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雾都孤儿》与文学原著的对比研究

2016-12-07 20:11方明
电影文学 2016年19期
关键词:雾都孤儿对比研究电影

方明

[摘要]《雾都孤儿》这部小说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著名代表作之一。自从它问世以来就与影视改编结下了不解之缘。2005年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同名影片《雾都孤儿》上映,影片对小说原著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编,故此上映至今热议不止。该文以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创作目的为切入点,对电影与原著之间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审视作品主题及艺术效果,有助于对影视作品做出更为翔实、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雾都孤儿》;电影;文学原著;对比研究

《雾都孤儿》(Oliver Twist)是英国文学巨匠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早期著名代表作之一。从1838年首次在报纸上面世连载以来,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搬上银幕。最近一次被改编为电影是2005年由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执导的影片《雾都孤儿》。导演波兰斯基对小说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与改编,在影片中展示了主人公奥利弗童年的曲折人生经历,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关于这部影片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为此,从影视改编与经典原著的时代背景及创作目的出发,深入比较电影与原著之间的异同,探讨作品表达的主题与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将有助于对影视作品做出更为客观的评价。

一、时代背景与创作目的的差异

《雾都孤儿》作为由导演波兰斯基改编的电影诞生于21世纪初期,而该作品的小说原著问世于距今二百多年以前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不同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影视改编与小说原著定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不同时代的导演与作家面对着各自时代的观众和读者,其作品的创作目的也必然不同。

在当代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日益密切并且越发多元化。这样的时代背景激发了影视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给影视创作带来了更大的自由空间。2005年《雾都孤儿》上映后,已经年过七旬,堪称大师级导演的波兰斯基在访谈中曾表达了他此部作品的创作动机。波兰斯基称,在2002年完成了其巅峰之作《钢琴师》后就一直在思考后续影视创作的思路。他觉得在近50年的导演生涯中越发想要拍摄一部专门送给孩子们观看的影视作品,于是他选择了深深刻在童年记忆里的那部小说《雾都孤儿》。的确,擅长描写儿童成长经历的英国文坛巨匠狄更斯的这部作品确实适合这种创作初衷。但是,要达到为青少年观看而专门制作的目的,加之要考虑到影视作品的时间与容量有限的问题,波兰斯基与编剧就必然要对小说原著进行大篇幅的删减与改编。正因如此,人们最终看到的2005版电影《雾都孤儿》所呈现出的更类似于一部19世纪英国儿童历险记。

与波兰斯基不同,狄更斯所处的是二百多年前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当时英国正在经历声势浩荡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统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狄更斯作为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更多的是关注当时的社会状况,主张惩恶扬善,批判资本制度的阴暗面以及工业化极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破坏。尤其是针对维多利亚时期颁布的扭曲人性的《济贫法》,狄更斯对此甚为愤慨。这部新出台的法律力图达成贫民自救的目的,因此在不准提高现有济贫院救济水准的前提下,接受救济的人必须在监管下从事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以换取救济回报,借此逼迫穷人离开济贫院。这部当时出台的新《济贫法》充分反映出19世纪英国工业化大发展时期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他们力图最大化地挤压对穷人的救济,把穷人像犯人一样对待,克扣伙食开支,在管理上可谓专横跋扈。这种对穷苦民众的残暴对待不久便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强烈反响,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狄更斯创作了《雾都孤儿》这部饱含人道主义、人性及道德等因素的长篇巨著。

此外,狄更斯当时创作这部小说还要考虑到是在报纸上进行连载这一因素。由于当时的大部分读者都属于英国的中产阶级。为此,他给小说主人公奥利弗设计了一个中产阶级出身却不幸流落社会底层的身世,以此唤起广大中产阶级读者的关注,吸引更多的人阅读报纸上连载的长篇故事,同时也能够促进报刊长期稳定的销量。然而,这种长篇而曲折的情节安排显然是无法在短短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中完成的。故此,电影版的《雾都孤儿》必然要削减大量的次要情节和人物,也因此表现得与小说原著差异迥然。

