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延勋
(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湖南湘潭411000)
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文化思考——以中国整脊学为例
叶延勋
(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湖南湘潭411000)
摘要:相对于科学技术而言,地方性知识一直被学术界认为是伪科学的,从而导致人们对地方性文化的误解和地方性知识的缺失。我们以中国整脊学为例,从对地方性知识认识的误区、信仰价值、科学合理性和伦理内涵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地方性知识与“公理”对比来探讨地方性知识存在的真正价值,不仅可以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同时对中国整脊学的发展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地方性知识;中国整脊学;科学技术
二战之后,在西方学术界的理论体系中一直存在着追求普遍的倾向,这时人类学家们也开始“顺势”的整合,全方位的追求“共性”,抹杀“个性”,导致了学术研究领域在一定程度上的肤浅化倾向。[1]在这一背景下,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提出了“地方性知识”这一概念。有学者认为:“地方性知识是认识的主体对某种地方性文化做出的诠释,是对特定文化实体和个别性文化之间的一种深刻认识。”也有学者认为:“地方性知识相对于普遍性知识是在一定历史和地域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知识形态。”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刘兵教授说:“地方性知识所体现的是一种观念,它的确认对于传统的一元化知识观和科学观具有潜在的解构和颠覆作用。”[2]
中国整脊学诞生于中国,在中国土生土长,中国整脊学具备地域性特征;同时中国整脊学的理论基础植根于阴阳五行学说、元气论等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之中并传承几千年,所以它同样具备着历史继承性。相对于个别性知识而言,学术界普遍认为普遍性知识是一种普遍真理、是科学的,现代科学在科学观的规范之下,科学所追求的就是一种逻辑的普遍真理,这种普遍真理被称为“公理”。凡是不被公理认同的,被公理体系所排斥的都是荒谬的或者说是无意义的。个别性知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被排斥在外,以至于现在仍然不被一些学术界人士认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中医学,在很长的时间内被认为是伪科学,得不到一些人的认同。关于中医学是否是伪科学的争论直至今日仍在继续,作为中医学分支中的中国整脊学更被认为是荒谬的。中国整脊学符合地方性知识的特征,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中国整脊学是否荒谬?我们进行以下的思考。
当代学术界大多数人都相信,科学技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科学是真理,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指导人们的生活;科学知识引领着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就是最先进的文明,或者说是普世文明,任何地域想要发展,其唯一出路就是走向先进的文明;凡是和先进文明相违背的都是落后的、愚昧的,都应该被通通的“化掉”,向先进文明靠拢。其实现代人走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最强势的文明就是最先进的文明。如果我们以政治、经济、科学和道德这四个方面来看,现代经济和科技无疑是进步的,但说现代政治比之古代政治进步则是存在争议的;现代道德比之古代道德进步可能存在更大的争议。
哈贝马斯对道德伦理进行了区分,按照哈贝马斯的想法,我们把道德对应为公共道德,把伦理对应为个人道德。如果说现代道德比古代道德进步,这本身就是对现代公共道德进行法律规范,凡是违背公共道德的行为都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如果把道德赋予了法律的形式那么它其实已经溢出了道德考量的范畴。康德把不能杀人、不能说谎作为道德律,倡导人为自然立法、人为道德立法、人为自身立法,康德所倡导的道德自律其主旨就是在反对“他律”。[3]在个人道德方面,现代人为了物质欲望穷凶极恶,精神信仰受到商业的腐蚀,拜金主义思想横行就是自我道德沦丧的明证,我们不能说追求物质富足是社会的发展,从知足常乐到贪得无厌就是道德的一种进步。
中国整脊学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之所以不被人理解,正是因为科学的意识形态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凡是科学的东西都被认为是正确的,凡是打上科学标签的东西都是不能被质疑的,实际上科学的意识形态是西方人的思维形态,换言之科学的意识形态是西方人的意识形态,其中包含着被西方人同化的思想形态。科学作为一种普遍性知识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却有很多正确的东西并不能被科学知识解释,不能被科学所接受,我们不能说它就是错误的。科学知识是一种公理,地方性知识却包含了很多科学公理所不具备的东西,例如信仰、道德、价值取向。中国整脊学技术传承中国数千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我们不能说中国整脊学就是一种谬论,就是不科学的,我们可以说凡是科学的都是正确的,但我们不能说不被科学认同的就是不合理的,就是错误的。
