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主问题”预设探究*

2015-04-17 15:1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主问题预设文本

语文课堂“主问题”预设探究*

◎福建省福州第四十中学 詹碧容

在引领学生做好科学预习的基础上,预设好具有提纲挈领作用的课堂教学“主问题”,才能构成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预设“主问题”必须要依据文本,紧扣题眼,找寻文脉并抓住关键;根据学情,从学生的疑惑点、兴趣点和关注点入手,为其量身定制。

语文教学;“主问题”预设;科学预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有效预设是强有力的“支点”,它能构架一堂课的基本框架,使其形象立体起来,帮助学生轻松准确地把握课堂要旨。当然,“主问题”的科学预设必须是在引导学生科学预习的基础之上,而要使学生养成科学的预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必须引领学生坚持按照以下环节不断实践:①阅读标题,尝试从标题中获得阅读期待;②默读课文,形成初次阅读体验;③查阅本课需要的相关文学常识、文体特征等资料;④轻声朗读课文,尝试划分层次,梳理文脉;⑤尝试概括文章内容,揣摩文章意旨;⑥归纳本次预习的疑惑点。

只有在学生科学预习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预习疑惑点,再根据教材文本的特点,进行合理的“主问题”预设,教师才能在语文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以真正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一、依据文本,精心预设主问题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特点,为了更好引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高效地解读分析文本,教师要认真引领学生做好充分预习的工作,并根据学生的质疑与困惑,深入文本,根据文本特点,精心设计好主问题,才能实现师生在

课堂上的有效对话,直达学生心灵深处,激发学生听课学习的兴趣。

1.紧扣题眼

文章的标题常被喻为“文眼”,是作者创作本文心血集中之所在,尤其是一些经典的散文作品。这是科学预习方案中的第一点要求,尝试从标题中获得阅读期待,抓住题眼预设主问题,以帮助学生迅速抓准文本的主体内容及其脉络。

例如在教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时,学生通过预习能抓准“归”这一文眼,进而能获得阅读期待——“陶渊明为什么要归”。但学生的预习解读大多处于较浅层次,不系统,获取的信息也较为片面。根据这一学情特点,教师若能再系统地梳理出四个指向明晰的主问题:陶渊明从何归来——为何归来——归向何方——归后又如何,学生就能在已有的预习基础上尽快地把握文本的主体脉络,迅速潜入文本,寻找答案。有了“主问题”作为引领,学生会对一向感觉困难的文言文阅读产生几分亲切感,他们能快速地从文中提炼出信息饱满的文句,大体上读懂文章的意思。同学们热烈讨论归纳:从引言部分交代的诗人当时任彭泽县令;从“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和“心为形役”,可见诗人是因为崇尚自然,厌恶官场的黑暗,不愿意同流合污而归向田园;从“载欣载奔”“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以赋诗”等文句,可以看出诗人辞官归隐之后悠闲快乐的心境。这篇400多字的古代散文因为有了“主问题”的牵引而变得轻松易懂,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进而提高了教学实效。

在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为了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笔者紧抓题眼“陈情”二字,预设了四个主问题:李密对谁陈情?为何陈情?陈了哪些情?如何陈情?如此一来,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有了总体把握,带着问题静心阅读文本,勾画相关语句,思考并展开讨论。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就能很顺利地获得答案:本文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陈情;因为自幼与祖母相依为命,且“祖母今年九十有六,且夙婴疾病,常在床辱”“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述了“苦情、孝情、衷情”;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经过这四个主问题的认真讨论解决,学生预习中的畏难情绪和疑惑也九烟消云散了。这不得不归功于“主问题”的神奇之功效,因为这四个主问题提领起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就好比是阿基米德撬动地球的那一个重要支点。

2.找寻文脉

文脉即文章的线索、作者的思路。以课文的文脉为支点来预设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地整体感知课文,轻松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意。在科学预习方案的第四点中就要求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例如,在教学陆蠡的《囚绿记》这一散文时,要学生读懂字面意思难度不大,但要深入文本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就需要教师的指引。笔者通过“作者在囚绿前后分别有哪些行为线索”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理出“寻绿——观绿——赏绿——囚绿——放绿”这一课文思路,然后以此进一步设计主问题:“作者为何要寻绿?观绿赏绿饱含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何要囚绿?最终为何又要放绿?”学生通过梳理和讨论,逐步感知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再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本文中能体现时代背景的语句,就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可见,在“主问题”这一“支点”的作用下,如此一篇行云流水式的散文的意旨也就明朗清晰了。

再看苏轼的《赤壁赋》。语言障碍是古代散文教学的一大拦路虎,常常削去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扣住作者的情感线索“乐——悲——喜”来预设主问题:作者因何而乐?因何而悲?又因何而喜?这条情感线索变化的诱因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设置意在帮助学生找寻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仔细品味解读,进而认识和体悟到苏轼的旷达情怀。这种层层深入的追问式“主问题”,能带领学生拨开层层迷雾,真正浸入文本,吃透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真正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相较于传统的零星的问题设置,如此有层次的“主问题”设置显然能更系统而去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从而真正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3.抓住关键

