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语言生活及其规范与引导

2015-04-18 07:34周建民
江汉学术 2015年6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

周建民

(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武汉430056)

高校网络语言生活及其规范与引导

周建民

(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武汉430056)

摘要:高等学校网络语言生活具有平台较为齐备、主体较为年轻、环境较为宽松的特点。网络语言生活对高校师生语言文字综合素质有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其积极影响是能够丰富高校师生的语言生活,增强高校师生的语言表现力;消极影响是导致部分师生运用规范语言文字的意识有所弱化,运用规范语言文字的能力有所退化。加强高校网络语言生活的规范与引导,一是强化运用规范语言文字的意识与措施,二是遵循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原则,三是提高运用规范语言文字的能力,以构建和谐的校园语言生活和网络语言生活,并努力发挥高校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引领与辐射作用。

关键词:网络生活;语言生活;校园语言;网络语言;语言规范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52(2015)06-0104-07

本刊网址·在线期刊:http://qks. jhun. edu. cn/jhxs

随着网络、网络生活与网络语言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学习、生活等各种社会活动和语言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高等学校作为科学技术的先锋与社会文化的引领者,其语言生活包括网络语言生活也走在了社会的前列。连接互联网的校园网是大学与社会联系的新通道,校园里各种网络平台和众多的快递网点是师生们丰富网络生活的现实标志之一。师生们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里纵情冲浪,在各种自媒体上自如地运用网络语言进行交往。在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大背景下,如何规范引导高校师生过好包括网络语言生活在内的社会语言生活,是本文拟认真考察和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高校网络语言生活的特点

(一)网络生活与网络语言生活

社会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带来了语言生活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在互联网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不断发展的环境下,网络上的交流已经不仅仅是信息的交换交流,而是发展成为一种交往。这种交往的范围覆盖到经济、政治、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社会交往乃至军事等等几乎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网络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各个领域的生活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找到对应或帮助,从虚拟社会到现实社会,无所不包。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一个方便的生活平台,成为网民这一亚文化群体每天现实生活延伸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活动场所。现代人特别是现代的年轻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网络了。而且,随着网络不停息地发展,人们的这种“网络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网络生活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网络生活专指上网活动,即在网络上在线进行的一切活动,如在线阅读、在线聊天、在线看电影、玩网络游戏等等。这些活动离开了网络就无法进行。广义的网络生活指与网络相关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如网上购物、网上求职等,这些活动需借助网络,但还得在网下的现实生活中才能最终完成。如网络购物在网上完成选择、订购商品,在网下接收商品,付款则视具体情况,既可在网上在线支付,也可在网下货到付款。

网络生活中的种种活动都需要借助语言来进

行,比如网购就需要同网店店主用语言进行沟通。而“运用和应用语言文字的各种社会活动和个人活动”,被称为“语言生活”。“说话、作文、命名、看书、听广播、做广告、语言教学等等,都属于语言生活范畴。”[1]前面提到的各种运用和应用语言文字的社会活动与个人活动,而今都可以在网络语境中进行。如网络聊天已经为说话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新的范式,作文、看书都可以在网上进行,网络词语也已经进入到所作之文和所看之书中,影响到其内容表达和语言风格等等。网民的网名命名更是形式多样,内容多彩。这种在网络语境中进行的语言生活就是网络语言生活。

在网络上诞生和发展的网络语言作为人们语言生活一种新的富有活力的工具,日益拓展和丰富着我们的语言生活,促进了语言生活的现代化和多元化。“互联网十几年来快速发展,虚拟语言生活逐渐丰富起来,重要起来,甚至许多方面竟然引领现实语言生活的发展。”[2]以网络词语为表达材料的网络语言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构成当今语言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丰富了社会语言生活。另外,所谓网民并非整天生活在网络中,随着他们在现实生活各个领域中以不同角色进行生产、学习与生活等活动,一些网络词语还走出网络,以其特有的网络语体色彩丰富着其他领域的语言生活。

一些新产生的网络词语经常会在网上掀起追捧模仿和跟风运用,如“木有、神马、任性、醉了、打酱油”等,都曾风靡一时,引起网民在网上网下“任性”地语言狂欢,在网络的语言生活乃至非网络的语言生活中留下阵阵回响。年年都有的各种网络用语排行榜,更是我们丰富的现代化、多元化语言生活的一种反映。

