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英语课堂导入语的有效性策略*
◎福建省厦门市鹭江新城小学 陈雅静
教师导入语设计常存在千篇一律、脱离课文、话语拖沓、偏离任务等现象。因此,应从学情、教材、课时、任务等因素出发,通过课例剖析,从导入语的针对性、关联性、简洁性、适切性四个方面开展对比研究,并归纳出课堂导入语的有效性策略。
小学英语;课堂导入语;有效性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继“教学启动”之后,学生进入新课文学习之前的新语言学习,是教师从学生已经掌握的语言引导出新语言的活动。导入语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教学目标能否达成。但一些教师的课堂导入语仍然常存在千篇一律、脱离课文、语言拖沓、话题不明等问题。
1.关注形式,陷入俗套,难以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中,教师们普遍采用的导入语言顺序是:1.Warm up:T:Hello!Boys and girls.2.Review.T:Let’s sing a song/say a chant/play a game…3.Lead in and present the task:Today we’ll learn…歌曲、韵律和词汇的复习成为了多数教师导入新课的前奏。这些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复习旧知,为新课呈现做好准备;但过多注重形式而忽视语义的导入语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其学习思维。
2.自创情境,忽视文本,未能凸显教材作用。
以外研版《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下同)教材为例,编者和专家在编写教材时,已建构了一套科学的话语功能体系和价值观教育体系,并通过教师参考用书的教学目标细目表向执教教师提供整体性的教学指导。但教师对教材的编排和编者的意图常常缺少深入地揣摩和思考,这样的导入语难以面向全体学生,更是难以“一石激起千层浪”。
3.误读目标,任务偏离,低效搭建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的确定直接决定着整节课教师语言的组织和设计,尤其是开启课堂的导入语。如果教师未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在话题和功能不清楚的情况下,草率设计语言运用任务,容易使活动游离于教学内容的主旨之外,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繁琐冗长、思路不清的导入语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语言的理解,导致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搭建起知识框架。
策略一:学情出发,关注导入语的针对性
教师应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充分发掘学生的不同潜能,与学生建立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因材施教,鼓励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自主发展空间。为此,导入语的设计必须与学生学情紧密联系。
【案例1】
在执教二年级上册Module 4 Unit 2 What’s the time?时,笔者先对1到12的数字进行复习,然后导入:Today we are going to continue to learn how to express the time.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如何表达时间……话音刚落,台下突然出现了抗议的声音:“老师,我们已经会了!”当头棒喝使我认真审视自己的导入语。原来,本模块第一单元的重点是学会表达整点的时间,而第二单元侧重在谈论时间的基础上了解所做的事情。若教师以同样的语言导入两个课时,毫无新意,自然难以俘获低年级孩子的好奇心。
【解决策略】
反思问题后,笔者抓住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在导入语中融入拟人化的色彩。T:We’ve known Sam lost his film.Do you remember why?S1:他玩得太累,睡着了!S2:他没有安排好时间……T:That’s right.Sam asked for the times again and again.How does Sam ask?Now let’s do a role play.Suppose boys are Sam,and girls are Sam’s family.Boys:What’s the time?Girls:It’s 2,4…o’clock…T:The time is limited.We should arrange it reasonable,right?Look,what’s this?T/Ss:A clock!T: Yes,he is Mr Time.Look,Mr Time拍下了小朋友们一整天做事情的照片。Today we’re going to play a card game.We will see who can guess out the times quickly and get the most photos of Mr Time.在上述这段导入语中,笔者用课件呈现第一课时中Sam几次向家人询问时间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在角色表演中回顾Sam错过电影的原因,从而复习第一课时的重点词句;接着,“时间先生”的引入使课堂立即“活”了起来,拟人化、游戏化的语言赋予导入语针对性,教师在导入活动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从内心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可见,尊重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是教师设计针对性导入语的首要原则。
当然,这种拟人化的导入语并不适用于中高年级,因为中高年级的孩子已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呈现一些与生活紧密联系、探索实践性较强的任务,并通过导入语引导学生理解任务的目的和意义。同样是与时间话题有关的教学内容,在五年级下册Module 2 Unit 2 Lunch is usually at half past twelve.一课中,笔者这样设计导入语:T:What did you have for lunch?S1:I had meat,vegetables and noodles.T:What time did you have lunch?S1:I had lunch at twelve o’clock.T(faces to the class):Is it a good lunch for his health?Ss:Yes.T: Why?S2:准点吃饭。S3:食物富有营养……紧接着,教师呈现了“调查同学们一日三餐的时间和所吃食物”的任务,并引导学生分析、汇报班级同学的饮食习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学习本课的目的。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应充分考虑学情,才能使导入语行之有效。
策略二:教材出发,关注导入语的关联性
教材是挖掘语境和导入素材的最佳来源。教材完全靠教师去理解和执行,假如教师对教材没有深刻理解,再好教材也是没有用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先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各个知识板块的关联性,梳理学习线索,组织导入活动,从而发挥导入语“穿针引线”的魅力。
【案例2】
以(一年级起点)一年级下册Module 8 Unit 1 How many?为例,教材自带的导入情境是:兔妈妈带领兔宝宝过马路,为了防兔宝宝走失,妈妈带领兔宝宝们喊:one,two,three,four,边喊边齐步走。笔者在第一次试教时,将导入语围绕故事情境直接呈现。T:孩子们,兔妈妈带领着兔宝宝过马路,他们边数数边齐步走,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是怎么数的,OK?Ss:OK.T:他们是怎么数的?Ss:One,two,three…
