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芳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新闻传播系, 福建 福州 350012)
全媒体时代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原则探析
周晨芳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新闻传播系, 福建 福州 350012)
[摘要]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要求当前新闻教育应以培养具有“全媒体”意识和能力的新型传播人才为目标。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直接影响到新闻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成效。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跨课程教学有联动性、课程设置调整有动态性、学习模块选择有灵活性、专业课程配置有合理性”等四个原则,从而培养适应全媒体时代行业发展需要的新闻人才。
[关键词]全媒体;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收稿日期:*2015-06-28
*基金项目: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全媒体时代新闻人才的培养”(SZ2013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晨芳(1982-),女,福建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40(2015)05-0076-05
Abstract:The arrival of whole media era is a new challenge to cultivation of news talents in college and aims to develop whole media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The curriculum setting of journalism can directly influence the cultivation of news talents. Curriculum setting for journalism should follow four principles: the course teaching should be linked, the curriculum adjustment should be dynamic, the learning module selection should be flexible, and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should be arranged rationally.
目前,新闻传播已进入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成为新闻行业所处的现实环境。所谓全媒体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1]。
全媒体新闻传播要求新闻从业者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熟悉各种报道手段并熟练掌握其中一两门报道技能,同时具有媒介融合意识,能够整合新闻传播资源,打破传统媒体时代各行其是的局面,这对新闻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新闻教育的关键是契合新闻行业发展要求,这决定了当前新闻教育应以培养具有“全媒体”意识和能力的新型传播人才为目标。尤其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新闻专业课程如何设置,更成为目前新闻教育研究的热点。
目前许多高校的新闻专业课程设置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许多改革的成效,但一些院校的课程设置仍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完全做到与时俱进;教学模块单一,没有灵活机制;难以因材施教,忽视个性培养;理论性偏强而实践性不够;实践环节的安排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等等。
为此,建议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一、各门课程教学须有联动性
新华网总裁周锡生说:“新华网的发展中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我认为首先和最紧缺的,最需要解决的困难之一就是人才……并不是搞过新闻的人就是人才,或者做过技术的人就是人才。网站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1]因而在课程设置上需要满足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需要。
目前各层次的高等院校基本都是以院系为基本教学单位,院系间的交流沟通较少,这导致除了公共课全校共享,其他课程尤其是专业课各院系基本都是各自为营,很少进行教育资源共享,甚至同一院系中不同的课程也分别由不同的教师任课,即使课程有一定的相关度,也没有从实质上进行联合教学,这是不适于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的。
首先,在科学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学科间逐渐交叉、融合,甚至出现综合化的趋势。以新闻传播为例,在传统媒体里,岗位间的分工泾渭分明,报纸记者只管采写稿件、拍摄新闻图片,不管如何排版、印刷;电视记者只管采拍编辑,不管节目如何播出;报纸记者只需掌握平面符号,电视记者只需掌握声画语言。而全媒体传播融合了各种媒体的优势,要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flash等多种符号来表现,“内容为王”是传播的信息基础,各种软硬件运用和新媒体操作是技术手段,媒体运作和营销策略则是经营理念。全媒体新闻人才需要横跨这几个专业,既具备基础的新闻采写编能力,又能熟练操作相关软硬件设备,还要深刻理解媒体运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全媒体的优势,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所以,新闻专业的课程应是跨学科的,具体来说,它涉及新闻与传播、计算机与网络、人文艺术、经济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要培养优秀的全媒体新闻人才,应该跨专业整合各系部的优势资源。
其次,实际的全媒体新闻传播工作是一个以融媒体为传播平台的采写编策划的综合过程,不是支离破碎的,单门专业课程只能培养某方面的专业能力,但无助于学生从宏观整体上联系所学知识技能用于实际工作。只有各门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各任课教师通力合作联合教学,真正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展开专业教学,共同建构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融媒体思维、拥有专业综合能力,使之成为业界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二、课程设置调整须有动态性
针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课程,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新闻传播专业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这更要求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时刻关注业界的发展动态,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