二、故事情节与人物改编的比较

电影《雾都孤儿》从影片伊始就直接给观众展现了奥利弗被送进济贫院这一情节,将奥利弗刻画成一个孤儿的形象,传达着给观众讲述一段关于一个孤苦伶仃孩童的坎坷人生经历的意图。与小说原著相比,电影开头部分就删去了原著开篇中关于奥利弗身世的描写,这正是出于为儿童观看而创作的目的,删减过于复杂和曲折的情节及人物,使之简明易懂,适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可以客观地说,电影的开场设计是较为成功的。这种大手笔的删减完全符合创作目的,也为后续故事情节与人物的改编奠定了基础。回看原著,小说中关于奥利弗身世的描写涉及了过于复杂的超出儿童观众理解限度的内容。原著中描述的奥利弗是在贫民区出生的,他的母亲艾格尼斯在生下他不久后便死去了。在一旁护理的妇人老沙丽拿走了艾格尼斯留下的一个小金盒子,而那是有关奥利弗身世的线索。之后,由于贫困所迫,老沙丽无奈去当铺当掉了那个金盒子。在临终前,她将事情告诉了班布尔太太。在金钱的诱惑下,班布尔夫妇将赎回的小金盒子交给了一个名为蒙克斯的人,并且告之其事情原委。蒙克斯是奥利弗同父异母的哥哥。他追查老沙丽的下落就是为了找到奥利弗,并想办法陷害他以达到独占其富庶父亲全部遗产的目的。因为蒙克斯不学无术,他父亲对其大失所望并在临终前留下遗嘱,其中写明如果自己的私生子(即奥利弗)是个男孩,只要他是一个遵守法纪的人就可以继承自己的全部财产。回顾至此,可以看到原著中设计的故事情节极其复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涉及的主要相关人物数量颇多。如果再加上小说中为批判当时社会状况而进行的细节刻画以及次要人物的悉数登场,那么展现给读者的必然是一部鸿篇巨制。这其实也正符合狄更斯为报刊连载而对作品进行精心构建的创作目的。同时,狄更斯为小主人公奥利弗设计了一个中上层社会阶级的出身也迎合了大部分中产阶级读者的需求,也是其作品创作目的之一。但是,显然原著中的这些为成年读者构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数量远远超过了儿童观众所能承载的限度。因此,在电影《雾都孤儿》中删去了关于奥利弗身世及其同父异母的哥哥蒙克斯等相关情节和人物。

在接下来的故事情节中,电影《雾都孤儿》刻画了奥利弗进入济贫院饱受苦难与折磨,后因要求多添一些粥而被赶出济贫院的经典桥段。这与小说原著中所要表达之意十分吻合,甚至因为传神的表演、音效、光影等影视独具的表现手法使得其比原著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新《济贫法》给穷苦民众带来的深痛迫害。在被赶出济贫院之后,奥利弗被带到索厄伯里的棺材店做帮工,继续遭受剥削与不公的对待。由于棺材店另一帮工诺亚·克莱波尔经常拿奥利弗亡母之事对其进行嘲弄,引发二人打斗,最终受到屈辱的奥利弗负气出走。诺亚在此段电影故事情节之后就再未出现,这与小说原著是有区别的。原著中讲述了诺亚与棺材店女佣夏洛特是情人关系,在奥利弗出走之后,两人偷窃了棺材店里的钱财,而后一起逃离并辗转来到了伦敦,最终加入了费金盗窃团伙。从电影基于儿童观众的创作目的来看,影片中删去了诺亚后续的戏码更多的是考虑到儿童观众的认知水平以及信息承载量有限,删减并改编之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使得孩子们在观看时显得更加简洁易懂。随着诺亚后续戏份的删减,影片中后来费金派诺亚去跟踪女贼南茜的情节也被改编为费金安排小贼“逮不着的机灵鬼”杰克·道金斯去完成跟踪监视的任务。接下来,奥利弗被杰克带入费金的贼窝直至被好心的布朗洛带回家中休养的故事情节与小说原著演绎得极为一致,小说的细节刻画更加细致入微,而电影展示得更具视觉冲击力。