(二)高校网络语言生活的特点

高等学校既与社会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环境,使得高校师生自成一个有特色的亚文化群体。作为校园语言生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语言生活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1.高校网络语言生活的平台较为齐备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从上网的硬件看,各高校都有网络中心作为各种网络平台和校园网的设备和技术支撑;众多的网络终端设备则有师生的个人电脑,学校实验室、教室、电子阅览室及各种场所设置的电脑,以及手机这种几乎已经普及的移动网络终端;加上智慧校园网络提供的种种上网便利,构成了高校网络生活和网络语言生活的技术平台。

每一所高校都有独立的网站,有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学生服务等各类网络管理系统,有自己的BBS、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自媒体,以及师生以各种聚合关系建立的众多QQ群、微信朋友圈等,各种网络平台非常齐备,构成了一个网上的虚拟校园,汇成一个极大的网络生活和网络语言生活的平台。有的学校还专门设有新媒体工作室。师生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各种活动都可以,而且有时必须通过这些网络平台进行,校园“一卡通”的IC卡就是这种网络生活最好的工具和标志之一。

大学师生会经常关注浏览学校各种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共享其中的种种电子资源,并利用电子邮件和BBS、QQ、微信等新兴自媒体进行交往,其网络语言生活丰富多彩。

2.高校网络语言生活的主体较为年轻

高校师生这一文化群体中大学生是主体,大学生群体永远是些朝气蓬勃的青年,而且教师中也不乏年轻人。由他们构成的高校网络语言生活的主体较为年轻,喜欢追求个性和时尚潮流,容易接受新事物。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5年7月23日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网民已达6. 68亿,其中手机网民5. 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 8%。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3]

在6. 68亿网民中,学生网民占比为24. 6%。按年龄段统计,10—19岁网民占23. 8%,20—29岁网民占31. 4%。大学生网民就包含在这两个年龄段之中。按照“过去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居民”[3]的网民统计标准,仅就“网上选课”这一类借助网络的教学活动,大学生就应该全部都是网民,否则将不可能在校园里顺利地学习与生活。

网络语言“就其广义而言,就是包括电脑和网络术语,以及网民在网络交际中创造和运用的词语、书面符号和特殊表达方式的一种语言变体,一种社会方言”[4]。网络语言生活中虽然并非全用网络语言,但网络语言确实是网络语言生活不可或缺的表达工具和表达材料,而且运用网络语言是网络语言生活区别于其他领域语言生活的最大特色。

网络语言主要由网络词语构成。网络词语得以不断产生和传播,除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及电脑和网络技术日益发展的技术基础外,其动因还有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就是网民造词和用词的心理动因。

广大网民是创造和运用、传播网络词语的主体,这一主体中的重要群体是青少年,包括大学生。他们大部分在网络社会中长大,是典型的@一代、拇指族,许多人简直是一日不可无网。青少年渴望独立自主,追求新奇,希望通过一些不寻常的语言和行为来证明自己,而这些在网络环境中都有可能实现。青少年这种求新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对新的网络词语钟爱有加,认为这些新的词语能够体现时尚气息。这也是他们创造网络新词语的动力。

网民们追求个性、求新之外还喜欢求异,这是网络词语产生的又一重要心理动因。这种心理动因在造词用词时的具体表现就是喜欢怪异,喜欢与众不同,认为一些新、奇、怪、异的网络词语显得诙谐有趣。

网民的群体认同需求还导致其追风心理和行为,唯恐落伍,唯恐不被群体认同,认为不追上风头可能就要out了。追风心理对网民来说主要是追风用词,助力新的网络词语的传播。有时还会追风造词,这样更能满足其群体认同的心理需求。

具有强烈主体意识的大学生网民在这类网民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年轻的大学生具有年轻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文化程度高,容易接受新事物,易于融进网络,接受新兴的网络生活和网络语言生活方式。在一次以武汉高校在校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中,面对“您平时上网会使用网络语言吗”这一问题,选择“会”的人数高达743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81. 83%(回收有效问卷为908份);选择“不会”的人仅占18. 17%。由于对网络语言的理解不同,如果加上广义网络语言中所包含的电脑和网络技术用语,会使用网络语言的比例还要高。对“使用网络语言的频率”,在平时上网使用网络语言的同学中,有85. 85%的人表示“有时使用”,14. 15%的人则是“频繁使用”。①

