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主体 叩开古典音乐欣赏之门

2015-04-18 00:39福建省泉港区第五中学王素青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7期

◎福建省泉港区第五中学 王素青

紧张的学习之余,总能见到学生带着耳机一脸沉迷状地听着音乐,听到忘情处甚有摇头晃脑轻打节拍之举。此时若被问及最喜欢的流行歌曲有哪些,他们往往说得头头是道、眉飞色舞,而若问他们喜欢哪些经典名曲,则往往是神色寡淡,一问三不知。如此现状,不免让人忧心忡忡。调查中我发现,学生之所以喜爱诸如“超级女声”这类的流行音乐,主要是因为它们更“时尚”,更易“打动人心”,相形之下,以阳春白雪著称的古典音乐往往显得高高在上,让人难以理解,更别提沉迷其中击节以和了。

正如卢梭所言:“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音乐课堂教学必须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把学生吸引到高雅音乐阵营的重任。

一、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前尽心尽力备课,课堂上草草听一两遍曲目便匆匆讲授“标准答案”,这是传统音乐教学的做法。但事实上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学生看来教师讲解枯燥乏味,只能记住只言片语,而最终的对音乐语言的感知,如乐音的高低、旋律的缓急等,却没能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印象,而让学生能够喜欢音乐、愿意自觉地亲近音乐、感悟音乐,更是难上加难。

音乐的欣赏首先诉诸于听觉,学生对音乐美的感悟建立在静心聆听的基础上。因此,要让学生喜欢上古典音乐,课堂教学中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聆听曲目。在教学中,我经常综合录音带放奏、现场钢琴弹奏等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聆听曲目,为进一步的审美感知构建基础。

二、帮学生打开想象之翼

“在科学思维中常常伴着诗的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想象过程。”爱因斯坦这句话早已为公众所熟知,可惜的是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并未让“想象”的充分参与进来。

想象思维是艺术家最重要的思维。乐曲创作中,艺术家凭借内心生动的想象,将丰富的情感外化为跃动的音符;而在乐曲的欣赏中也一样,我们唯有充分调动想象,才能充分领略创作者寄寓于音符中的种种美好形象,才能够进一步体悟他们所要表达的情感。

我常在教学中创设场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体悟到的形象。如在欣赏圣桑的经典曲目《动物狂欢节》中的《大象》时,有的同学说好像看到了大象庞大的身躯,有的同学说听起来很笨拙,有的同学说好像看到大象摇着尾巴笨拙前行……他们丰富的想象让我惊喜,也让我欣慰。只要他们愿意去想象,乐于去想象,他们就能感受到音乐的意境,哪怕步履再蹒跚,费时再长久,他们都在摸索着进入古典音乐的大门。

三、让情感之露浸润心房

“当我听到音乐时,我的心会疾速跳动,充满了生命力,就像是起风时的商船队。”大文豪梭罗如是说。音乐家海顿更是宣称:“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

情感是音乐的灵魂。没有情感作灵魂的音乐是无法打动人的,而音乐的欣赏过程若没有了情感的参与也只能宣布失败。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音乐中所传达的情感呢?

1.借助背景故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意旨

以上《黄河大合唱》为例,我首先给学生讲解冼星海进行创作时的抗战背景、黄河呼啸奔腾的磅礴气势及黄河边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给他的启发,再饱含感情地诵读乐曲前面的朗诵部分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完成这个情绪的酝酿后,学生很快就进入到音乐的情境中去想象乐曲中的形象和场景,并与创作者达成共鸣和互动。

听完乐曲以后,我请了几个同学来描述自己在欣赏过程中的感受。因为有了情感的融入,他们的感受也比较充分,这时候便不再拘谨,而是个个兴趣盎然,勇于各抒己见了。

2.充分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让“情感”说话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教师的引导息息相关。教师的一喜一怒,一颦一笑往往牵动着他们的情感变化。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基于乐曲而表现出来的情感越充分,越能使学生受到感染。适当的脸部表情、姿态动作是传达教师情感体验的有效方式。教师带着情感体验的生动演绎也能引来学生的强烈共鸣。

在教授《唱脸谱》这个曲目时,我先用两种完全不同的演唱方法和不同的音色,把这首歌曲完整地演唱了一遍。两次不同的演唱,情感的表现上略有区别,学生也能借此形成对乐曲的鲜明感受,最后他们对我报以阵阵掌声。

四、提高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进入古典音乐之门的想象和情感都是抽象的,要完成想象和情感的体验都需要学生有平和的心态。中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的时期,想让他们在45分钟内始终心平气静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借助准确、生动、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来把学生那极易躁动的心拉回课堂,驰骋想象是极为必要的。

照本宣科的教学语言流于抽象,让学生兴味寡然;信口开河大讲特讲往往让学生找不到重点,不知所云;有具体感悟却琐碎繁杂的语言也无法有效勾勒乐曲所营造的艺术形象。假若45分钟里总盯着教案面无表情的讲授则更可能将学生刚被曲调唤起的情感体验直接扼杀掉。唯有精辟、简练的课堂语言才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既张扬自己的个性又能真正融入音乐当中接受艺术的熏陶。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技巧,让自身的教学语言日趋精辟、生动,并在必要时辅以适当肢体语言。

五、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

音乐欣赏虽然是以聆听为主,但也应与适当的音乐实践相结合,如歌唱、演奏、舞蹈乃至音乐创作等。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须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因曲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中学生对音乐都有了一定的感受能力,因此在每一堂欣赏课中,我都会先让他们明确具体的欣赏目标,再配合各种活动来完成教学。这其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值得一提。我经常制作一些配有图像的课件,通过更直观的场景把学生吸引到音乐的情景中完成情感的体验、理解乐曲的内涵。在欣赏《红旗颂》时,我同时播放了《红旗颂》的录像。学生经由具体可感的画面,就能轻而易举地进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完成对音乐的欣赏。

有时,也不妨试着先让学生进行个人独唱、群体合唱甚至歌伴舞等活动,再让他们聆听经典演奏。单纯的聆听可能会显得枯燥,而演唱、舞蹈等活动的加入就使得曲目鲜活了起来,得以安抚跃跃欲试的少年情怀。同时,学生在进行演唱、歌舞等互动之时,必然得调动自身情感的参与。当情感之门敞开的时候,经典的曲目演奏迸发出的情感力量更易撼动心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更易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也更易完成欣赏目标,乃至为以后的欣赏课蓄积情感。

真正爱上古典音乐的人,往往也能从乐曲中获得丰富的心灵体验,并进而迸发出使心灵腾飞的力量。哪怕窗外正淫雨霏霏,他们也可能从曲目中听到清风和阳光;那么现实逼仄失意,他们也可能从曲目中听到昂扬和奋发……一个懂得聆听古典音乐的人,大抵也便是一个乐观进取的人。

流行音乐霸占主场的局面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诸多考验,但也为我们提供更多发现自我、磨砺自我的机会。“教无定法”,只要我们愿意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究,认真分析、巧妙设计,就不愁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怕无法将他们带入到高雅音乐的阵营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