在布朗洛家中休养以及南茜告密的故事情节中,电影对原著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了大幅度改编与删减。原著中主要讲述奥利弗在一次还书途中被再次劫回贼窝。随后,被挟持去偷盗梅丽夫人的宅邸。奥利弗被管家开枪打中后被丢弃在水沟但并未死去,后又被梅丽夫人及其养女罗斯小姐等人所救。女贼南茜偶然中听到了蒙克斯与贼头费金的谈话,得知了奥利弗的身世以及蒙克斯对其实施的险恶诡计。于是,心存善念的南茜找到罗斯小姐并据实以告。至此,这些主要情节和人物在电影中被改编为奥利弗在还书途中被劫走后,比尔挟持其再次前往布朗洛家实施盗窃,并被比尔开枪打伤。后来,奥利弗又被带回到贼窝。南茜不忍其被灭口,于是联系了布朗洛先生。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显然被改编得极为紧凑集中又简单明了,易于儿童观众理解。而原著此部分涉及人物较多,情节设计也极为复杂,能够极大地引起连载报纸读者的阅读兴趣。

最后,在故事大结局上,电影与原著之间更是大相径庭。在电影中,比尔挟持着奥利弗逃窜,最终比尔不慎被绳子吊死。这种改编使整部电影具有高度的完整性,主要人物始终聚焦在奥利弗、比尔、费金、布朗洛身上,简单易懂,人性的善恶表现鲜明,符合儿童观众的认知水平。而原著中,奥利弗始终与梅丽夫人等在一起,比尔与小贼查理相遇并打斗后不慎吊死,奥利弗的身世之谜被揭开,蒙克斯、杰克、贝茨等人也都有不同结局。小说原著设计的故事情节纷繁复杂,人物众多,全方位地展现了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生活的真实境况。

三、作品主题与艺术效果的回看

通过上述的比较与分析,可以发现2005版的电影《雾都孤儿》与小说原著二者表现出了不同的作品主题与艺术效果。电影《雾都孤儿》主要表达了在艰难险阻中人始终要保持积极正义的信念这一中心思想。尤其是导演波兰斯基的目的是专门为孩子们创作一部影片,影片中通过演绎奥利弗从济贫院到棺材店、从贼窝到布朗洛家等一系列情节,无时无刻不传递着鼓励观看的孩子们无论遇到什么境况都要坚持做一个正直而善良的人这一作品主题。也正因如此,电影中必须删减或改编原著中与电影主题不相关的情节和人物。所以,我们在电影中没有再看到有关奥利弗的出身、梅丽太太、罗斯小姐、蒙克斯等情节和人物。在艺术效果上,电影《雾都孤儿》充分利用了音效、光影、特写等影视手法为烘托、渲染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相对来看,小说原著主要表达了狄更斯对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状况的批判这一创作主题,加之受到为报刊连载以及考虑中产阶级读者受众等创作目的的影响,整个故事情节就设计得错综复杂而又引人入胜,人物也是多达数十位。在艺术效果上,狄更斯主要通过奥利弗身世之谜这条暗线与奥利弗各种经历这条明线两者交织演绎,最终使得这部经典长篇小说成为传世之作。

综上所述,电影《雾都孤儿》是一部基于儿童观众创作视角的影视作品,它充分表现了导演的创作意图。在情节与人物的安排与改编上着重考虑到儿童观众的认知水平与信息承载能力,同时结合运用现代影视艺术手法,成功为孩子们打造了一部适合观赏而又励志的经典之作。由于电影与原著有着不同的创作目的和时代背景,故此二者的情节与人物安排存在较大差异,最终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创作主题与艺术效果。可以客观地讲,电影《雾都孤儿》与小说原著在各自的创作领域里均堪称成功的经典之作。

猜你喜欢
雾都孤儿对比研究电影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论幽默艺术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