量感转为二维的表达方式,彻底改变了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以三维立体手法表达空间感的传统绘画形式。文章通过对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平衡”说,来分析《亚威农少女》绘画中的平衡形式美,了解影响平衡的“力”的因素,从视知觉的角度来分析绘画,从根本把握绘画的平衡的形式美,对未来绘画形式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阿恩海姆;视知觉;《亚威农少女》;平衡形式
中图分类号:J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070-03
一、平衡“力”的由来
一幅绘画如何起到应有的艺术作用,这是每个绘画者都应思考的问题。作为画面的设计者,应做到画面产生的情势或活动可以与观者产生精神共振,这种精神共振实现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艺术家在艺术绘画中追求的平衡感。正由于这种原因,任何艺术创作形式都需要平衡构图。平衡形式构图是创作者自我实现即准确表达创作意图的基础。
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一书是视知觉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书中理论可以帮艺术家运用视知觉理论来了解大众面对艺术品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并在创作过程将这些需求和心理状态合理转化为创作者的灵感来源,使得画面的形式美得以更好体现,进而帮助艺术家更好地传递绘画本质。对探索更为丰富的艺术形式表现方法,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
(一)“知觉力”的剖析
1.何谓“知觉力”。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首先在一个正方形的隐藏结构中得到了心理的“力”一说,又称“张力”。到底什么是心理的“力”?在绘画作品中“力”又是如何存在的呢?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一个事物无需测量,用眼睛就可以看出事物是否在一个大环境的中心,进而显示出一种相对于周围正方形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具有方向和量度,称之为一种心理的“力”。正方形的中心点位置是可以被感知出来的,且直接感知到是整体事物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中心点,所有的力都是相互平衡的,很稳定。(如图1)
鲁道夫·阿恩海姆先生认为,眼睛所看到的每一个视觉式样都是一个力的式样,这些力的式样形成“力场”,“力场”的影响遍布视网膜所能看到视觉式样的每一个角落。任何一个视觉式样都可以使空间运动起来。
在图1中,我们用眼睛就可以看出黑色圆面是否在图片的中心,是眼睛通过视觉的判断,感知到圆的位置和一种不安定性,这种不安定性是离开原位置向着某一特定方向运动的趋势,显示出一种相对于周围正方形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具有方向和量度,称之为一种心理的“力”。而这样一种心理上“力”的感受,就是知觉上的“力”,它是完全存在于受众感觉经验中的现象,感受只能是“观看”或“发现”的结果。比如艺术家用不同大小、位置、亮度的事物构成的画面恰恰就是为了给眼睛制造一个视觉幻象,也只有这个幻象,才是艺术品。当艺术家站在知觉角度和艺术角度来看待“知觉力”时,它便完全是真实的。
2.物理的力和心理的力。前文提到了视觉式样中的“力”,这个“力”与物理的力有些相似之处,但两者是一种力吗?
物理的力就是一个物体被作用的各种力达到了可以相互抵消的程度,使物体处于了平衡状态,但心理的力就存在于每一个观者的经验里。与物理上的力的因素不一致,心理的力是能够造成视觉平衡值改变的,其因素诸如大小、色彩、方向等。因此,在一个视觉式样中,整个视觉式样中“力”的构造有可能被出现的事物所改变。
(二)《亚威农少女》中影响平衡的“力”的因素
1.位置对力的影響。在“游动的黑色圆面”实验中(如图2),可以看到黑色的圆面的中心与正方形的中心重合时显得最为稳定。进一步研究可以揭示出,黑色圆面还受到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以及由垂直中心轴和水平中心轴相交而成的十字的影响。
在一幅绘画中,画面中的视觉式样所产生的力的结构尤为复杂,因此位置不是唯一可以对力起到影响的因素,有时需要综合颜色、大小、重心等因素。在一般的简单画面中,中心都占有绝对优势。但对于《亚威农少女》这样复杂的画面,画面的绝对优势则在整个视觉式样的中心上,因此画面中的位置因素所产生的“力”应与重力结合起来比较。
在《亚威农少女》这幅画中(如图3)有五个不同形象的人物,所处位置各异,但画面达到平衡。在图3中可以看到画面的中心位置以及中心的垂直线,在这里视觉式样所受到的力要大于其他位置。画面中心位置①部分站立的人物起到稳定画面作用,但其位置没有平均分布在中垂线的两侧,因此面积稍大的右侧身体受到了比左侧更大的引力。画面上②部分的位置相对③部分距离中垂线远,因此其所受引力也相对较小。画面上②部分的两个人物所在位置相对③部分的重心要靠下,因此重力也较大。不同位置的视觉式样所产生的“力”与重力结合,恰好使得画面其他两组人所形成的运动性程度相抵消,使画面中的“力”达到了平衡。只有当画面中的视觉式样的刺激使大脑视皮层中的生理力的分布达到可以相互抵消的状态时,眼睛才能经验到平衡,经验平衡的过程正是艺术创作产生的过程。
2.形状对力的影响。对于绘画来说,组成整个画面各个元素的形状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较为规则的形状的重力大于相对不规则的形状,垂直走向形式的重力大于倾斜走向的形式。而在其他因素都差不多的情况下,不同面积的形状对知觉的影响也不同。面积越大的视觉式样,眼睛知觉到它所产生的知觉“力”越大。
根据上述研究发现,越是规则简化的形状产生的重力和内在张力也就越大。因此,在《亚威农少女》这幅绘画中通过对画面两边人物的造型的难易程度和面积的大小分析,右边视觉式样形成的“力”要大于左侧。但因左侧视觉式样的重心位置偏下形成一个视觉重力,使得画面整体平衡。(如图4)
3.色彩对力产生的影响。色彩能够表现感情,颜色不仅给人带来心理上的不同感受,同时也会对视觉式样所产生的“力”带来变化。在《亚威农少女》这幅绘画中,画面左右两边的红色与蓝色都处于一个中调的明度,在明度一样的情况下,“暖”色要比“冷”色更具有力的优势。故而在《亚威农少女》画面右边的蓝色色块里有暖色存在,并且在右下角有几块暖色衬布,起到平衡作用,更丰富了画面。
二、平衡在绘画中的作用