而高校的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做好学生的朋友,也要懂得和运用一些网络词语,多少掌握一些网络语言这一社会方言。这种使用网络词语的交际需要,也扩大了网络词语在校园的传播,并促进了高校网络语言生活的发展。

3.高校网络语言生活的环境较为宽松

大学生已经成人,不再时时处于家长和老师的监护之下。高校鼓励创新,鼓励自主发展;强调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语言生活环境都较为宽松,校园语言包括网络语言的运用也比较自由和有特色。在前述大学生网络语言运用情况调查中,对“您对日常口语交际中人们使用网络语言持何态度”的提问,25. 66%的同学表示“支持”;71. 26%的同学表示“无所谓,说什么是别人的自由”,仅有3. 08%的同学表示“反对”。

纵观高校网络语言生活,某大学淘宝体的录取通知书、某大学校长妙用新潮网络词语的毕业典礼讲话、某大学迎新现场“亲,××学院欢迎你”的标语、某大学微信平台编辑的名字“江小薇”等等,都带着各种各样的小清新,在青春的校园里赢得师生的会心一笑。加上各大学的BBS、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网络平台,给师生运用网络语言提供了平台。网络之外,师生对网络语言的运用也比较宽容,网络语言生活在大学校园里得以比较宽松地进行。在对一所高职学院150名学生所作的小型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同学都知晓“晒”、“杯具”、“灌水”、“沙发”等最常见的网络用语,超过80%的同学在书面语和口语中使用过网络语言[5]。

二、网络语言生活对高校师生语言文字综合素质的影响

校园宽松的网络语言生活对高校师生语言文字综合素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积极的,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正面影响如网络语言可以丰富师生的语言表现力,负面影响如网络语言对师生语言不规范的影响。下面先看积极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生活能够丰富高校师生的语言生活

网络语言生活能够丰富师生的语言生活。比如教学活动是非常典型的语言生活,现在借助网络技术,高校的很多教学活动形式更加新颖,过程更加精彩,参与更加便捷,效果更能得到保证。如高等学校师生都要进行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可以通过网上报名、计算机辅助测试、网上评定成绩、网上公布和查询成绩等方式大大提高测试的效率和信

度。一些课程的相关资源放在网上可随时共享,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再如网络语言生活丰富了高校师生的阅读与写作生活。对很多人来说,基于电脑、网络的阅读写作方式,已经取代或部分取代传统的阅读写作方式。读书已经很大程度上变为读电脑、读手机等电子设备,或者说看书看报变成了看屏。相应地,纸上的秉笔疾书变成了电子设备上的敲击键盘、点击鼠标和触摸屏幕。师生的知识获取、资料查检、意见发表,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及课外的交流、探讨等等,都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及时进行。古语“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现在得到了全新的诠释。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工具,“互联网+”更是给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创新提供了无限空间。大学生们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取得了各式各样的成绩和成就。

网络语言生活使包括大学师生在内的网民的交际方式发生了革命式的变化。人们之间的交往不仅仅限于当面交往、打电话和书信来往,电子邮件、QQ、微博、微信等等成为我们很重要的交际工具。使用这些交往方式,不仅维系着老朋友之间的联系,也使我们结交新的朋友变得十分容易。网民们在网络上创造出的“网络购物节”之类的新节日,也为一些传统节日增添新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对于这些网络上的节俗活动,高校师生有时也会凑凑热闹。

由微博、微信等等带来的无“微”不至的网络“微”生活,也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师生的网络语言生活。如:

今年新考入武汉地区高校的每名大学生,都将获赠一张充有100元的“武汉通”学生卡以及一本《最武汉》。这是我市从2012年开始,连续第4年向新入学大学生派“福利”……《最武汉》是一本口袋版“武汉生活宝典”,内容涵盖大学生在汉的衣、食、住、行、游、购、娱及学习、兼职等方面,可以引导新入学大学生迅速融入武汉生活。为了让书本更贴近大学生所需,内容得到进一步延伸,今年这本口袋书还配套开通了“最武汉”微信号。(《长江日报》2015年9月9日)