首先,动态原则体现在课程设置更新频率上,应该尽量做到每年更新。以往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三年甚至更长时间调整一次,这对于传统的新闻人才培养不会有太大问题,因为传统媒体如报纸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广播、电视也诞生了半个多世纪,作为大众媒体,它们已基本定型,新闻传播形式虽然随着时代发展会有些变化,但这些变化一般不大,可以在单门课程内由任课教师做教学计划的更新,几年调整一次课程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一个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稳定。然而,在全媒体时代,技术的更新速度呈几何积数增长,新媒体层出不穷,传播行业发展迅猛,常有质的飞跃,甚至对整个社会结构都有重大影响。几年一次的课程更新显然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速度,否则,学生还没出校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就已经过时,就业时就更加无法跟上行业需要。比如,近年移动互联网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该变化在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上就不容忽视。
当然,每年更新并不是必须大刀阔斧,而是应该仔细考量,现有课程哪些是提升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课,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哪些是体现专业特色的专业核心课,哪些是培养相关能力的专业拓展课,等等。培养新闻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的课程应该坚决保留;而有些网络新事物,虽然在当时引人注意,但是它并未改变新闻传播实质,如前几年出现的播客、威客、移动视频、楼宇广告、手机报等等,包括近期出现的微视频,其实都是可利用的新传播形式,应在相关课程中予以介绍,在相关实践环节中也可以训练学生相应的技巧,但是它们远未到开设新课程的程度。否则,以现在媒体发展的速度,如果为每种新媒体都开设新课程,这个延长线会越画越长,堆砌在学生面前的将都是传播介质课程,这会模糊了新闻专业的本质,难免舍本逐末。因而对于课程设置的变动要科学论证,删除或减少理论色彩过浓的课程或确实已经与业界目前的状况脱节的课程,增加体现时代特色又反映新闻传播本质的新课程。
其次,动态原则还体现在课程设置应具有前瞻性。这种前瞻性,既要看到传播技术的变化方向,看到传播内容、传播理念的更新,更要看到随之带来的社会关系的调整和社会应用发展,并要引导学生跟上发展态势,驾驭好新媒体,培养学生终身自我学习的能力。
目前传播的发展已进入微时代,2010年出现的微博、2011年出现的微信和2012年盛行的微视频,都是近几年的新兴事物,但出现之后发展迅速。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49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33亿。我国的微信用户已突破5亿,同比增长41%,且还在快速增长。这些无疑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目前其应用广受各界关注,且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很有发展潜力,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对这些新平台的运用不能不熟知。
又如,网络推广也是近两年出现的新兴行业,它综合运用微博、微信、Q群、论坛、百度推广、网站推广等网络传播平台,结合传统媒体,为企业或个人进行品牌策划、信息维护、事件炒作等,以低廉的成本将相关信息快速准确地传播给目标受众,并带来较好的宣传效果。其核心业务是以策划和传播各种软文、微视频等信息,来制造有效的舆论影响。截至2014年12月,全国企业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78.7%,同时,开展在线销售的比例分别为 24.7%,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的比例为 24.2%[2]。因而在全国范围内网络推广人才面临很大缺口,以福建省为例,省内尚未成立专业的网络推广公司,但是市场对这方面的人才求贤若渴,很多企业已经开始注意到网络推广的力量。然而现在从事网络推广工作的人员很多是半路出家,来自企业内部员工或传统广告公司,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养,对网络传播环境和推广手段不熟悉,实际适应力十分有限。网络推广也应拓展为全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的新领域。
这些变化都要求新闻教育能够时刻关注,及时对相应的课程设置做出调整,并引导学生了解和跟上业界新发展。当然,所谓“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如果通过数年的专业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对新媒介的敏锐觉察力和适应力,拥有终身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这样的专业教育则更为成功。因为按照信息专家的预测,信息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依托大数据建立物联网达到智能化,技术更新的速度超乎想象,课程设置无论如何变动都无法实现与技术发展完全同步。但是传播本质要驾驭技术为人类服务,只有新闻人才自身建构合理完善的传播视角,并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随时掌握并灵活运用新技术,才能实现这个目标。这就要求新闻专业教育必须要站在更高的社会视角上,设计课程体系。
总之,动态原则要求课程设置应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分析和研究专业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及发展趋势,努力使新闻专业课程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要处理好社会需求多样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的关系。
三、学习模块选择须有灵活性
“目前,全媒体新闻中心、‘报网合一’‘台网互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成为几种主要的全媒体发展模式,未来,全媒体发展的趋势是媒介融合的深入与媒介生产流程的进一步细化和专业化。”[3]全媒体时代虽然呼唤复合型新闻人才,但是具体到各个岗位,尤其是初、中级职位,还是要求从业者一专多能,最好在对所有知识技能了解粗通的基础上具有某方面的专长,如视频制作、网页设计、文字处理、策划创意等等,因为“背包记者”并非媒体业务常态,全媒体传播同样也有分工合作。普通高等教育学制年限较短,一些学生反映三四年下来很多专业课只是蜻蜓点水,泛泛接触,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精通所有的专业技能确实有点困难。
对此,可以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模块学习。对基础业务课,如新闻采访、写作、摄影、摄像等,要求必须修满学分,并尽量安排在低年级。到高年级则采取选修制,学生经过前面的专业学习,对自己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能力有了一定了解,在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可以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模块继续学习,通过强化相应模块的理论培养和实践训练,达到精通某一传播领域业务的目的。如对视频制作感兴趣,可以主修与其有关的专业课,如非线性编辑、电视文字编辑、电视新闻、播音主持艺术等,而报纸排版、网页设计与制作等其他方向的有关课程则可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选修。此外,学生参加一些课外专业实训项目,掌握了相关专业技能并对项目的完成有所贡献,也可折算相应的学分,免修部分课程。这样能做到灵活教学,因材施教,同时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更好地学习自己将来希望从事的职业岗位的专业知识技能,避免泛而不专的情况,保证新闻人才培养质量。
