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 侯完肖
笔者观摩了不少语文课,真正的好课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不过,一些教师甚至青年教师的课,大都还是所谓的“传统教学”。例如,在教学高二年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上文言文阅读课,就逐段逐句串讲;上古诗歌鉴赏课,仍就从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事迹等方面一一讲解。对此,我们不禁疑惑:从高中语文必修1到必修5,学生的古诗文基础到底在哪里?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差别又在哪里?课堂教学是从自我感觉出发,还是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这样三年教下来,即使再辛苦,吹尽狂沙也不见“金”,一到考试或需要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茫然无措。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累,结果成绩仍旧不理想。一言以蔽之,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学生“低能”或能力不高的原因何在?不可否认,有学生、教师等诸多方面因素。但最为关键的因素还是教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每一位学生都有各自独特的禀赋、兴趣和特长,教育者应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如果教师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单凭“经验”和“老本”来上课,就只是在“庐山”中瞎逛,而不知山外的天空,这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滞后于当前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1.自我满足型。这一类教师认为,认认真真地“备”课,认认真真地“讲”课,认认真真地教书,就已经很尽责了;学生没有学好,只能怪他们自己。
2.主观经验型。这一类教师总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惯有的教学经验来教学,年年岁岁书相似,岁岁年年教相同。
3.没有自信型。这一类教师对语文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定位不明。教少了,学生的能力没提高;教多了,学生也没有考好。总以为上课多教一点,就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以上三种归根到底,就是有些教师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执著的职业信念,没有很好地认识自己、认识学生、洞悉学情,没能进一步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宗旨,缺少不断钻研和逐渐完善语文教育教学艺术。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要加强进修,边教边学,以身作则,自觉觉人。”①诲人先诲己,育己再育人。除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安排的继续教育这外,教师还应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发展需求,认真制订、实施专业发展规划,加强自身建设。语文教师除了研读教材和试卷外,还可以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观摩网上风格各异的名师课例,学习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中外教育家的专著,了解世界范围内有关文学批评、比较文学等方面的知识等。由此,教师可不断拓宽教学视界,完善知识结构,学会微课的制作与运用,懂得了“翻转课堂”对当前教学的影响等,在不断学习、积累、运用、反思、调整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锤炼教学艺术,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经验型教学就是过去怎么教,现在还是怎么教,凭的是“经验”;研究型教学却是过去怎么教,现在应该怎么教,凭的是“研究”,研究千差万别的学生,研究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发展需求,研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教师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夯实基础,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如果欲教书,功夫在课外。课前,教师要走近学生,与他们沟通情感、交流思想,也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如:你们的困惑在哪里?你们想学点什么?想通过什么方式来学?教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让教学有的放矢。例如,福建教育学院特级教师应永恒老师在上《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让出三个课时的时间,依次让学生研读文本、编写课本剧、表演课本剧。不要小看这些刚入高中的学生,通过努力,他们的课本剧编写和表演都很成功。课后,教师问学生:这篇文章还需要讲些什么?同学们都回答“不用了”。这三堂课,教室看上去好像什么都没有教,但其实最重要的不是教师“教”了些什么,而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动”脑筋阅读,探究如何编写、修改、表演剧本,并从中学习和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独立阅读、合作探究、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过程中认真地把握好三个阶段,即‘预习—讨论—历练’;其中‘预习’在课前完成,‘讨论’以课内为主,‘历练’则以课外为主。”②可见,教师单关注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应关注学生课前、课后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等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③因此,教师要善于尊重学情,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能主动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1)重预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主动地建构。课前预习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和跟踪落实每一堂课的预习任务,积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搭平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近年来,笔者坚持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分享经验、交流思想的平台。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展示的内容丰富多彩,如名人轶事、时事述评、咬文嚼字、美文共赏、知识点释疑等。学生课前充分准备,课上演讲声情并茂,演讲后,同学们作简要点评。点评既不是一味地“泼泠水”,也不是盲目地“唱赞歌”,而是有理有据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对同学的演讲、他人的评价有所修正,有所完善,有所反驳。几年做下来,我们发现,学生不讲则已,一讲惊人,曾经的“丑小鸭”也能“曲项向天歌”。语文课成了同学们一天里的快乐时光,“课前三分钟演讲”成了同学们每天的期待和精彩。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等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实,平台的搭建还有很多,例如,语文学习的“老大难”——作文,也可以让学生苦中有乐。作文教学的一个误区是:写作文是学生的事,修改和评议作文是教师的事。作文精批细改,有时恰恰是徒劳无功;作文精评细议,事实常常是学生没听进去。我们的做法是:从审题立意、列纲组材到下笔成文,从作文修改、交流评议到作品展示,作文的全过程都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例如,今年3月份泉州市高三年质检,高二年学生试写市质检作文。作文完成后需要学生自评,还要同学互评。当然,时间应适当放缓,同时不断引导他们学习点评作文的方法。作文经教师批阅后,分发给学生。作文评议课,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再次阅读、交流作文,然后推荐代表到台上发言,针对这次作文训练的重点,谈谈自己的写作经历和感受,以及自己阅读同学习作的思考和启发。最后,教师须“评”,评到点子上;教师须“讲”,讲到要害处;教师须“结”,结出希望之花。课后,让同学们把优秀习作、进步习作等张贴在“作文角”供大家课后学习、交流。一个学期后,我们还可以编印一本《班级优秀作文选》。通过给予学生时间和平台,让他们参与写作的全过程,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3)喜迁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认为: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例如,学生学习对偶(对联)的知识后,利用春节期间做一些社会调查活动。很快,他们就会发现市场上印得金光闪闪的春联中有一部分是构不成对联的;而一些寺庙宫殿的对联,编得很有地方特色,很有文化底蕴。如果学生能在家里自写对联,还能自编对联,那不也是教学的另一种成功吗!再如,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歌词或广告语(如“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等),用心去推敲一下,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还有,教师要培养学生经常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读读《人民日报》的“时评”、《半月谈》的“甲方乙方辩论”、《南方周末》的“评中评”,写写自己的生活见闻、读书感言、新闻时评,乃至课本剧、校园心理剧的编排和表演等等,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④叶老的教诲历久弥新,习惯养成是根基,能力提高是导向,终身发展是宗旨。教师从费时费力低效的课堂教学走出之日,即为有益有理有趣的活力语文出彩之时。
①②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③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