钱梦龙老师曾说:“好的语文课需要抓住一个词,一个句子。”的确,关键词或关键句往往是文章的亮点或主旨之体现。因此,利用关键字词句作为支点来预设主问题,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例如,在教学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紧紧扣住“哭、笑、闹”三个关键词来预设主问题:文中侧重写谁的哭?如何生动刻画王熙凤的笑?如何描绘宝黛初会宝玉“闹”的场景?在“主问题”的提点下,学生不难发现:小说开篇就写荣国府上下迎接刚刚没了母亲的林黛玉,先是老祖宗贾母搂着黛玉“心肝儿”地叫着大哭,又写黛玉及众人的哭,再接着写王熙凤表演式的哭。通过不同人物的哭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紧接着是写“笑”,主要描写了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极为夸张的笑声,刻画出其张扬泼辣的性格特征;最后围绕“闹”字,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宝黛初会”的场景。这样,在“哭、笑、闹”三个关键词的支撑下,学生化繁为简,理出头绪,牢牢把握文章的重点。

又如曹操的《短歌行》,学生的预习反馈都是觉得文章晦涩难懂。笔者围绕“忧”字预设了三个主问题作为突

破口——诗人因何“忧思难忘”?忧之根源何在?何以解忧?以此带领学生潜入文本解读诗歌,最后在“归心解忧”中结束对诗歌的解读,学生因而深刻领悟诗人建功立业、求贤若渴的强烈情感。

二、根据学情,量身定制主问题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并非完全取决于教师,这其中既有教师的备课预设,或许也会有难以预料到的精彩生成。从语文的学科特点来看,没有非常完善的科学的知识体系,字词句段篇章,修辞章法等,哪些该讲,哪些该舍,见仁见智。因此,主问题预设还是很必要的。当然,教师的预设并非可以忽视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情。教师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认识文本、解读文本,梳理整合出贴近学生阅读认知水平的课堂主问题,进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

1.从学生的疑惑点入手,巧妙提问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的惊讶开始。学始于疑,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文本之时,应引导学生自己就“文”质疑,避免教师的越俎代庖,在疑问的基础上设计一些“主问题”,帮助学生拨云见日。

例如,在学习课文《孔雀东南飞》时,学生因为时代的隔离,往往不能理解为什么能干贤惠的刘兰芝会“为仲聊母所遣”,她和焦仲聊为什么不远走高飞而选择殉情?依此学情,笔者预设了以下主问题,来引领全文的阅读:(1)刘兰芝是一个坏媳妇吗?焦母是出于何种心理让儿子休妻?(2)除了殉情,刘兰芝和焦仲卿还有哪些路可走?(3)如此美好的爱情,是什么让爱情偏离了航向?这些问题也是学生们感到好奇的兴趣点所在,我放手让学生潜入文本,认真去读去悟,讨论交流也更积极热烈了,进而对文本有更深刻的感悟。

又如,学生对《离骚》中屈原自沉汨罗江感到困惑:“生命诚可贵”“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材烧”……屈原面对自己的艰难处境,为什么不选择反抗,为什么不选择归隐,或为何不“笑对人生的风雨”,而偏偏要选择跳汨罗江呢?笔者就此设计“屈原为何要跳汨罗江”这一贯串课堂的主问题,让学生静心潜入诗句,字斟句酌,慢慢从文本中寻找答案。经过热烈讨论交流,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终于悟到了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爱国信念,读懂其“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正直刚毅,他不愿同流合污,所以最终“伏清白以死直兮”,用死来捍卫自己的清白,用死来祭奠深爱的祖国。这样直指文本意旨的“主问题”预设,教学内容集中而清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更透。

2.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及时提问

学生本身就是课程中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初步阅读体悟,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善于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及时提出主问题。

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我从学生的预习作业得知,学生对于末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很感兴趣:一个铁骨铮铮的七尺男儿怎会轻易流泪呢?于是我抓住学生这一兴趣点,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会流泪?为什么要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从而快速地扣住本词的词眼“无人会,登临意”,再进一步导引学生进行斟酌:“具体有哪些情感无人领会?”这样就能很自然地带动学生们对全词的理解,也值得课堂更加灵活生动。

再如教学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时,学生对尾联“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有奇绝冠平生”特别感兴趣,笔者据此支点设置主问题:“如此深重的坎坷苦难为何打不倒诗人,为何还能如此洒脱地笑对人生呢?请阅读全诗,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来回答。”题目一抛出,学生马上产生的浓厚的兴趣,课后积极查阅苏轼人生的相关资料,潜入具体诗句内容,仔细揣摩,再通过讨论交流,了解了苏轼汲取儒道佛三家思想之精髓,思想境界之高远,其“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融通豁达也不难理解了。

3.从学生的关注点入手,恰当提问

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时,往往会有自己的关注点,也会集中力气去钻研,而这些关注点往往是文本的矛盾所在,以此作为支点设计主问题,往往能收到一箭双雕的成效。

在教学曹禺的《雷雨》前,笔者从学生的预习反馈中了解到,他们最关注的内容是:“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爱吗?”围绕学生这一关注点,笔者预设了三个“主问题”:(1)周朴园是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的?(2)周朴园是如何对待活着的鲁侍萍的?(3)周朴园是如何对待眼前的鲁侍萍的?三个主问题一抛出,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参与到讨论中,大家都努力从文本中寻找答案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也正是在这过程中,他们慢慢体味到周朴园的虚伪自私和冷酷无情。学生原本不太喜欢的剧本,也因主问题的合理预设而不再排斥,反而能深入体会到:文学作品不论其展示的样式如何,都是美的体现。

在课堂上尽量用最核心的问题、最轻松的方式和最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获得最丰厚的收获,这正是教师期望通过“主问题”预设所达到的教学理想之境。

(责任编辑:石修银)

*本文系2013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课题“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促进语文高效课堂形成的实践和研究”(项目编号:FJJKXB13-015)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主问题预设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