传统之所以称之为传统,就意味着是人们生存的一种方式,一种生存方式持续了几百上千年,这本身就是价值。中国整脊学延续中国古老的医学传统,继承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这难道不也是一种价值的传递吗?就如生存了几百上千年的古树,其价值不是说它要列入国家珍稀树种名录里,而是它的存在就值得我们尊重,它代表了历史的更替,地质的变化等等。传统文化的价值也正是如此。“传统的价值不在它有多少符合科学、符合‘现代文明’的标准,而恰在于它与科学的不同之处,在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与工业文明不同的生存方式”。[4]174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人,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这里马克思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同理人更是自然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之根本,人更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人类的发展,历史的更替,文化的进步归根到底都是人适应自然的变化。比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在长久的历史变化中淘汰了适应性比较弱的个体,形成了适应高原气候的体制,而生活在平原的南方人初次去青藏高原的时候就会出现缺氧,医生称之为高原反应。自然决定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决定了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在中国古代,最早从事医学的技术群体被称为巫医,巫医以祭祀、治病为职责,其治疗手法包含有巫术等非理性的方式,如果以现代人对科学的崇拜而言,这些纯属无稽之谈,但这种“驱邪”的方式的确使病人身体得到了好转。在西方基督教信徒信奉“上帝的选民”,这些基督徒以上帝的选民为荣,为了表现出自己就是上帝的选民而谦和、仁爱、努力工作,使自己看起来比别人更优秀,正是这种以上帝选民自居的思想使他们的确变得比别人更优秀。
在周朝,《伐崇令》规定:“毋填井,毋伐树,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他们只是笼统地说不让填井、不让伐树,并不能确切解释伐树带来的后果,只能笼统地认为伐树会给人带来灾难,但却不能精确的预测1998年的大洪水,对于砍掉一棵树来说也许没有什么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伐崇令》是对的。自然观教给了人们和自然打交道的道理,过度砍伐树木则给人们带来灾难,这不是科学定律,而是自然观教给人们的生活之道。孔子曰:“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儒家认为要和邻里搞好关系,这是对邻里相处的道德规范。如果孩子对邻家的长者无礼,儒家的道德规范不能告诉我们一次性的无礼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也不能确定立刻产生什么后果,但从长远来看尊乡重礼的道德规范无疑是正确的。
现代人通常认为,信奉神灵是对科学的无知,但这一点恰恰暴露了现代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陷入了精神信仰的危机。现代科学技术在发展的同时又造成了多少弊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和所谓的现代文明,水土流失,环境破坏,资源浪费,我们不能说这就是一种进步。加拿大学者隆纳·莱特在《进步简史》一书中对这种所谓的进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反驳。他认为:“进步主义的观念已进入倒计时,假如人类还想在地球上生存下去,那我们就必须放弃进步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而转向和平、绿色、真正可持续生存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5]
相反,古代人信奉神灵融入自然并非是对自然的无知,而是对自然的了解,是和自然长期打交道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智慧。这种智慧经历上千年的经验,如果说是一种信仰,不如说是一种理性。[6]中国整脊学作为地方性知识,早已融入了人们的意识当中,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经历上千年的经验和智慧的沉淀,它实际上就是一种理性,是一种价值。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一种普遍性的知识,不如说科学技术已被意识形态化。[7]地方性知识虽然没有上升为普遍性公理,但地方性知识依然具备着科学的合理性,从某种程度来说地方性知识和科学技术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换言之地方性知识本身也就是科学。如果科学是一把衡量历史进步的尺子,那么中国的“勾股定理”就等同于“毕达哥拉斯定理”,中国的历法也完全相近于西方历法。只是我们在接受外来事物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西历”被称为“公历”,“西里”被称为“公里”,“西斤”被称为公斤,难道老祖宗留下来的换算单位就不合理吗?中医学自古以来就使用草药,在西医看来很多是不科学的,甚至还包含着巫术的成分,然而熟知草药的人都是对本乡本土非常熟悉的人,都是地方性知识的博学者,中草药来源与自然,人同样也来源于自然,用自然的东西去修复自然,这何尝不是一种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实现天人合一的生存方式。西医用化学药品治疗病人,人体内会存在多少化学物质,在这一点上你能说西医优于中医吗?
