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胡海青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江苏南京211188)
寻归自然与精神救赎之路——《寂静的春天》和《沙乡年鉴》生态哲学思想对比研究
倪方,胡海青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江苏南京211188)
摘要:《寂静的春天》和《沙乡年鉴》中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是两部作品最有价值的所在。卡森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倡导的新行动主义,是《寂静的春天》的主要生态哲学思想,它们使该书成为20世纪生态文学的标志性起点;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和生态整体主义则是《沙乡年鉴》表现出的主要生态哲学思想,从而使该书被誉为美国生态文学的圣经。
关键词:生态哲学思想;《寂静的春天》;《沙乡年鉴》;对比研究
1962年,《寂静的春天》在美国面世,它是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标志性之作,问世之时,一度成为一本很有争议的书。
在《寂静的春天》里,蕾切尔·卡森以大量经过深入调查、分析得出的数据和科学结论,揭示了因滥用杀虫剂而导致的重大环境问题和生态灾难,深刻批判了以“一切以人为中心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人的利益服务”为核心理念的人类中心主义,对片面强调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不惜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来谋求人类福利而造成的严重的环境生态危机进行了深刻反思。《寂静的春天》用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观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成为20世纪生态文学发展的标志性起点。
成书更早的《沙乡年鉴》(1941年),是在1949年作者逝世后一年才得以出版。《沙乡年鉴》以优美的文字、浓厚的情感和质朴的伦理,以四季为顺序,记录了作者利奥波德在美国威斯康星州一个农场进行生态修复的经历,以及他一生在美国各个州工作和游历过程中的思考,从哲学、伦理学和文化传统的角度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应该具备的关系。《沙乡年鉴》包含着对土地、对自然的伦理观念的探讨,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责任当作文本的主要伦理取向之一,土地是其中的核心概念。“土地伦理”和生态整体主义代表了利奥波德生态哲学思想的精髓,充分体现了利奥波德思想的前瞻性,作者因此被称为生态主义的“先知”和“土地伦理”的倡导者,《沙乡年鉴》被誉为自然文学的典范,美国生态文学的圣经和20世纪自然写作领域十大好书之一。
鉴于当前人类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现状,本文拟对《寂静的春天》和《沙乡年鉴》的生态哲学思想作一浅略的解读和对比,探寻自然与精神救赎之路。
(一)人类中心主义批判
在《寂静的春天》里,蕾切尔·卡森以大量经过深入调查、分析得出的数据和科学结论,揭示了因滥用杀虫剂而导致的重大环境问题和生态灾难。在《寂静的春天》第二章《忍受的义务》中,她写道:……由于人类中心主义作祟,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到20世纪,人类获得了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在过去的大约25年里,这种力量不仅强大到令人担忧,而且其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人类对环境的侵袭最令人震惊的要数危险的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壤、河流以及海洋造成的污染。这种污染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恢复的;其在生物生存环境以及生物组织中引发的负面连锁效应也是不可逆转的。在当前环境遭受普遍污染的形势下,化学药品可以改变自然界及万物生命,与辐射一样危害巨大。自19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人类创造了200多种化学药物,用来对付昆虫、野草、动物以及其他现代语言中称为“害虫”的生物,而且这些化学品有数千种不同的品牌。如今,这些喷剂、药粉和气雾剂被普遍地用于农田、花园、森林以及人们的院子里。未经选择的化学药剂可以杀死所有的昆虫,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可以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畅游,可以在叶子表面覆盖一层致命的外衣,可以在土壤中永久留存,谁会相信这不会对生物产生危害。这些物质不应被叫作“杀虫剂”,而应是“杀生剂”。……冒如此之大的风险,是为了什么?未来的历史学家一定会为我们扭曲的判断力所震惊:为什么智慧的人类要通过污染环境、毒害动物甚至人类自身的方法,来控制一小部分自己不喜欢的物种。我们很少或从未调查化学药品对土壤、水、野生动物以及人类自身的影响,就允许它们投入使用。“对于滋养万物的自然世界,我们未能给予足够谨慎的关切。将来,子孙一定不会原谅我们的。”在第十七章中,作者写道:“当人类继续向征服自然的目标进发时,他们已经写下了令人心痛的毁灭历史,不仅破坏了他们居住的地球,还有与之共享地球家园的其他生物”。“归根到底,走哪一条路是我们自己要做的决定。在承受了这么多之后,假如我们提出了‘知情’的要求,并且明白别人在要求我们冒无谓的风险,我们就不应该再相信到处使用有毒化学品的建议,而应该四处找找,看有没有其他道路可行”。