平衡的形式可以有效的传达艺术家的意图和精神,艺术家绘画时要根据所传达的内容来把握和组织画面中的每个视觉式样,当视觉式样达到平衡时并传递了某种信息和意义时,平衡形式美才发挥出来。艺术家也要时刻注意一点:平衡形式只是在传达作者思想时所运用的手段,而不应该是设计者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1.心理平衡与物理平衡。平衡分为物理平衡和心理平衡。比如一件油画作品当油画的中心与画框的重心相重合时,我们称之为物理平衡。但有时油画的重心会稍微偏离画框中心,比如一件视觉对象的顶部与底部之间在“重量”上的不同,这种不同往往会视知觉重心上移;或者绘画式样本身与绘画所在平面之间结构图式的相互作用,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心理平衡。但不管是物理平衡,还是心理平衡,都是这个视觉结构中的每个部分之间达到的一种力的均衡状态。
2.平衡在《亚威农少女》中的体现。(1)顶与底。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在绘画时要注意画面底部达到“超重”的程度,以使底部看上去比顶部更重要一些。这种顶与底的不对称的现象,是经验和心理力所共同作用产生的。《亚维农少女》绘画中的女人,重力点较低,加之画面下方的水果盘,因此产生的向下的重力远远大于画面向上的力,使得画面达到心理平衡状态。重心偏下的构图形式恰恰与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思想相符合,也表达出当时“亚威农大街”上的妓女所映射出的社会問题。(2)左与右。在现代的生物学研究中,发现在大脑中左半球有着更为充分的血液供应,而大脑的左半球负责的是人的右方视域,这种优势就造成了右方的优势。因此在绘画时画面左半部出现的视觉式样就算它在独立的情况下也比右侧的视觉式样承担了更大的重力,画面也因此达到平衡。
在《亚维农少女》这幅绘画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画面左侧两个直立的女人所在位置相对右侧两个女人靠下,产生的视觉重力也相对较大,但由于左半部分可以承担更多重力,因此在视知觉角度画面保持了基本平衡。并且根据画家要表达的绘画中心内容是放纵性欲会招致死亡的危险,从视觉习惯的角度出发,观者从左侧露出恐惧的、憔悴的脸的三个妓女出发过渡到在画面的右侧这两个病态、变形的女人形象,并用黑人雕刻艺术表达方式表现右侧两个妓女形象,增加了画面吸引力。
三、平衡形式绘画中的发展
1.平衡带来的视觉体验。在前文中我们就已经明确了平衡是绘画的形式而不是绘画的意义。因此在绘画中,首先要明确我们所要创作的这幅绘画的中心思想,中心视觉式样,其他视觉式样的位置、大小、面积、颜色,以及明确是否需要平衡或者用平衡形式来达到一种不平衡的运动形式,最终表达绘画的内在含义。在《亚威农少女》这幅绘画中,画家综合了画面所表达的视觉式样的大小、位置、形状、色彩等因素,使作品传达出过度纵欲会招致死亡的危险的中心思想。
2.平衡形式美在绘画中的发展。艺术作品中运用平衡艺术形式使得视觉式样形成具有方向的力,进而使得画面达到平衡及统一。
通过对《亚维农少女》这幅画视知觉中的“知觉力”进行分析,我们基本把握住了影响“力”的几个因素,不仅拓宽了创作视野,也为加深艺术创作者对画面的平衡理解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美.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美.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美.中心的力量——视觉艺术构图研究[M].张维波,周彦,译.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Balance Principle of Visual Percep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rm Beauty in the Painting "Avignon Maiden"
ZHANG Xiao-yu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20,China)
Abstract:Picasso's painting "Avignon Maiden" is believed to be the first painting of period of Cubism,hailed as a watershed of Modern Art. It completely changed the way that we see things. Before the picture keep in balance,it has completely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painting from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 to the three-dimensional technique to express the space feeling with the methods of used geometric and graphic processing will be change the sense of body mass into two-dimensional expression. The article analyze the beauty form of balance of the painting "Avignon Maiden" that base on a book of Rudolf Arne's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which put forward the famous theory of "balance",and then we can understand the effect factors of "force" of the balance.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uture to research the beauty form of painting with the beauty form of balance pain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sual perception.
Key words:Rudolf Arn-heim;visual perception;"Avignon Maiden";balance princi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