(二)网络语言生活能够增强高校师生的语言表现力

丰富多彩的网络语言生活还能够增强高校师生的语言表现力。无论是作为网络、电脑术语的网络词语,还是网民们在网上创造的具有网络特色的词语,都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表现力。网络词语的丰富表现力,使得熟悉网络语言的高校师生在进行相关表述时,能够更加准确地指称新事物,更加完整地表述新思想,更加严谨地传授新技术,更加生动地描绘网络生活和包括网络生活在内的多样的现代生活。

幽默的语言是生活的开心果和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语言幽默的人是受大家欢迎的人。而网络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令语言表达活泼新颖,幽默时尚。如:

校领导仔细询问了2015级新生的军训情况,同工作在一线的教官、指导员、医护人员亲切交流,并和新生拉起了家常,大家有木有觉得很有爱呢(*^_^*)……(某高校官方微信:校领导慰问我校2015级新生)

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包括表情符号(*^_^*)在内的网络语言,使人觉得这段话读起来“萌萌哒”,一下拉近了与读者同学的关系。再如《华商报》2015 年9月8日报道,教师节前夕,某大学的学生给老师的衷心祝福有“愿您每天萌萌哒”、“诚心祝福男老师越来越帅,女老师越来越萌”、“我虽然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但您是我最出色的老师”等等,语言表达时尚而且透出活泼与调皮,也形象反映了新时代大学和谐的师生关系。

再看消极影响。

(三)部分师生运用规范语言文字的意识有所弱化

高等学校承担着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要任务,是推行和规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前沿阵地。高校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比较强,但在网络语言生活的影响下,部分师生运用规范语言文字的意识有所弱化。

网上“发表”言语作品比较自由,键盘一敲,鼠标一点即可。由于没有了纸质媒体编辑这一类语言的“把关人”,网民们的语言在用词、语法和逻辑等方面的不规范现象时有所见,错别字主要是别字更是在网上泛滥。随着这类不规范的语言现象增多,部分师生逐渐对这类语言文字运用的错误习焉不察甚至不以为然,运用规范语言文字的意识有所弱化,认为网络上的语言运用比较自由,可以不受规范的约束。

规范意识的弱化还包括文明运用语言的意识弱化。因为网络的语言环境比较自由,加之可以匿名发言,网民可能会觉得少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顾

忌,有时候会运用甚至创造一些具有网络特色的粗言詈语。如运用谐音等手法变换书写符号,将粗俗词语换个“马甲”进行运用,有的采用与该词音同音近的汉字,有的采用该词的汉语拼音首字母代替詈语原词,或作为语素造出新的詈语。如“尼玛、靠、卧槽、草泥马、逗比、NND、2B”等。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5年6月2日发布《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报告中的《2014网络低俗词语排行》共列出25个词,排名前三的是“尼玛、屌丝、逗比”。这些词语造成了网络的语言污染,还从网上向网下蔓延,影响语言生活的文明。受此影响,一些师生可能会在网上甚或现实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低俗的网络词语。

网上运用语言的随意性也会对师生产生影响,弱化其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如电子邮件,简化了书信的书面礼仪格式,像礼仪式的换行、书信常用的套语等没有了,甚至连落款日期都可能不用了。除了正式的函件,大部分电子邮件已经少了书信的郑重,多了谈话聊天的随意。这种随意在网络交际中可能没什么,但如果不了解书信的格式规范,缺乏相应的写作训练,一旦需要正式运用书信这种文体,可能就会不知所措。如陕西省2015年高考作文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写一封信,就有考生不知书信的规范写法。

(四)部分师生运用规范语言文字的能力有所退化

长期浸润在网络语言生活的环境中,网络上语言文字不规范的现象导致部分师生运用规范语言文字的能力有所退化。

比如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交际平台十分流行,但严格地说,微信交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伪语言交流。因为除非双方私信,面对整个朋友圈,很多交流都是转发现成的言语作品而已。勤快一点的,有时“评论”几句,更多的时候只是转发出去,自己没有什么言语行为,最多给点个赞。而且,就是这个“赞”,也只是伸出手指去“点”,而不是张开嘴巴“说”个赞。显示在屏幕上的,有时是一个“赞”字,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翘起大拇指的图标而已。