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人类中心主义曾经引导人类摆脱了自然的种种束缚,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但自工业革命以来,因作为人类实践指导思想的人类中心主义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受到了生态学者的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被认为是导致当今生态危机的肇因和罪魁祸首。卡森对人类中心主义给予了严厉的批判,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她认为,人类竭泽而渔地对待自然,其最主要的根源就是支配了人类意识和行为达数千年之久的人类中心主义。“犹太——基督教教义把人类当作自然之中心的观念统治了我们的思想”,于是“人类将自己视为地球上的一切——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甚至就连地球本身都是专门为人类创造的”。
(二)新行动主义的种子
作为生态学家,人类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之一,卡森清醒地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背后人类和自然环境所付出的高昂代价。但作为拯救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的新行动主义的先驱,卡森的历史功绩不止于质疑我们这个技术社会对自然的基本态度,揭示隐藏于控制自然的行为之下的危险观念,而是以柔弱之躯,呼吁人类行动起来,拯救环境,拯救大自然。凭着对真理的尊重和对个人事业的执着,卡森以非凡的勇气和远见卓识,决心撼动一项根深蒂固、有利可图的产业。她让我们重拾在现代文明中几乎消失殆尽的基本观念: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并且,为维护这个基本理念,人类必须有所行动。她写道:“……那么,对于我们在环境中散播的化学物质造成的相同后果,我们又怎能漠然置之?”“……正是这些人率先站了出来,反对那些不计后果、不负责任地毒害世界的行为,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直到现在,这些人仍然在战斗着。他们的义举终将获得胜利,理智与常识也会在我们的世界得到传播。
(一)利奥波德以“大地伦理”为核心理念的生态哲学思想解读
《沙乡年鉴》包含着对土地、对自然的伦理观念的探讨,利奥波德认为人类不应该贪婪地占有土地,而是应该学会尊重它们。“土地是一个共同体的观念,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土地应该被热爱和被尊重,这是一种伦理观念的延伸。”土地伦理和人类伦理一样,是自然生态的重要内在元素,但“我们尚未有处理人和土地的关系,以及处理人和土地上动植物关系的伦理规范。就像奥德赛的女奴一样,土地依然只是一种财产;人和土地的关系仍然完全是经济性的,包含了特权,但不包含义务”。因而,解构和尊重土地伦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利奥波德认为:“如果我对于种种迹象的解读是正确的,那么,在人类环境中将伦理规范扩展到前述第三种关系,在进化上是可能的,在生态上则是必需的。这是一系列步骤中的第三个步骤,而前两个步骤已经实行了。自以西结和以赛亚时代以来的个人思想家都坚称,土地的掠夺不只是不当的,也是错误的。然而,社会尚未肯定这个信念。我将当前的自然资源保护运动视为此信念的开端。伦理规范可以被视为一种引导人们面对生态情势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如此新颖和复杂,而且涉及迟缓的反应,以致一般大众看不出社会采取了什么权宜之计。面对这种情势时,动物本能是个人的指南,而伦理规范很可能就是一种发展中的群体本能。”土地本来属于所有大自然中的所有生物,人类出于贪婪和私欲,妄图奴役土地,结果破坏了人与土地的和谐关系。由于大量开垦土地,使土地沦为人类奴役自然的工具,使人类受到了不可逃脱的诅咒和惩罚。作为自然变异的体验者、土地命运的思考者、土地生态恢复和动植物生命繁衍的观察者,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对土地生命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加以记录。利奥波德写道:“在通往沙乡农场的老移民道路的道边,我发现了一棵很好的橡树,经过观察和抚摸,它直径大概30英寸,砍倒后发现它年轮大概80圈,也就是说,在内战结束的那一年,1865年时被栽种在此,拥有它第一圈年轮。……我们清楚地发现,每每能够存活的橡树,一定是躲过了兔子的来访,或者兔子的数量很少的年份。……(在自然界中,动物界和植物界就是这样共同发展,也共同制约着成长。)……这棵橡树没有像其他的树木一样成为木料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个巨大的闪电。……其实人类何尝不像雷电一样,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检验周围的东西,从而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二)利奥波德大地共同体理念的解读