四、专业课程配置须有合理性
专业课程配置指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安排。目前国内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安排基本遵循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综合的顺序。第一学年主要上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文学鉴赏、实用礼仪、基础摄影、新闻理论、传播学、网络文化等偏理论的课程,第二、三学年专业核心课和相关业务训练,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报纸编辑、网络新闻传播、网页制作、网络信息检索与应用等,第四学年专业核心课、拓展课和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参加校园媒体和寒暑假媒体实习锻炼专业技能。
这样的课程安排遵循了从基础到专业、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规律,却也带来了一些弊端。第一,会造成理论和实际结合不充分。许多学生在低年级学习基础课时,由于缺乏实践,感受不到专业理论课的实际指导作用,因而兴趣不足。尤其在大一上学期,基本没有接触专业课程,对专业认识不足,没有自我发展的目标。到了中高年级,开始实际操作时,又发现专业理论掌握不扎实,没有良好的专业思维,无法宏观把握实操流程,达不到良好的实践目的,甚至反过来抱怨有些内容没学过,实训项目难度太大;第二,会造成实践环节的效果不理想。学生往往对校内实训不太感兴趣,认为课堂实践环节是假设的情境,与真实的工作环境有差别,加上设备不足,往往需要多人共用一台设备,也影响了许多学生的实践兴趣;而校园媒体的施展空间小,容纳不下太多学生,这就导致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校内实践不足。而学生对校外的媒体单位的实习则兴趣高涨,然而由于在校内实践不足,实操经验有限,难以与媒体工作对接。而媒体没有重新培养实习生的义务,且随着近年各层次新闻专业的增设和扩招,新闻专业实习生竞争也非常激烈,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实操能力,在媒体单位也得不到太多锻炼机会。即便有媒体编辑记者愿意带领实习,用宝贵的媒体实践机会来学习基础技能也过于浪费。因而,仅仅在量上保证学生的实践时间是不够的,应遵循教育和认知规律,根据新闻传播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理论与实践课程,确保实践训练的成效。
可以依托专业方向模块,合理设置课程。遵循实践为主、产学研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设置多个差异性较大的模块,如视频新闻模块、网页制作模块、图文信息模块、信息策划模块、网络广播模块,等等。学生在经过一年的专业基础模块培养后,明确了自己的专业兴趣,便可以选择擅长的专业方向模块继续学习,并最终从这一专业方向模块毕业。其他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则可以作为选修课,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无论选择哪一模块作为毕业渠道,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全媒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每个专业方向模块都由四部分构成:相关业务课程、校内媒体实训、校企合作项目及校外实习。
根据各个专业方向设置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理论课以该传播业务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知识为主,以必须、够用的概念、原理等陈述性知识为辅,可以引入学生喜欢的项目教学法、互动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以引发其学习兴趣并能够对其实践确实有所帮助。实践课主要是通过各种实践环节培养职业能力和相关传播业务的应用技能。应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密切结合,按照课程理论适度化、课程实践充足化整合课程,关键是做到打破课程界限,按照新闻业务的实际流程联合教学。
在校电视台、校广播台、校报、学校和院系新闻网站的实训,要求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到对口的校内媒体或相应岗位锻炼。如视频新闻方向的学生,一般到校电视台实训,或为校园网制作视频新闻。这样,相关专业设备比较全面,对专业方向的训练也更加有针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水平,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协作能力。同时,校园媒体本身对校园文化和校园动态实时关注,这对于学生感受校园文化,提升人文素养也有一定帮助。
新闻传播专业与媒体行业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一般要求有一定专业基础和较好实践能力的中、高年级学生参加。通过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学生可以切身感受行业规范,对行业现状和需求有了直接认识;同时在校内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人员的共同带领下,通过边做边学逐步提高专业能力。这既有助于学生强化自身擅长的专业知识技能,又能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了解整个制作流程和其他相关岗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全媒体意识、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
前三个部分都是校内学习,校外实习则让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学习。校外实习尤其是毕业实习,建立在校内专业培养,特别是实践能力培养较到位的基础上,通过校外实习,学生应该熟悉各自选择的专业方向的岗位工作流程,并能与其他相关岗位密切配合,逐步具备作为一个合格的全媒体新闻人才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 中国记者, 2013,(30): 82~83.
[2]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2-03)[2015-04-10].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2/t20150203_51634.htm
[3]李法玲,刘莉群.独立学院网络新闻人才培养思路初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6):3.
Curriculum Setting Principle of
Journalism Major in Whole Media Era
ZHOU Chen-fang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 Fuzhou 350012, China)
Key words: whole media; journalism major; curriculum setting; principle
(责任编辑:练秀明)