广义的网络词语中包含一些表情符号,使语言表达象形符号化。很多网络交际与互动平台还提供一些现成的“、”之类的图形符号,使用者根本不用动脑,也无需动手书写,只需根据大致意思点点鼠标,选择一个表示“微笑”、“称赞”、“同意”等意思的相应图形符号就完成了交际。这样的表达当然也形象生动且十分便捷,但用多了可能会使人懒得动脑筋,缺少语言运用的锻炼,从而在表达时词汇贫乏干瘪,语言苍白无力,影响表达的丰富性与生动性。

这种符号点选加上电脑的键盘输入,使得有学者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指头语言”[6]。“指头语言”虽然运用起来十分方便,但也使得很多人因平时老用键盘输入,缺乏汉字书写的“复习性”动作,在某些时候会“提笔忘字”。

网络语言生活对高校师生规范汉字使用的负面影响:一是受“斑竹、板猪”代替“版主”的原因与态度的影响,对错别字无所谓乃至习焉不察。二是长期借助键盘用拼音输入法不用记汉字字形,导致人们记字形只记个大概轮廓,要写字时就有可能提笔忘字,想不起某字的具体字形。三是有的同学上课不记笔记,改为用手机拍摄老师讲课的PPT等。这些都影响了部分师生规范汉字书写能力的提高,有的甚至还下降了,影响规范汉字运用的正确率。

上述种种现象对高校师生语言文字综合素质的负面影响已经有所显现。有大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受网络语言的影响,2007年以后入学的大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明显比前几届差很多,文字表达不规范、不完整,病句、错句、歧义的现象层出不穷,经常张冠李戴、错字连篇”[7]。

三、加强高校网络语言生活的规范与引导

高校担负着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重任,应该是健康语言生活的引领者与示范者。在信息化条件下,高校的校园语言生活理所当然地包括网络语言生活。因此,引导师生健康地过好网络语言生活,净化校园语言生活,对建设先进文明的大学语言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是语言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8]。

(一)强化运用规范语言文字的意识与措施

办好学校官网和语言文字网,以及各种网络媒体与自媒体,充分利用网络传播之长,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推行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强化师生运用规范语言文字的意识。树立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网络上也不例外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师生在信

息化背景和网络环境下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规范网络词语的创造和使用,注意维护网络文明和语言文明。

进一步加大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力度。开设语文素养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相关课程,开展相应活动,坚持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结合精神文明建设,提倡使用礼貌语言,规范、净化校园语言文字环境,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各种网络平台,让师生方便地共享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宣传、学习、培训、测试的专业性资源。依照国家相关语言文字政策和相关语言文字规范对师生网络语言生活进行引导,加强学校各类网络平台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管理,呼吁、提倡、引导师生在论坛、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自觉地规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网络文明意识,加强自律,为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和网络语言生活作出自己的努力。

(二)遵循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原则

言语交际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得体性原则。“利奇(Leech)对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得体性原则。这一原则由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和同情等六个准则构成。”[9]“得体性是修辞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10]所谓“得体”,主要是指言语交际要注意适应语言环境,根据交际对象、交际背景、交际场合等恰当地运用语言。

就高校的校园语言生活和网络语言生活而言,遵循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原则,主要包括普通话与方言的得体运用,礼貌语言的得体运用,各类文体的语言得体运用,网络语言的得体运用,日常生活语言的得体运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语言的得体运用等等。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和语言文字规范实质上也是要求语言包括文字运用必须得体。如学校一定要将普通话作为教学用语、宣传用语、工作用语、会议用语等等,就是规定了运用普通话的场合。再如国家要求“公民在公共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11],公共用字使用繁体字是不规范的,但书法作为一种悠久的中华传统艺术,其作品则可以使用繁体字。这些都是“得体”的要求。

具体到网络语言的得体运用,要引导师生认识网络语言的利与弊,区分网络和非网络语言环境,区分休闲随意和严肃正式的语言环境,得体地运用网络语言。主要是在非网络语言环境和严肃正式的语言环境中要慎用网络语言。同时要特别注意,即使是在网络语言环境和休闲随意的语言环境中,即使是在网络上进行所谓情绪宣泄和减压也不能使用粗俗的詈骂性网络词语,包括“尼玛、NND”这样变换书写形式、换了“马甲”的詈语,自觉保持语言文明和网络文明。