利奥波德以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为价值核心,强调大地是一个生机盎然的生命有机体,把作为生态系统的自然看成是一个呈现稳定和完整的生命共同体,认为大地共同体,包括动物、植物、山脉、河流都是自然的存在,生态共同体应当成为人类道德关怀的对象,努力寻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沙乡年鉴》“土地金字塔”一节中,利奥波德把金字塔描绘成土地的象征,认为:“植物从太阳吸收能量后,此能量在一个叫群系的循环线路里流动,我们可以以一个多层的金字塔来象征这个生物群系。金字塔的底层是土壤层,之上依次为植物层、昆虫层、鸟类和动物层,再往上经过不同的动物群后,便是由较大的掠食动物所组成的顶层。金字塔的每一层都从其下层获得食物与其他服务,而本身也为其上一层提供食物与服务;”在利奥波德排列的金字塔中,人类位于中间层,与既吃肉也吃植物的熊、浣熊和松鼠位于同一级。借用金字塔结构,利奥波德形象地说明了大地共同体的概念以及人类与大自然共同体中其他生物和植物的关系,对面临生态危机时,人类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和行为,具有全新的道德意义。
生态文学思潮是在环境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思潮,生态文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判,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机。利奥波德从整体生态主义思想的视域,以超越时代的生态伦理学视角,提倡“生态良心”和“土地伦理”,批判现代工业文明以粗暴的生产方式贪婪地掠夺自然,肆意地破坏生态环境,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沙乡年鉴》中,倾注了他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对人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融入自然的呼唤。《寂静的春天》播下了深植于人们心中的新行动主义的种子,肇始了现代环境运动的新时代。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说“《寂静的春天》犹如一道光亮,照向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她让我们重拾在现代文明中几乎消失殆尽的基本观念: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卡森以她对真理的尊重和对人类环境事业的执着,为生态文学的发展树立了一座丰碑。
参考文献:
[1]阿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朱敏,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4(4).
[2]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许亮,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5: 1.
[3]CAROL B. Gartner: Rachel Carson[M]. New York: 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1983: 28.
[4]戴斯·贾汀斯.环境伦理学[M].林官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
[5]阿尔·戈尔.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25周年纪念版简介[M].许亮,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5: 10-11.
[6]G.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8: 52.
(责任编辑:梁念琼liangnq123@163.com)
Road Back to Nature and Spiritual Salvation——On Comparative Study of Ecological Philosophy of Silent Spring & A Sand County Almanac
NI Fang,HU Hai-qing
(Nanjing Communicatio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88, China)
Abstract:By taking Silent Spring and A Sand County Almanac as samples and comparatively studying on ecological thought and philosophy in two works as research theme,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 focuses on inherent ecological thought of two works and ecological thought of treating nature kindly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kind and nature advocated by two authors,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philosophy of Silent Spring and A Sand County Almanac. Key words: ecological philosophy; Silent Spring; A Sand County Almanac; comparative study
作者简介:倪方(1968-),女,汉族,江苏丹阳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胡海青(1964-),男,汉族,重庆市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4SJB278)
收稿日期:2015-06-02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18X(2015)05-00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