中国整脊学作为地方性知识之所以不被西方承认,就是以普遍性的科学眼光来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整脊学是否是科学不需要西方人来考证,只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明白中国医学的神奇之处。持论中国整脊学不是科学,这其实是以占据意识形态高地的西方价值体系为标准的,中国的文明只能用中国的方式去衡量,如果采用西方科学的尺度来衡量中国文化,那么就彻底地失去了文化自信。[4]5
从伦理的角度来看,如果人们把科学技术凌驾于大自然之上,一味地索求经济的增长从而忽略大自然的生态规律,从这一点来说知识不再是德性,而是满足自己贪念的力量和工具。如果把德性和知识相分离,把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相分离,现实中又能存在多少有德性之人?如果科技的进步就是造就一批有“知识”而无“德性”之人,它造就的不是人类的幸福,而是把人类置于更加危险的状况之中。“以人为本”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但有多少人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帜来满足自身的私欲。真正的以人为本必须秉持对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提升人们幸福度的“大我”,而非是满足自己私欲以把科学技术当成自己“钱袋子”的“小我”。
地方性知识赋予了科学知识更多的内涵,中国整脊学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易经》指出:“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内经》也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中国整脊学作为一门科学不仅在于对患者治疗的同时更兼顾自然平衡之道,而且对天道的理解更是一种生活之学。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卷四)这里的“天理”实际上就是一种“大我”,“人欲”即“小我”。真正的知识就是实现“大我”,灭掉“小我”,而“大我”就是对德性的学习,只有做到“存天理,灭人欲”,人才方能生存于天地之间。
在对德性的理解上,苏格拉底有着同样的见解,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和“德性就是知识”。他把这两条原则相互呼应,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够去做对的事情,一个人知道了什么是善,必然会行善,知道善而不去行善是自相矛盾的,相反一个无知的人,不知道何为善而去向善也是自相矛盾的。
所以说从伦理方面来看,作为普遍性知识的科学技术只是一种器物,是人们所使用的一种工具,而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中国整脊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将科学赋予了灵魂,赋予了道德,赋予了哲学的生活之道。
参考文献:
[1]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M].王海龙,张家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40- 41.
[2]刘兵,卢卫红.科学史研究中的“地方性知识”与文化相对主义[J].科学学研究, 2006(2).
[3]叶延勋.以伦理道德为视角的孟子和康德哲学的异同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
[4]田松.神灵世界的余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5]隆纳·莱特.进步简史[M].达娃,译.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9: 194-196.
[6]卢风.科技、自由与自然——科技伦理与环境伦理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1: 65.
[7]杨权,叶延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嬗变之科技意识形态[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5): 12-14.
(责任编辑:梁念琼liangnq123@163.com)
A Cultural Thinking on Local Knowledge——Taking Chinese Chiropractic as an Example
YE Yan-xun
(Law School,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000, China)
Abstract:Compared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cal knowledge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pseudoscience by academia. That led to a misunderstanding to local culture and a lack of it. Taking China chiropractic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local culture knowledge from four aspects-misunderstanding to local knowledge, beliefs value, scientific rationality and ethical connotations. By comparing the local knowledge and the “axiom”, exploring the real value of local knowledge's existence not only can enhance the national culture’s self-confidence, 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chiropractic.
Key words:local knowledge, China chiroprac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作者简介:叶延勋(1987-),男,河南平顶山人,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140083)
收稿日期:2015-06-26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18X(2015)05-00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