谈到维护网络文明和网络语言生活的文明,有学者呼吁“加强大学生网民的网络礼仪教育”,认为“网络礼仪是大学生网民对网络道德准则认同的基础上,对其他网络主体的行为态度和基本礼仪,是大学生网民文明程度的体现”。网络礼仪包括招呼礼仪(必要问候和礼貌称呼)、表达礼仪(表达时使用文明语言和规范文字)、交往礼仪(尊重现实社会中已有的习俗)等[12]。这确实很有必要,大学师生不仅在网上要注意礼仪,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礼仪,注意使用礼貌语言,“营造一个‘和气、文雅、谦逊’的人文环境”[13],构建和谐的校园语言生活。

(三)提高运用规范语言文字的能力

提高高校师生运用规范语言文字的能力既是国家的要求,也是师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国家要求“提升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全面提高教师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高等学校要科学设置语言文字相关课程,以提高语文鉴赏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12]。

运用规范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关系到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等社会生存能力的一种基本能力、基本素质。如某些职业要求从业者普通话水平须达到规定的等级;文明得体流畅大方的口语表达,会为大学生求职加分;有的单位要求个人简历须用手写,借此考察应聘者的文字书写水平。

高等学校要按照国家的语言文字规范加强引导,在课内课外创造学习和训练条件,努力提高师生全面语文素养和在网络内外文明得体运用规范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言生活中注意网络内外、各类文体、各种场合的语言运用要求,如在进行比较正式的书面语表达时要注意不要受网络语言口语特点的影响;写作正式信函不能像平时写电子邮件那么随意,一定要严格按照书信格式规范正确书写,等等。

除了可以练习书法,学习领略汉字文化,还可以利用手机的手写输入功能,加强汉字的手写训练。某高校举行汉字听写大赛,专家点评时,针对当今提笔忘字的“失写”现象,开出使用手机发短信、微信时多用手写,不断复习汉字书写,提高汉字书写能力的药方[14]。

总之,对高校师生要讲清规范,注意正面引导,通过各种形式,以兴趣为导向,提醒师生从各方面注意和训练运用规范的语言文字,以全面提高运用规范语言文字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具有网络语言生活的齐备的平台、年轻的网民和宽松的环境。作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前沿阵地,高等学校应该对师生加强规范引导,文明得体地运用网络语言,过好健康的网络语言生活,努力扩大正面影响,尽力避免负面影响,注意网络语言的运用环境,在网络之外的环境慎用网络词语。提高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体运用语言文字,构建和谐的校园语言生活和网络语言生活,并努力发挥高等学校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引领与辐射作用。

注释:

①本文中相关统计数据来自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曾丹与陈杰进行的武汉地区高校学生网络语言使用状况抽样调查。

参考文献:

[1]眸子.语言生活与精神文明[J].语文建设,1997(1).

[2]李宇明.过好虚拟语言生活——序《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1》[M]//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1).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23). http://www.cnnic. 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 67087.

[4]周建民.网络语言对语言系统和语言生活的影响——从社会方言的角度[J].江汉学术,2015(3).

[5]张慧欣.网络语言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之途径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

[6]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7]刘彦.网络语言频现中小学生作文[N].楚天时报,2013-11-22(B03).

[8]贺宏志.高校语言文化建设探析[C]//贺宏志,周建设.北京高校语言文化建设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

[9]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31.

[10]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342.

[11]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EB/OL].(2012-12-10). http://www.moe.edu.cn/srcsite/A18/s3127/s7072/201212/t20 121210_146511.html.

[12]曹银忠.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170.

[13]周筱娟.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6.

[14]提笔忘字怎么治?[N].武汉晨报,2014-12-19(A17).

责任编辑:刘伊念

(Email:lynsy@ jhun. edu. cn)

作者简介:周建民,男,河南开封人,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项目“网络词语和网络书面符号发展研究”(YB125-58);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信息化条件下高校语言文字工作创新研究”(15G085)

收稿日期:2015 - 09 - 11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15.06.014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模因传播的规范化探索
浅析网络语言变体的特点
网络语言现象的文化思考
网络语言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从模因看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
我看“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