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福建省长泰县林墩中心小学 林亚中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与学生共同的学习过程中,要精心、科学地创设各种充满激情、富有生活情趣和开放性等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并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科学的、坚实的基础。
激情情境;生活情境;开放情境;自主探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科学地创设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氛围,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文就如何“创设有效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谈谈教学体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由此可见,创设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首先,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充满和谐、宽松的学习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当中,使课堂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同时教师教学语言要积极和蔼、科学、幽默,如用“谁来当小老师?”“你具备了未来科学家的逻辑思维,加油!”“谁愿意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试试看,你能行的!”“你做得太好了!请大家为他鼓掌哦!”“你真了不起,比老师‘跑’得快!”“你回答得真棒!祝贺你!”等充满温馨、激励的语言,就会激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高昂热情,并乐此不疲,学生也因此学得轻松、有趣,知识也会掌握得更牢固。
其次,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如有一位教师教“圆的认识”时:(1)出示课件“两只小猴子都骑着圆形轮胎的自行车”。让学生猜一猜屏幕中骑哪辆自行车的小猴子会跑得快?并说说为什么?(2)课件显示这两只小猴子的比赛结果:乙猴虽然使出浑身解数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甲猴却轻松获胜。此时让学生再充分发挥想象,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两种情形发生。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车轴装在圆中心是那么的重要,而且为学生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此,在维妙维肖的动画情境演示中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得到有效的激发。可见,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产生碰撞,促使学生把对新知的被动学习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主动需求,学习效果显而易见。
再次,创设适度竞争的学习情境,既能培养学生勇于征服难题和挑战困难的坚强意志,又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后,教师出示这样一组数与学生进行比赛:975 336,2 656 416,5 789 633,9 572 436,33 663 399。当学生无法与教师同步竞赛时,课堂气氛立即高涨起来。学生对教师用什么方法能如此迅速地判断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组中的33 663 399,并不断在后面添上若干数字,每写完几个,教师就马上说出能否被3整除。这样一来,学生才发现教师并没有用以前所学过的“把所有各个数位的数字加起来,以各个数位数字和是不是3的倍数来判断”的方法。结合教师的引导,学生再通过思考、探究、交流之后,终于发现:如果先把3的倍数的数字划去,只要加不是3的倍数的数字和,看此数字和是不是3的倍数,判断就迅速多了。于是,学生便穷追猛打,要与教师一决高低。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在竞赛的气氛中紧张又兴奋地探索着,既巩固新知,拓宽知识,形成技能,又培养了竞争意识、发散性的思维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一举多得。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以同桌或四人为小组举行小卖部买卖的游戏,让学生体验当老板同时也做顾客的购物感受,再让学生交流:“你到小卖部买东西时是如何买的呢?……”学生兴趣盎然而又快乐愉悦地游戏、交流,不知不觉便在生活实际情境与抽象数学知识之间真正理解了1角、2角、5角、1元、2元……这些人民币的意义、进率等知识。课堂练习时再设计:“买一把1元钱的直尺你要怎样付钱呢?”每个学生的经历和想法都不同,所以说法不一,有的说直接付1元钱,有的说付10个1角,有的说付10元找回9元等等,学生在亲历快乐游戏的同时,对元和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有了就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原始动力,是引导学生体会、感受、领悟数学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首先,学习材料的开放性。“开放性”的材料要求能使学生投入多向思维,直到问题解决。在选择开放性学习材料时要做到:学习材料要使学生感兴趣并能激起其好奇心和探知欲;学习材料要与学生探究学习内容相吻合才能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习材料要既能发展学生思维又能让学生在多向参与学习过程中达到探求规律、掌握知识的教学目标。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后出示:有27条鱼,捞走多少条,剩下的鱼可平均放在4个鱼缸里?学生很容易得出27÷4=6……3,因为捞走3条,还剩下24条鱼,就可以平均放到4个鱼抽缸里,每个鱼缸放6条。“只有这种分法吗?谁还有不同的捞法吗?”教师的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又陷入思考中。有的学生很快就发现如果捞走的是7条,剩下的20条也可以平均分到4个鱼缸里,每个鱼缸放5条。学生思维得到了拓展,一发而不可收拾,就轻而易举地发现了潜在的规律。再如,解决问题教学时可以创设一题多解或一题多问,甚至补充条件或补充问题再解答的题目。这样以求异求同来改变学习数学追求唯一标准答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因此,教师只有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将课本中定论式内容转化成探究式内容,封闭式内容转化成开放性内容,才能使学习材料更具开放性,激发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水平。
其次,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开放的课堂是实施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保证。在教学“物体的体积”复习课时,借助《乌鸦喝水》的故事提出问题:(1)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2)乌鸦一定能喝到水吗?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马上反应出:石子放入瓶子里水面升高了,乌鸦就能喝到水了。那为什么要放这么多的石子呢?学生回答:必须多放点石子水面升的才高,乌鸦才能喝到水。而第二个问题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纠结状态,争辩不出结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做实验:(1)两个烧杯中放入同样多的水而投入的石块数量不一样多;(2)甲杯放入的水和乙杯放入的水不一样多,再投一样数量的石块。在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并认真做好记录,讨论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给予点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应用数学方法策略去分析、解决问题,终于得出:(1)水面一样高时放入石块多的水面上升的就高,说明石块占的空间大;(2)当瓶子里水量不足时乌鸦也喝不到水。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与汇报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的数学知识,而且体会了科学有序的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培养了他们的探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再次,课堂练习的开放性。开放性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学习《质数合数》后,让学生在2、4、5、6、7、8、10这组数中,找出与众不同的数并说明理由,经过一番思考,学生找到的数和说明的理由精彩纷呈:2是最小的质数;10是这组数中最大的合数;这组数中的合数4的因数最小……可见,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与学生数学学习相关的开放性问题,选择适当的时机,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用不同的数学思维方法去研究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在不断的尝试和验证,不断的肯定与否定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既巩固知识又获得数学思考,那些最终获得解决方法的学生可以用“欣喜若狂”来表达。这样的学习情境创设,可以激起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在既矛盾又统一地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提高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并非朝夕之事,需要师生共同合作,更需要教师适时精心、科学地创设各种充满激情,富有生活情趣和开放性等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富有生命力,才能实现“培养学生的自探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改目标。
(责任编辑: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