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人为本以心育德泉州第一中学德育特色实践探索
◎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学 赖东升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学校的永恒主题。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着力于树立先进的德育理念,打造鲜明的德育特色,进行大胆的德育创新,取得显著的育人效果。
中学德育;理念;特色;创新实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泉州第一中学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致力于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创新德育工作方法,营造德育工作氛围,融真善美于一体,促知情意行于全程,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业已形成管理有序、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工作格局。
办学理念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灵魂之所在,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与泉源。我校秉承“敦品力学”的校训,在传承“梅筋石骨”人文底蕴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教育发展趋势,挖掘、提炼并最终确立了“以人为本,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明确了“面向世界发展,着眼学生未来,办‘第一’的中学”的办学目标,强调走“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弘扬“艰苦奋斗,立志成才”的学校精神。
“以人为本,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强调人的发展具有无限可能和性灵自由,主张顺应人的禀赋,鼓励提升人的潜能,着力研究人的需要,让教育回归“育人”的原点,体现时代特征与要求,得到学校师生的广泛认同,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景。办学实践中,它以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理性目标熏陶着学校全体成员,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和精神气质,并引领德育工作和谐、健康、向上发展。
近年来,我校坚持践行这一办学理念,遵循新时期德育工作整体性与主体性的鲜明特点,不断强化德育工作在内容方面的继承性与时代性、在方法上的全员性与创新性、在形式上的多样性与多元性,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终身发展为根本,积极构建、优化符合其身心发展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逐渐生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德育工作格局。
(一)分层教育模式成功实践
依托《德育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立项重点课题,已于日前顺利结题),针对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将初中部作为工作重点,在原有《泉州一中德育工作三年提升行动方案》基础上制订、实施《泉州一中初中德育工作三年提升行动方案》(2012~2015),探索、创建新形势下的更具科学的德育分层教育模式。
1.实施学段分层
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目前我校初中部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德育教育的总目标分解细化到每一年级、每一学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并力图实现:
(1)德育目标“六个一”。①训练一个阵容:升旗、做操、集会的整齐阵容(七年级第一学期、高一年第一学期);②营造一个氛围:文明礼貌、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氛围(七年级第二学期、高二年第二学期);③养成一种习惯:勤思考、勤学习、好相处的习惯(八年级第一学期、高二年第一学期);④建立一个秩序:课堂、课间、集会、活动的优良秩序(八年级第二学期、高二年第二学期);⑤明确一个目标:坚定的人生信念与奋斗目标(九年级第一学期、高三年第一学期);⑥培养一种精神:精益求精、创新发展的进取学习精神(九年级第二学期、高三年第二学期)。通过教育目标上的分层、递进,由浅入深,促使学生向举止文雅、心理健康、脚踏实地、道德高尚的有用人才方向发展。
(2)德育内容“课程化”。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不同的德育课程主题:七年级做好初小衔接工作,开展文明礼仪及养成教育、挫折教育;八年级开展法律规范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励志教育;九年段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加强中考考前心理辅导;高一年级通过励志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高二年级通过成人教育,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高三年级通过心理疏导教育,帮助学生调整高考心态,强化社会责任与人生理想。同时,规划“主题教育月”,实行“一月一主题”,学校根据不同年段的特点设置主题,班会开展形式多元化。例如,2013年9月份的主题为“我的梦·中国梦”,七年级结合即将到来的建队节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主题中队会;八年级开展“共筑中国梦”班级道德讲堂;高一年级开展“我和我的梦”班级主题活动课;九年级、高二年及高三年则组织观看《杨澜访谈录》之《正青春——梦想和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少先队活动课程试点学校(我市唯一中学),我校少先队在探索、推进课程建设中,依据队员的年龄特点及其认知的基本规律,按照分层教育原则,制定年级活动计划,并积极融入已有的分层模式,从而确保了以“团队一体化”工作为重点的初中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2013年7月,省少先队活动课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与会代表百余人莅临我校调研并给予充分肯定。
2.实施类别分层
新课改以来,学校启动并推进“学生成长导师制”,将学生成长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教师身上。成长导师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其在学业、思想、心理成长、人生规划上提供指导和辅导,并对发展困难的个别学生予以更充分的关注和更及时的引导。而对行为偏差(如抽烟、打架、沉迷网吧)的“问题学生”,则根据其不良行为,分门别类,集中教育,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针对性,实现事半功倍。
3.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学校立足原有办学特色,不断改进评价机制、方式,逐步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从而让学生处于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阶段,在多元评价中感受成长的快乐。为此,我校完善初中、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并拓宽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外延:开展“校园之星”评选(共设“梅石之星”“阅读之星”“自强之星”等12项),开展“美德少年”评选,开展学生成长记录袋创建交流工作,进一步引导全体学生寻找自身的潜力,找到成长中的自信。
(二)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丰硕
1.优化环境文化
花木含情,墙壁立意。学校始终重视构建健康和谐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身心浸润其中。利用校园橱窗展示学校办学业绩和教育教学成果;利用班级板报宣传文明礼仪和生命安全教育;利用楼层走廊和教室墙壁悬挂名人名言画像,张贴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画等。2012年起,一年一度的“最美教室”“最美寝室”评比活动的开展,更极大激发了同学参与文化展示的热情,他们不仅“秀”出自己教(寝)室的一角,“秀”出丰富多元的教(寝)室生活,也体现了温馨的同窗情、浓浓的室友谊。2011年开展的“办学理念显性化文本化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业已在2012年春季布置上墙,日益发挥其应有的引领和激励作用,成为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行动指南。和谐、温馨的校园,窗明几净的教室,优美典雅环境,正以它的感染力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向往,对文明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