T:好,今天我们就要跟小兔子一起来学习数数。如此导入看似简洁流畅、充满童趣,然而,仔细推敲课本的插图,笔者恍然大悟,故事中的兔宝宝的确不是在数数,而是在“喊数字”,这与本课学习数数的语用功能貌合神离:在分析教材时进入了思维定势,简单地以为新教材中的情境素材足以用来设计导入活动,这种“拿来主义”的思想使教材本身可挖掘的知识关联被忽略了。
【解决对策】
第二次教学本课时,笔者调整了原有的导入语,抓住了教材中主体课文里的句型Count and say.引导学生在观看完动画后,一起数小兔子的数量。T:By the video,how many mother rabbits?Ss:One.T:Good.How many baby rabbits?Try to count and say.Ss:One,two, three,four.T:Great.You can count the rabbits.Look, Panpan is doing a magic.He is counting the baby pandas. Let’s follow Panpan and learn how to count and say.OK?修改后的导入语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本课的语言具有数数的功能。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度研读和挖掘,使教材中前后相关的知识得以有效串联,简洁而清晰的导入语不仅实现了“广而告之”的效果,还发挥了“穿针引线”的功能,知识被有序串联起来。诚然,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贵在深入浅出,误读教材和脱离教材的种种情境创设和任务设计都避免不了“事倍功半”的结果。所以,教师应深挖教材文本的内涵,充分利用课文的情境、设计导入活动,才能让导入语更好地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服务。
策略三:课时出发,关注导入语的简洁性
一般来讲,导入环节应该简短,并需与后面的学习内容有直接的关联。导入虽然是教学准备的重要环节,有一定的教学内容要求,但时间不宜太长,应尽量做到精炼简洁。
【案例3】
解读四年级下册Module 8 Unit 1 New York is in the east.一课的文本时,笔者发现其语用功能是谈论人们所居住的城市位置。教学内容有America,country, cousin,east,west五个单词和Simon lives in the east of America.New York is in the east of America.两个句型。笔者尝试沿着“厦门——福建——中国——美国——中美的人文——人们居住城市的位置”这条由小到大、由此及彼的思路设计导入。事实上,这样导入需要多个为之服务的铺垫,如,America,country,east,west等;多个词汇的教学打乱了学生的思维,导入前期的多个活动在短时间内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教师的语言拖沓冗长,学生始终由教师牵着走,该导入活动花去了近半节课的时间。
【解决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重新调整了教学,抓住city这一中心词汇,将导入语缩减如下:I am from Xiamen.I live in Xiamen.Xiamen is a beautiful city in China.Look at the map of China,Xiamen is here.Where do you live? Ss:I live in Wuyishan.T:Wuyishan is a beautiful city too.And do you know any other cities in China?Such as Beijing…S1:Shenzhen…T:Good!And here are some cities.Let’s have a look and say it together.Ss:Shanghai…T:Where are these cities?…So the topic today is the city’s location.And different people live in different cities.I live in Xiamen.You live in Wuyishan.Where do the other people live?Today we’ll talk about the cities people live in and their locations.Look!It can help us. What is this?Ss:指南针。这段导入语中,笔者抓住了重点、简化了话语,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在互动中建构了知识的意义。当教师呈现出城市人文图片时,学生已清楚地意识到本课的学习线索是了解人们所居住的城市及其位置。对于一节仅有四十分钟的课而言,课前三到五分钟是学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时间,教师应用简洁的导入语短、平、快地引入新课,避免辅助内容喧宾夺主,让学生在第一时间走进新课。
策略四:任务出发,关注导入语的适切性
任务型教学模式中的三个阶段其实就是“明确任务——知识学习——完成任务”。而导入是“明确任务”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导入语的设计将随着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笔者认为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如果没有理清话题功能,草率设计任务,就很难生成切实有效的导入语。
【案例4】
在一年级下册Module 4 Unit 2 These are your eyes.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首次试教时试图通过任务“设计并介绍具有不等数量器官的机器人”来运用本课的语言。从任务完成情况看,大多学生都在竭尽全力地设计各式各样、拥有不同数量身体器官的机器人。如果仔细推敲本课的目标语言What are these?These are…所蕴含的语用功能。不难发现,本课的语用功能不应局限于介绍身体部位,还应包含识别和谈论身体部位!该任务设计与教学目标明显偏离。
【解决策略】
笔者以现场简笔画帮助学生复习旧知,呈现完整的人体器官图,并比较不同生物的身体,从而提出任务。T:Let’s play a game:What’s this?In our body,this is a face.And what’s this?This is an eye.How many eyes? Two eyes…This is our body.And this is a spider’s body…Are they the same?Ss:No.T:Today we will continue to talk about BODY.Look,the babies are talking about their bodies with their mothers.Let’s do a role play.此次导入中,教师紧紧抓住本课的目标语:What are these? These are…How many?设计导入语:What’s this?This is a/an…How many?使学生从课堂伊始就能感知本课的重点是识别和谈论身体部位,并能通过不同的“身体器官数”感知名词的单复数形式。从本课角色表演的任务完成情况看,低年级孩子非常喜欢这个任务,个个跃跃欲试。
新课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是教师讲授每一节课时给学生的第一感知,是优化学生心境和语言学习情境的重要手段。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导入语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特定的方法。教师只有遵循“目标在先,任务在后;意义在先,形式在后”的原则,紧扣目标、尊重学情、考虑课时、设计任务,才能促成准确、简洁、有效的导入语,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新课教学。
(责任编辑:闽晓)
*本文系2012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FJJY20120025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