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2015-04-18 09:42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问候言语层面

(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吉林吉林132022)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提出来的语用学概念。他把言语行为理论分成:言语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1]。

言外行为依赖于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和言外行为的区别在于前者通过说表达字面意思,后者通过字面意思表达说话者的意图。如果说话者没有理解说话者的意图,或是没有按照他所理解的意图实施某种行为,就没有言后行为,就会导致交际失误。下面将从言语行为视角下分析跨文化语用失误。

一、语用失误

发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是指说话者语言语法上使用正确,可是却无意识地使用一些单词或非言语行为触犯了其他人的意愿。我们用失误而不是错误,因为这个问题并不是由于语言本身的错误引起的。语用失误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表达习惯、不恰当的说话方式、不合适的言语等等。根据珍妮·托马斯,语用失误可以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交际语用失误[2]。

语用语言失误是指人们不能够使用他们所了解的语言结构规则进行恰如其分的表达,在相同的语境下并不能像本土语言使用者那样表达特殊的目的或是实施具体的语言行为。社交语用失误是和非语言结构规则相关的,主要涉及到说话者使用的非语言结构规则不能够保证交际的成功。社交语用规则强调社交,注重在社交环境下没顾及到对方的文化价值取向造成社交语用失误。

二、言语行为和语用语言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主要包括在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和语法层面上的失误。

(一)语音层面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语言学习者不能够掌握目标语的语音特征和正确的发音规则和方式,那么很容易会引起语音上的语用失误。

英语属于语调语言。对于一个词汇来讲,重音位置的改变,不仅仅词义会变化,大部分情况下词类也会变化,这就会影响言语行为,进而影响言外之力的理解。例如:

A:Is your sister a doctor?

B:Yes,but she is still a baby 'doctor?

A:A pediatrician,which sounds an interesting work.

B:Oh,on,I didn’t mean that.I didn’t say she is a'baby doctor;I just said she is an inexperienced doctor.

在这样的一个例子中,“baby doctor”由于重音的差异有两种意思。“baby'doctor”意思是没有经验的意思,“'baby doctor”的意思是工作目标是婴幼儿的医生。A没有理解B的重音的意思,产生了误解,所以他没有成功理解B的言外之力产生了语用失误。英语中这样的复合词很多,听话者如果没有注意到说话人的重音,就会产生错误的言外之力,导致语用失误。

(二)词汇层面

由于词汇所引起的语用失误的直接原因是言语行为没有准确地表达或是理解,所以交际双方不能够顺利进行交际。例如:

A:(一个美国人)我喜欢绿帽子。

B:(一个中国学生)你太有意思了。我可不会喜欢绿帽子。我最喜欢红帽子。

这个美国人在听完这名中国学生的话后会感到非常尴尬。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绿帽子传递的言外之力是不检点的婚外情行为。所以中国学生立即反驳了美国人的观点。但是他也应该知道,在美国文化中,绿色意味着和平、希望、青春、幸福等等。

(三)语法层面

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所以它们在许多方面有区别,例如语法结构、表达形式、修辞手段等等。而这些区别都会非常容易导致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语用失误。例如:一天,汤姆告诉他的母亲,他的一个朋友跑的像兔子一样快。

Tom:He runs as fast as a rabbit does.

Mother:Say‘he runs as fast as a rabbit’.

“He runs as fast as a rabbit”是一种比喻和夸张表达。在汤姆的话中有一个斜体字。如果这句话包含这个字,那么它是一个表达对比的陈诉句。言外之力是“肯定”而不是“夸张”。他不可能和兔子跑的一样快。因此可以看出汤姆的言外之力没有表达清楚,引起了语用失误,所以他妈妈纠正他。而不带“does”的话语能够表达出“夸张”的言外之力。

三、言语行为和社交语用失误

因为不同的社会在生活方式、价值观、思想模式、时间观念、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对不同的言语行为的理解和使用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种文化冲突难以避免地会产生语用失误。当中国人用本民族的思维和文化、语用原则来和英国人进行交流和解释他们的言语行为,语用失误就不可避免。下面从具体的几方面阐述言语行为理论方面的语用失误情况。

(一)问候

问候在交际中非常重要,它是交流的开始。不同的文化在交际方面的语言使用是不同的。在中国文化中,问候已经被高度形式化了,例如最普遍的中国问候语是“你吃了吗”,说话者的真正目的并不是问你是不是吃饭了,言外之意只是一种问候。可是如果美国人听到你问候这句话,他就会认为你是要请他吃饭,如果你问候他“你上哪去?”他会认为你侵犯了他的个人隐私,在这样的情境下,交际会遇到障碍,难以持续。

(二)赞扬

赞扬也是一种礼貌言语行为。说话者用赞扬来作为进行和谐社会交往、提升友谊的手段。不同的文化导致人们在赞扬语的使用和理解方面也存在差异。

例如,一个中国的海外留学生和她的导师谈论自己的学习说:“我英语不行,可能没有把我的观点说清楚。”这个导师说:“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Much better than my Chinese.”这名中国学生目瞪口呆了,因为他知道,她的导师对中文一无所知,在这个例子中,中国学生按照中国的思维理解这句话,就是“玩笑或是讽刺”,可是按照美国人的思维习惯这是一种轻松的鼓励。

(三)请求

中西方在请求用语方面也用于很大的区别,例如:一名中国学生想要邀请他的外国老师帮忙,但是他把中国式的邀请模式带到了对话当中,所以他的要求没有被外教所接受:

S:Are you busy recently?

T:Yes,very.I've been working on an English play that will be put on next week.

在我们看来,上面的对话,没有任何词汇或是句法错误,言外之意的语用意思是“你能帮助我吗?”言后行为应该是外国教师接受他的请求或是拒绝了。可是并没有发生这样的言后行为。引起这种语用失误的原因就是说话者只是抓住了语言表达的字面意思,忽略了听话者因为不同文化的原因并没有抓住字面意思之外的言外之意。

(四)邀请

中国人是非常好客的,在饭桌上总是劝客人多吃点多喝点。“干了干了”还有“快吃快吃”等等。他们的言外之意是中国人的热情好客。目的是使用这些表达让客人吃好喝好。如果这些表达被翻译成“come on,drinks up”或者是“eat quickly.”它的意思似乎就是主人强迫客人吃喝,就会使客人不舒服或是尴尬,会造成语用失误。

四、结 语

本文从言语行为的视角下研究跨文化语用失误,主要从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方面来阐述。首先从语用语言失误方面总结了在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和语法层面所产生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用实际的例子来证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容易引起言外之力误解的情况。之后又分别从问候、赞扬、请求、邀请等常用社交行为剖析了在社交语用失误方面常有的情况。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流时尽量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不同地区、文化的人们交流越来越频繁,言语交际成为交流的主要手段。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使用的语言错误或是文化障碍会引起很多失误,所以,研究跨文化语用失误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1] 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 Thornas.J.Cross-Cu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3):93.

[3] 崔义平.语用负迁移视角度语用失误.[J].山东外语教学,2004(3):67-69.

[4] Jef Verschureren.语用学新解.[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22.

[5] 顾曰国.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谈释与批判.[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1):26.

[6] 杜灿昆.美国英语应用语音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7] 郭卫平.语用失误与语用能力的培养.[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3):24.

[8] 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3):52-57.

[9]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问候言语层面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风带来的问候
最美三月天
Hola,来自加勒比海的问候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问候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关于冬天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