2.拓展社团文化
作为文化立校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是道德实践、人格培养、创新能力体现的重要途径,是学校连接社会、课堂连接生活、知识转为能力的主要桥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校社团近年得到迅速发展,活动覆盖面广泛,学生也踊跃参与。全校目前已有31个学生社团,每周三下午第三、四节或周末定期开展各类活动。学校引导学生社团主动顺应时代要求,以我校“三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为舞台,通过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同时,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学生社团层次,着力培育一批精品社团。天文社、文学社、学生艺术团、机器人工作室、航模社等多次引起了省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例如10月8日,天文社走出校园,面向大众的“月全食”天象观测活动,成为次日我市各新闻媒体的热点报道,在承担社会责任、助推全民科普的同时,也彰显了我校办学的特色和办学理念。
3.强化行为文化
我校将行为规范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基础工程。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手册》的基础上,学校制定、完善了《泉州一中学生仪容仪表规范》《泉州一中学生一日常规》《泉州一中学生违纪违规处理条例》,并反复组织学习、对照、自评、互评。同时加强值周班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师下到年段、班级进行仪容仪表检查,对相关违纪同学进行批评教育。
作为全市首批“文明礼仪教育示范校”,我校始终把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与行为规范教育紧密结合,将每年1月定为“文明礼仪教育月”,11月定为“班风学风教育月”,持续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并通过提要求、树标牌、给示范,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严格规范行为,做到“知行合一”。
(三)心理健康教育彰显威力
2012年2月,我校心理咨询中心被列入泉州市首批“中小学心理辅导站”;同年8月,正式挂牌升级为“泉州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学校以此为契机,加强“三大建设”,让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彰显威力。
1.硬件设施建设
我校心理辅导站现有办公面积120㎡,设有心理测量室、音乐放松室、沙盘辅导室、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室。(各一)咨询室内部通风,采光良好,布局、摆设合理,环境舒适、温馨、宁静、安全。辅导站配备叶一舵教授研发的心理测评系统1套,以及沙盘、放松椅、师生个人减压仪器(各一)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充分满足心理辅导的需要。
2.专业团队建设
我校始终坚持“专兼结合”基本原则,建设优秀专业团队。现有3名专职、7名兼职心理教师均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全校100%教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此,学校一方面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先后派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36人次参加各级心理辅导站(班)的学习培训,多次邀请我省著名心理学专家叶一舵、程利国、赵冰洁、程灵教授等莅校开设讲座、指导工作;一方面加强校本自主研训,每年在校内举行面向全体教师或班主任等的专题辅导讲座。(仅在2013年就有28场)同时,辅导站高度重视教科研的管理、实施,先后承担6个国家、省、市级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任务。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福建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研究,以期继续在我市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3.心理辅导途径建设
2004年,我校开设“心育课程”系统,实现心理健康“三进”,即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我校也最早在全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并在初一(小班教学)、高一(大班教学)年段全面实施,把心理健康教育排入学校课程表,以必修形式开展。同时,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常态制度,常年开展师生个体心理辅导。(建站以来,直接或间接咨询、辅导超过1万人次。)我校积极构建三级心理健康监护网络:一级以各班主任、任课老师为主体的初级监护网,二级以学校辅导站为主体的中级监护网,三级以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体验中心、专科医院等为主体的学生心理服务机构的高级监护网。通过这样的监护网络,及时对学生不良行为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先后成功转介个案21人次,评估休学、在家调养84人次。)学校历来重视在日常活动组织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每年校园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教育周、社会实践活动期间等,都会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户外心理趣味活动专场、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心理沙龙系列活动等,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为进一步发展德育工作特色,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我校以省级一课题——《中小学德育课程与德育活动有效整合研究》(福建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一项目——《体验式班级主题活动课的创新和实践研究》(福建省学校德育重点改革示范项目)为载体,着力推进“体验式班级主题活动课”的探索实践,积极构建《体验式班级主题活动课》校本课程,努力实现德育、心育的有机整合。
体验式班级主题活动课,是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组织班会活动,即以“游戏”“活动”为中介,让学生在其中体验领悟、建构认知、调整心态,探求在具体情景下的最佳行为方式,从而不断提升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相比以往重视说教的“灌输式”主题班会课,放任自流的无体系、无主题的主题班会,体验式班级主题活动课强调通过系统“设计”的活动内容,让学生每次都能处在活动之中学习、体验、分享、总结,从而激发兴趣,加深感悟,形式内化,进而有效达到教育目标。
2014年秋季,我校在之前高一年段(2016届)成功实验的基础上,在全校范围全面推进“体验式班级主题活动课”的实施,并将其融入已有的德育分层教育体系。为此,我校积极开展前期培训(如9月,面向全体年段长、班主任、值周班老师,开设《如何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体验式班级主题活动课中》讲座;面向高一、高二年段长及班主任,开展“新体验心成长”教师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班主任们通过“理论学习”——“实操培训”——“班级实践”——“反思改进”四步,逐步了解、熟悉并付诸实践。目前,9个典型主题:①第一次亲密接触;②沟通从倾听开始;③团结互助,协助无间;④解开人际千千结;⑤自信;⑥信任;⑦责任;⑧目标;⑨一路上有你。这些主题的活动课案均已设计完成,并已经在高一年段统一实施。而以“体验——分享——感悟”为模式的“体验式班级主题活动课”,亦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我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德育特色的增长点,进而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无痕德育”。(中新社、福建新闻网等媒体以《泉州一中:小课堂承载大教育新型主题班会成就“无痕德育”》为题进行大幅报道。)
德育工作,知易行难;立德树人,任重道远。新的征途,我们将继续本着“坚持与完善,突破与创新”的思路,努力彰显德育特色,打造德育品牌,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办学内涵,实现学校事业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